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丈夫患癌的她念念不忘:“告訴人家不要吃檳榔!”

每經記者 宗旭 每經編輯 文多

3月13日,湖南長沙市街頭,一個賣檳榔的小商家竟然打出了“金三角”的店招。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宗旭 攝

“還不是檳榔吃多了。”說起這個,譚嫂心疼又無奈,“之前就聽說吃檳榔容易得口腔癌,就不讓他吃,但說了也沒用,為了這個事情我經常和他吵架。”

如今她丈夫譚大哥躺在湘雅醫院的病床上,由於還沒拆線,右臉頰有明顯手術縫合的痕跡,像黑色蚯蚓在泥土中穿過,從右顴骨下一直蔓延到右頸部。病床旁,譚嫂不時地拿紙巾、棉花棒輕輕擦拭大哥嘴角的口水。氣管被切開,還塞了呼吸設備,譚大哥不能說話,也不能隨便亂動。

檳榔,儘管200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但這個行業卻一直在野蠻生長。從沿街叫賣到冠名行銷,檳榔業卻越來越火。

其實,“檳榔致癌”的說法不少人都聽過。遺憾的是,檳榔廠商鋪天蓋地的廣告仍與“致癌”宣傳形成拉鋸,嚼檳榔的人也心安理得地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享受著口舌刺激。

這種互相拉鋸的狀態或許將被打破。日前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下發了一份通知,要求湖南所有檳榔生產企業從3月7日起停止國內全部廣告宣傳。

“檳榔在口,精神抖擻”,這樣的廣告語可能再也看不見了。這可能是第一步,很重要的第一步。

檳榔樹。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被切除的生活

為什麽是湖南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發出通知?除了這裡檳榔產業的原因,有必要談談當地人嚼檳榔的風俗——這在瀟湘之外,或許並不被多數人知曉。

前文說到的譚大哥今年36歲,已確診患上了口腔癌,病因是什麽,無法直接與檳榔接產生聯繫。但他確實很喜歡嚼檳榔。

譚大哥從20歲左右開始吃檳榔,至今已有十幾年的歷史。癮很大,還嫌棄外地檳榔不夠勁,每次出去打工就自己帶一大包過去。上次去天津也一樣,帶了滿滿一袋子。但是剛去天津沒多久,事情就不對勁了:譚大哥嘴巴裡長了個泡。

起初他並沒有在意,以為上火,便去藥店買了點藥,但沒用。

口腔裡不時傳來針扎似的疼痛,最終讓譚大哥坐不住了。在堅持上完一個夜班之後,第二天早上直接來到醫院,遺憾的是,當時醫院並沒有檢查出個所以然。無奈之下,他只好回到湖南,沒想到回湘後就查出口腔癌,並在湘雅醫院一住到現在。

由於腫瘤惡性程度很高等因素,三個月的時間就從口腔內壁突破到外皮表層。“臉腫得厲害,而且跟長了青春痘一樣,不停流膿水。”3月13日那天,譚嫂就這樣向記者描述起譚大哥的治療情況。

儘管後來做了化療,腫塊有所縮小,但譚大哥的手術範圍依舊得根據化療前的範圍來做,也就是說右臉要割去相當大一部分。

為避免創口裸露和美觀,醫生又不得不從腿部移植了大片皮膚到面部。

然而這並不是痛苦的終點。手術之後,等待譚大哥的還有化療、放療,以及口腔癌帶給家庭的無盡壓力。

據湘雅醫院口腔科副主任、湖南省口腔醫學會副會長蔣燦華介紹,在湖南,這樣的手術費用大概就要5萬元~8萬元,如果加上放療、化療,整個流程下來需要15萬元以上。這對於多數農村家庭來說,不是一個小數目。

而且口腔癌患者在手術的過程中往往會被切掉面部、牙床、舌頭,臉部變得畸形,說話困難,術後病人很難回歸社會。

相比譚大哥,隔壁病房的李大爺比較幸運,長在舌頭上的腫瘤不大,切除就行了。這也不是那麽輕鬆的是,你想想,切掉一小塊舌頭,他術後說話是含含糊糊的。

在病院真切地面對檳榔愛好者後,下面,來從更多方面,去了解一下這背後的檳榔產業。

嚼檳榔的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檳榔產業的大傘已撐開

檳榔起源地不詳,有文獻指出其可能的原產地為馬來半島熱帶雨林,但如今已廣泛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東非等區域,還有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

這些地方說起來與內陸的湖南相距甚遠,但不知從何時起,這個小果子就開始在湖南流行開來。

北京人打招呼問“您吃了嗎?”不一定是真的要請您吃飯,但湖南“老口子”若打招呼說“恰個檳榔不咯?”真就會順手遞上一枚。

在湘潭亦或在海南,檳榔取代清茶、香煙,成為一些人家待客的首選。

對於譚大哥吃檳榔這事兒,家人也試圖勸過,但人家就好這口兒,勸得多了反而會吵架。

“跟他講不聽啊!”當記者問到知不知道檳榔致癌時,李大爺的兒子有些生氣。從三塊錢一包到五塊錢一包,再到15塊、25塊,李大爺吃的檳榔價格越來越高。

近年來,湖南已成為內地最大的檳榔加工、消費基地。

這不僅僅是民間盛行吃檳榔,也是商業瘋狂運作的結果——但這兩種現象就像雞和蛋,先有誰,已不得而知。

工商數據顯示,全國一共有9441家從事生產加工或銷售檳榔的企業,其中湖南省有4058家,位居第一;海南省以3732家位列第二。

據《湘潭日報》報導,2017年,湖南湘潭從事食用檳榔加工的規模企業30余家,年產量20餘萬噸,就業人員近30萬人,年產值超過200億元。

在海南,檳榔種植也超越橡膠成為該省產值第一的熱帶經濟作物。截至2016年末,海南檳榔種植面積超過150萬畝,成為海南近230萬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

在龍頭企業的推動下,檳榔深加工的技術越來越繁複,口味也越來越多,這為檳榔從湖南、海南走向全國創造了條件。

作為一個口腔科醫生,蔣燦華每到一個城市都喜歡找一下當地賣檳榔的地方。在過去多年的出差經歷中,蔣燦華感覺到檳榔有明顯的擴散趨勢,從湘潭到整個湖南、再到湖北以及北京、廣州、上海等其他地區。

“以前只能去小攤販那裡買鮮切的檳榔,用塑膠袋打包帶走,既不方便攜帶,也保存不了太久。現在都是大規模加工,真空包裝,保存期限變長之後,檳榔的流動性大大增強,袋裝的檳榔街頭小巷到處都是。”蔣燦華說。

就這樣,湖南人到外地打工,可以大包小包的把檳榔帶出去,外地人來湖南,也開始學著吃檳榔。

從地域上看,湘潭位於湖南中部腹地,深處內陸,本地本不產檳榔,距離主產地海南也很遠。為何湖南人喜歡吃檳榔,除了把勁頭十足的檳榔與湖南人的性格聯繫在一起之外,網上還流傳各種說法,但都沒有確切的依據,到頭來還是一句“風俗習慣”解釋。

但除民俗以外,還應關注的是檳榔的成癮性——而這點常常被券商研報用於剖析其廣闊的市場空間。

“像我以前到大連做工,都會帶檳榔過去,沒辦法,上癮,像抽煙一樣。”手術之後的李大爺躺在病床上,精神很好,但正如之前提到的,大爺說話時含混不清。

蔣燦華也指出:“咀嚼檳榔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成癮行為,比如說有戒斷症狀,一旦嘗試戒除,他就會無精打采,會打哈欠,會想方設法會得到這個東西。”

但是檳榔企業在宣傳的時候刻意忽略了這點,並且反駁我們下面要說的另一點——檳榔致癌性。

圖片來源:網易截圖

未被廣泛承認的致癌物

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下屬機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在搜集了7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篇檳榔研究報告後,經專家探討,認定檳榔為一級致癌物。

但是也有相關方並不認可這個結果。據新京報報導,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秘書長楊勳曾提供給媒體一份《關於對“檳榔致癌”的不同意見及情況說明》。

這份“說明”中寫道:當初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檳榔為一級致癌物的報告是以南亞、東南亞及我國台灣地區的情況做出的調查統計或結論,並未在湖南采樣,以這個報告來說湖南檳榔致癌,是站不住腳的。

不過在2017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了致癌物完整清單,“檳榔嚼塊”在其中被明確列為一類致癌物。

同年,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口腔頜面科在《中國牙科研究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湖南口腔癌患者數量的研究論文,對長沙當地五所醫院口腔癌患者進行統計,發現從2006年到2016年,十年間因檳榔導致的口腔癌患者所佔比例從23.94%飆升至85.53%,人數則翻了將近20倍。

湘雅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此前被衛生部(現衛健委)列為重點臨床專科建設項目,從1986年就開始研究口腔黏膜下纖維性變(oral submucous fibrosis,下簡稱OSF),這是一種癌前病變,在湘雅醫院口腔頜面外科的論文中,將其描述為“與嚼食檳榔有關”。

雖然有上面的數據支撐,蔣燦華清楚,畢竟只是長沙本地5所醫院,樣本太小。“癌症的發生是多因素導致的結果。要我馬上揭示為什麽得口腔癌、怎麽得的口腔癌,全世界都沒有解決。但是檳榔致癌這個是肯定的。”蔣燦華說道。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2018年,中華口腔醫學會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到湘雅醫院病房現場做了個調研,50張床有45個是口腔癌,其中44個有長期嚼檳榔的歷史。

“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反之亦然。蔣燦華說,檳榔確實是一味中藥,但是藥用檳榔跟嚼食檳榔方式不一樣,藥用檳榔是拿來煎水喝,這是針對全身的,劑量很低。但是如果嚼食的話,對口腔的刺激最大,本身檳榔的纖維也會破壞口腔黏膜。

“雖然目前檳榔致癌的病理機制尚不明確,但是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物理方面的刺激,檳榔屬於粗纖維,長期咀嚼會對口腔粘膜有慢性損傷,導致OSF;其次是化學因素,檳榔裡含有的檳榔鹼、檳榔次鹼等,檳榔製作過程中使用的鹵水、調料中都含有致癌物質。”蔣燦華解釋道。

或許正是因為醫學界尚不能明確檳榔致癌的病理機制,那些嚼檳榔的人才會像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一樣,對於外界的呼喊不管不問。

人都有一種僥幸心理,這種僥幸心理讓他們堅信,如果買彩票的話,自己就是那個能中“500萬”大獎的幸運兒,但如果是嚼檳榔的話,自己卻肯定不會是那個得口腔癌的人。這兩種心理交織在某個人身上會讓他顯得格外固執,也讓親人格外無奈。一旦患癌,全家人身心俱疲。

面對這種情況,蔣燦華有個心願:“我們希望得到國家和政府部門的支持,得到更多的經費來研究這個東西。湖南人到底有多少人嚼檳榔?嚼檳榔的人裡面有多少得了口腔黏膜下纖維病變?得了口腔黏膜下纖維病變的人有多少得了口腔癌?拿到這些數據非常困難,工作量很大,需要很多學科、部門參與進來。僅僅是科研人員自發性的、小樣本的研究並不那麽可靠。”

好在無數個“並不可靠”的結果,還是帶來了一些變革。

路邊的檳榔攤。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檳榔業的一小步

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國台灣的街頭巷尾,曾經也到處都是賣檳榔的店鋪,甚至還衍生出“檳榔西施”文化。但也有人不知道,後來“檳榔致癌”在台灣地區成為共識,“檳榔西施”逐漸在公路邊消失,台北賣檳榔的小攤販也難覓蹤影。

蔣燦華在聊天的過程中特意提到他去年在台北時的發現,“市區賣檳榔的小攤販全部都被取締,現在已經很難找到檳榔店,也很少有咀嚼檳榔的年輕人”。

三亞市政府也曾禁止在城區銷售檳榔,但原因並不是檳榔致癌,而是亂吐檳榔汁和檳榔渣。檳榔在食用的時候通常會用刀切成三到四塊,撒上貝殼粉或石灰膏,然後用樹葉包裹,塞進嘴裡,“一口檳榔一口灰”就是這個這意思。檳榔果的汁液進入口中後,因為化學反應而變成血樣的紅色,由於第一口味道過於濃烈,一般人通常選擇吐掉。所以隨地吐檳榔汁成了檳榔食用者的習慣,但這口紅色檳榔汁落地後卻極難清理。

不過在印度,還有更獵奇的吃法,用葉子包好後,店老闆會在上面點上火,然後直接塞進客人嘴裡。

以上種種聽著很帶勁的吃法,提升了嚼檳榔時的快感,讓人產生一絲嚮往。廣告宣傳起到的帶動性,可能更讓人嚮往。

蔣燦華很清楚,醫生自發的科普宣傳力度太小,和檳榔廠家投入廣告的力度不能相提而論。而且在一些檳榔品牌的包裝袋上,諸如“耐嚼不傷口”“不燒口、勁道足”這樣的宣傳語,和口腔專家一直在呼籲的觀點互相衝突。

“我們呼籲並不是要摧毀檳榔行業,而是希望公眾看待嚼檳榔跟看待吸煙一樣,第一,讓檳榔致癌形成一個共識。第二,引導大家不要去嚼檳榔。”蔣燦華說。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健康口腔行動方案(2019-2025年)》的解讀中提到,要對長期咀嚼檳榔等高危行為進行乾預等,促進群眾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至於如何乾預,尚不得而知,不過最先有動作的,卻是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

3月7日,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下發一份《關於停止廣告宣傳的通知》,該通知要求湖南所有檳榔生產企業從3月7日起停止國內全部廣告宣傳,且此項工作必須在3月15日前全部完成。如企業未按要求落實相關工作任務,市場監管部門將取證並采取相應措施。

楊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發這個通知之前,我們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開始研究這項工作的可行性,此時下發文件是各方面的條件成熟了,具備了可操作性,與其他因素無直接關係。”楊勳並不承認該通知的下發和檳榔致癌有關。

而且在蔣燦華看來,這份通知只是行業協會的內部文件,不是政府文件,沒有法律效力,“電視廣告、路邊廣告不打,還有很多其他的促銷手段,比如中獎,買一包送一包”。

但不管有無法律效力,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率先做出表態,畢竟是一個好的開始。

相信像譚大哥妻子這樣的家屬,對這樣的進步也會感到一絲欣慰。

還記得在湖南,當記者已經要離開譚大哥的病房時,譚嫂卻念念不忘地衝記者大聲喊道:“告訴人家不要吃檳榔!”那時,她特別說了國語。

3月13日,攝於譚大哥住院的地方,應他本人要求,我們沒有拍攝他的照片。只希望他一切安好,願其他人勿入此門。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宗旭 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