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彥宏、王傳福候選工程院院士,也需正視輿論爭議

輿論並不是絕對反對企業家候選院士,關鍵是本人得有過硬的學術成果,企業也要有較高的美譽度。

李彥宏。 圖/新京報網

文 | 斯遠

4月30日,中國工程院網站公布2019年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定,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值得注意的是,李彥宏、王傳福等多位企業家名列其中。

李彥宏和王傳福均為中國科協提名,前者專業為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後者則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管理。

列入候選人,只是本輪院士增選的第一步。根據相關工作安排,2019年工程院將增選不超過80名院士。從531位有效候選人中選出不超過80名院士,還要經過初選、終選等程序,淘汰比例並不小,絕大多數候選人並沒有機會走到最後。

作為國內頂級的學術榮譽,社會公眾對院士頭銜的授受十分敏感,這種“在意”,既是院士影響力、公信力的基礎,也是一種社會監督。儘管院士遴選基本上是一種“同人選舉”,更多取決於學術共同體或院士的意志,但公眾層面的反饋也不可忽視。

王傳福。 圖/新京報網

事實上,向社會公開有效候選人,本身就是接受社會監督的一種方式。畢竟,院士關係甚大又是種終身榮譽,不可輕授。寧缺毋濫應成為院士增選的基本原則。

今年的院士增選強調對新興領域、交叉學科以及企業科技專家的關注,本身並沒有錯。比如中國工程院在提名候選人時就提出了“三個注意”的責任,注意一線與創新,注意中青年科技專家,注意交叉、邊緣、新興學科等。毫無疑問,這樣的選舉原則不僅是對這些專家在各自領域取得成就的承認,也具有社會層面的導向意義。

這就需要綜合考量候選人的專業成就與社會影響。《中國工程院章程》中提到,院士有“維護科學道德”“促進工程科學技術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義務。

以李彥宏為例,作為中國乃至全球AI行業的領軍人物,李彥宏本身的技術能力或許毋庸置疑,但如今輿論關注的則是社會影響層面。2016年5月,大學生魏則西之死,引發軒然大波。而現在這事,也被一些輿論當做反對李彥宏入選工程院院士的理由。

此外,王傳福候選院士恐怕也引起一些公眾的困惑。至少目前從知網檢索的王傳福論文,近年來多是《比亞迪的持續創新路線》《比亞迪的夢想》《以垂直整合贏得成功》等,這些更像內部講話稿或經驗介紹,與院士標準中“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還有些差距。

說到底,輿論並不是絕對反對企業家候選院士,關鍵是本人得有過硬的學術成果,企業也要有較高的美譽度。時代在進步,院士的大門向新興領域、交叉學科的專家敞開,向致力於科研創新的企業家敞開,但學術造詣和社會影響仍然是公眾心中的硬指標。

斯遠(媒體人)

編輯:思凝 校對:陸愛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