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聚焦“落選”,才是對工程院士最起碼的尊重

如果一個人的落選,就可以成為忽視進步的唯一狂歡,這不是民意的勝利,這是對公眾參與的誤讀和浪費。

出品/新摘商業評論

撰文/令諸侯

6月6日,中國工程院2019年第二輪候選院士名單公布。

與往年同期的公示相比,這一次外界對於公示結果的最多關注,集中在了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本輪評審中“落選”。網絡端報導的評論區裡,隨處可見“喜大普奔”、“我終於放心了”這樣的段子。在一些新聞客戶端平台上,有些稿件的標題裡直接使用了“大快人心”之類的定性定調句式。

在所有報導和評論中,有一類觀點被頻繁引用和轉發:“李彥宏沒入選,算是對工程院士的起碼尊重”、“這是個好消息,底線保住了”,似乎李彥宏的落選與否,成了之前評審環節的核心,也是評價本年度工程院院士增補工作的關鍵標準。

這樣的情緒、態度和傾向性絕非偶然。

4月30日,中國工程院在其官網發布消息稱: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候選人提名工作於3月31日結束。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

面對這則消息,網上有已經有不少人驚呼——李彥宏要當院士了!

而事實上,這一說法和院士增補的提名、評審、公示和確定一系列實際流程有著相當大的出入。

2019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於1月1日啟動,預計到年底之前結束,計劃增選人數上限為80人。這意味著當天公布的531位有效候選人中,只有不到1/6能最終當選。實際上,中國工程院最近的3次院士增選人數分別為67人、70人、51人,均未達到過80人。

這也說明,相當大一部分人對於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增選工作並不了解。作為國家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的評選,工程院士的增補有複雜、嚴謹的流程,評選過程的專業性也非常強,嚴格來講,這個話題的大眾化參與門檻是相當高的。

因此,反觀李彥宏有否出現在第二輪候選人名單中,目前外界的激烈反應,其實很大程度已經不是在關注評選院士的技術貢獻、業務能力、產業影響等要素,而是成為情緒左右輿論,輿論影響更多的結果。

“2019年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工作已經結束,各學部經過審閱材料、專業組評審、學部評審和投票等程序(工程管理學部候選人在相關專業背景學部評審),產生了進入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222位。”

其中有最年輕的候選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的王東,根據媒體報導,1978年出生的他,24歲時就被委以重任,執掌主設計師一職。

其中也有民營企業的三名候選人——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江蘇康緣藥業董事長肖偉和芯創智(北京)微電子有限公司總裁吳漢明。

其中更有49人是2015年、2017年、2019年連續三屆進入有效候選人名單。4月份公布的第一輪531名有效候選人中,有近半數(260人)2017年已經是候選人。

這222位第二輪候選人,是國家從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工程技術專家中甄選出來的代表。民營企業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的增加,也體現出國家對民營企業成績的肯定。

尤其是那些連續多屆入選的代表,得到反覆推舉本身就證明了他們在自身領域不可動搖的專業地位,以及常年不懈的寶貴貢獻。

無論從哪個角度,他們都更值得受到比“落選”更多的關注。

如果一個人的參選,就可以質疑工程院的院士標準;一個人的落選,就可以成為忽視進步的唯一狂歡,這不是民意的勝利,這是對公眾參與的誤讀和浪費。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聚焦所謂“落選”,才是對工程院士最起碼的尊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