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85異地辦學踩刹車,深圳、蘇州、青島怎麽辦?

文/俞楊

985高校異地辦學,浪潮一度勢不可擋。

江浙、廣東等東南沿海省份,是985高校異地辦學的熱門目的地,不少異地辦學機構而今已然落地生根。據統計,深圳、蘇州、青島是擁有最多高校異地機構的城市。

不過,近日教育部印發重磅文件,多省份相繼響應,明確“十四五”時期從嚴控制異地辦學。未來5年,高校異地辦學熱或大幅降溫。

通知一出,引發公眾熱議,那些985高校怎麽辦?深圳、蘇州、青島怎麽辦?

收緊

對於高校異地辦學的做法,教育部一直不支持,而且呈持續收緊的態勢

2017年,教育部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基本建設管理的通知》中指出,審慎決策建設新校區,原則上不支持、不鼓勵跨城市、跨省建設新校區,特別是具有本科教學功能的新校區。

2019年,教育部相關部門再次強調,由於異地校區在辦學定位、師資隊伍建設、辦學經費保障、校園文化傳承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教育部歷來不讚成高校舉辦異地校區,原則上不予審批。

舉辦異地校區受阻,以至於武漢大學深圳校區項目於2020年終止。

在此4年前,深圳市政府與武漢大學簽署了備忘錄,共同將武漢大學·深圳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校區。4年後,深圳市教育局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回復進展,聲稱按上級部門要求,洽談引進武漢大學建設深圳校區項目不得不終止。

不過,這種態勢並沒有消減名校異地辦學的熱情。教育部不允許異地辦分校、辦本科,異地辦研究院成為主流模式

無論是異地校區還是研究院,中西部985東進,中央部屬985南下,是兩股比較明顯的趨勢。中西部985不想坐困愁城,中央部屬985也不再眷戀腳下的一畝三分地,踴躍闖東南。

尤其是西部7所985高校,幾乎全部開啟在東南布點,且不止一個。2020年1月和7月,電子科技大學分別簽署了共建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衢州)和(湖州)協議,其深圳高等研究院的首批研究生在9月開學。

在這波浪潮中,廣東深圳、江蘇蘇州、山東青島成為擁有最多高校異地機構的城市,深圳則是其中的領頭羊。

異地辦學潮是高校某種形式上的規模擴張,不加乾預的擴張,則可能造成發展泡沫,稀釋名校的招牌,浪費地方的資源。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再次對異地辦學踩刹車。

文件指出,不鼓勵、不支持高校跨省開展異地辦學,特別是嚴控部委所屬高校、中西部高校在東部地區跨省開展異地辦學。對於現存的高校異地校區,本著平穩有序的原則逐步清理規範

與此同時,吉林、河北、廣東等省份,相繼下發了關於編制高等學校設置“十四五”規劃的通知,響應教育部的號召。

廣東是名校異地辦學的“贏家”,很快也跟進印發了文件,指出要從嚴控制高校異地校區,不鼓勵、不支持高校跨省開展異地辦學。

驅動

985高校前往東南沿海省份異地辦學,背後有一雙無形之手,而且這股趨勢勢不可擋

除了深圳、蘇州、青島,擁有異地機構數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也大多是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但高教資源又相對稀缺的城市,比如第4-7名的珠海、東莞、佛山和寧波。

以蘇州為例。2020年蘇州GDP超過2兆,不過江蘇985高校主要聚集在省會南京,蘇州僅蘇州大學一所211高校。

2019年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開工奠基,蘇州太倉成為全國首個擁有985高校的縣級市。

太倉是離上海最近的城市,由於相鄰上海的地緣優勢,太倉也承接了從上海溢出的產業資源,比如航空。2019年8月,太倉市發布《太倉市航空產業發展規劃》,同一天,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一期開工建設。

名校異地辦學,當然不只是找個“空地”這麽簡單,更多是要與區域經濟相結合。高校擴展背後不是專業驅動,而是外延的經濟發展驅動。

名校資源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聯,首先是名校帶動了城市人力資源的高效發展,包括人才引流、人才培養。再者是對經濟,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一個資源的消費者,同時也是資源的聚集者,而且高校資源又跟科技等因素直接相關。

在現代社會,高等教育深受外部社會影響,社會資源甚至關係到一所大學的生存與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禮指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高校辦學資源將從依靠政府向社會和自身轉變。同時,資源配置還要由國家中心模式向市場導向模式轉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發展高等教育是一項費錢的事業,極度考驗區域的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40余年,廣東是人口流入第一省。同時,廣東GDP也長期位居全國第一。2019年廣東的教育投入高達4268.43億元,位居全國首位。其中,深圳尤為突出。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分會秘書長陳志文指出,異地辦學之所以生生不息成燎原之勢,核心還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版圖發生重大變化後,原來的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已經無法滿足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

此輪辦分校,完全是以經濟發達地區地方政府主導、驅動的,背後實際是強大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一方面是經濟發展對人才與技術支撐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民生的需要,人口多了,生活水準高了,對教育的需求也就高了。

動搖

與此同時,名校異地辦學的浪潮,反過來動搖了名校的江湖格局。

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布局,基本形成於上世紀50年代的院系調整。當時根據各大區建設做綜合布局,比如東北、西北、西南等,在每個地區的中心城市搭建學科門類齊全的高等教育結構。

陝西是西北高教大省,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所985坐落於此。西安又是西北地區的高教中心,截至2019年末全市共有高等教育學校75所。

如今,西安交通大學有青島研究院,西北工業大學有寧波研究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深圳研究院,幾所西北985走出大西北。

當年首批“雙一流”名單公布後,教育部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西安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學科評估均有下滑。為迎戰下一輪“雙一流”評選,闖東南頗為無奈之舉。

有進有出,“雙一流”設計的初衷,就是為改變資源向固定的985、211高校傾斜的局面。近日,教育部官網公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4114號建議的答覆》,提到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不搞平衡照顧

反觀廣東,經濟全國領先,卻被笑稱“沿海的高等教育荒漠”。位居四大一線城市,深圳連一所“雙一流”都沒有。

然而,伴隨著廣東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持續投入,2020年高考錄取分數公布,哈工大深圳校區在多地再次力壓校本部,高校第一次出現校本部錄取分數落後分校現象。

陳志文指出,這次以支撐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為驅動的異地辦學,最後可能從根本性上完成中國高校布局的一次調整,只是這次的調整主角不再是中央政府,而是市場,是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支撐下的自我修正。

超車

名校異地辦學踩了刹車,對深圳、蘇州、青島等城市來說,並非無路可走。

教育部此次印發的文件指出,原則上不審批設立跨省異地校區。確需設立省內異地校區的,由省級人民政府統籌,納入本省高校設置規劃

跨省異地校區不現實,省內異地校區留空間。今年年初,東南大學蘇州校區簽約落地。自此,江蘇兩所985高校南京大學、東南大學都在蘇州設立了校區,與原所在地南京鼎足而立。

廣東省此次印發的文件指出,支持基礎條件好、辦學水準高、特色比較鮮明的高校依法依規開展中外、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重點推進符合條件的港澳高校在大灣區內地開展合作辦學

在異地辦學浪潮中,港澳高校正加速“北上”,已有6座大灣區城市,披露了6所港澳高校的落地意向: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去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去廣州,香港城市大學去東莞,香港理工大學去佛山,以及澳門科技大學去珠海。

深圳也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自力更生。本土大學正在加快步伐,深圳海洋大學、深圳音樂學院、深圳師范大學等新高校已在籌建中。

據悉,籌建海洋大學是深圳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舉措,南方科技大學將利用自身在辦學、科研、人才、技術轉移等方面的優勢,助力深圳海洋大學早日成為世界一流海洋大學。

相比之下,引進名校是條捷徑,扶持本土高校則需要時間。從零開始創辦一所擁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至少要花費整整28年時間。

縱觀經濟發達地區創辦的不少新大學,一個共同定位是高起點建設,希望通過巨額投入和體制創新、先行先試,在短期內建成高水準大學,突破常規在短期內拿下博士點。

畢竟,經濟發達但高教資源相對稀缺的城市,在高教發展上想走的是快車道,甚至超車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