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廣西地震震爆了廣東人的朋友圈?

廣西地震,為啥震爆了廣東人的朋友圈?

震感最強的地方:朋友圈

據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10月12日22時55分,廣西玉林市北流市發生5.2級地震,所幸無人傷亡

除了震中,廣西廣東兩地的震感也非常明顯,朋友圈都被刷屏了——

“嗯?地震了?”“誰抖腿這麽晃?”“全廣西震感最強的地方,朋友圈!

還有人調侃,“通過朋友圈確定了震源的位置”。這麽說好像也沒錯,震中正位於廣西廣東交界處

說實話,面對地震,兩廣人的第一反應大都是:懵。印象中,這裡是很少發生地震的。

中國及周邊地震構造圖。兩廣地區地震相對較少。資料來源/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從地質角度看,確實沒說錯,一般來說,地震大都發生在板塊交界處,兩廣位於相對穩定的華南板塊內部,不在主要的大地震帶上

地質活動,使得兩廣地區的地殼及其岩石發生以褶皺和斷裂為主的各種構造形變,從而形成了隆起、凹陷和內陸盆地等地質構造類型。圖為廣西天坑地下原始森林。圖/《地道風物·廣西》,攝影/李晉

但這不代表兩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板塊內部也有來自地球的構造力,這會使得地殼岩石發生斷裂,形成斷裂帶。可以說,斷裂帶是地球內部的“薄弱地帶”,這裡岩石的聯結性差、容易發生位移變形和斷裂,也就是最容易發生地震。直到現在,兩廣還有著許多條斷裂帶。

這次發生的地震,正位於“信宜-廉江”這條斷裂帶上。信宜和廉江都是廣東的城市,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也可以說地震是從廣東“傳”過來的。

正中的五角星是此次地震的震中,位於信宜-廉江斷裂帶附近。資料來源/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不過,這幾十年間,地質學家們通過對歷史地震和應力場分析,發現兩廣所在的華南板塊總體的構造穩定性較高,現今的斷裂活動性較弱。也就是說,這裡可能會偶發小中型地震,但發生6級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並不高

廣東話源於廣西!

廣西地震,為何一夜間刷爆了廣東人的朋友圈?除了廣西玉林特殊的地理位置外,在兩廣之間,脫不開的是歷史溯源,也少不了民俗文化的流傳。

地質歷史上,兩廣地區曾長期處於海洋中,沉積有大量海相的碳酸鹽岩,極易被水溶蝕,當它們被抬升出地面,遭受降水、河流等的侵蝕作用,就形成了壯觀的喀斯特地貌,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如此形成。圖/視覺中國

廣東韶關丹霞山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就是以之命名)。丹霞以紅與陡為特徵,主要是由陸相沉積的碎屑岩遭受侵蝕作用形成,紅色主要是三價鐵的顏色,是處於類似現在的熱帶或亞熱帶乾濕季氣候的氧化環境形成。

比如粵語,雖然又被稱為“廣東話”,其實卻源自廣西梧州一帶。粵語是早期漢族移民語言的留存,它的發源地“廣信”,就是上古嶺南地區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位於今天的廣西梧州與廣東肇慶、封開等地。粵語在這裡保存了完整的九音六調,並隨著下海華人傳遍世界。

在廣西人看來,梧州渾身上下,都帶著點“廣東味道”。時至今日,你在梧州捧一碗當地原產的龜苓膏,隨便打開一台電視機,就可能看到以粵語播出的頻道。而在廣西其他地區盛行的“白話”,也是粵語語系的一支(音調和用詞略有不同),比如這次事件的中心,廣西玉林地區,說的就是白話。

注重打戲的粵劇。攝影/招力行

兩廣的淵源,歷史實在久遠,早在秦漢至唐,廣西就已經是中原溝通交趾(古代地名)和廣州的重要橋梁。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平百越,置南海、桂林、象郡,嶺南地區第一次被納入中央王朝版圖,這其中就包括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

溝通嶺南嶺北的關鍵通路,名為湘桂走廊。它位於南嶺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是一條自秦漢時期的首都長安出發,歷經湖北襄樊、湖南長沙、廣西桂林、廣西梧州直至廣東廣州的大通道,來自中原湖湘地帶的移民不斷自此融入嶺南當地,“官話”便是他們活動的留存。

南嶺,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長江以南最大的東西向構造帶山脈。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座山嶺組成,故又稱五嶺。南嶺長期橫亙於嶺南地區與中原之間,直到唐朝宰相張九齡提議開大庾嶺,修建梅關古道,交流方才日益頻繁。攝影/招力行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上書唐玄宗,建議開鑿大庾嶺(梅嶺),中原地區可以直接從大庾嶺航道,聯通廣州。廣西不再是溝通中原與嶺南的樞紐,經濟也被廣東後來居上。而廣西這個名字,則源自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定廣南西路。

共享一片海

廣西有一千多公里的海岸線,這在西南諸省中,是獨一份的,而這背後,是廣西廣東歷史上有進有退的纏綿糾葛

沿著這段海岸線的欽廉地區(北海、欽州、防城港),就長期在廣西、廣東之間“反覆橫跳”。它曾經以“合浦”這個寓意江河匯入大海的名字,點亮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站,也在六朝之後,隨著廣州港的崛起而衰落,在明代隨著土司起義的風波劃歸廣東,又在清末兩廣總督廣西人岑春煊的推動下,重新回歸到廣西人的視野……

廣西防城港。圖/視覺中國

1965年,因美軍入侵越南,廣西成為抗美援越的前線,欽廉地區再次劃給廣西,至此,北海、欽州和防城這在北部灣上散布的三大港口,為廣西提供了便利海運與豐富海產。在這裡的生活,與隸屬於廣東的雷州半島極為相似。

比如廣西北海市與一灣相隔的廣東湛江市,就都風景秀美,適合療養,同樣以優質海鮮出名,可謂一時瑜亮。北海人講粵語與客家話,喝廣式糖水,無論是地域還是生活,都與廣東有著相似的“文化基因”

廣西北海市的大把海鮮。圖/視覺中國

廣式番薯糖水。圖/圖蟲·創意

這份相似,也體現在兩廣相鄰的各地之間,雖然行政區劃幾經改遷,聯繫卻愈加緊密,這源於以千年為尺度,自北向南大移民潮的潛移默化。

最知名的遷徙族群客家人,本來祖居在河南洛陽,就在漢晉時期到清末,為躲避戰亂,歷經數次遷徙,一路南下,在閩粵桂各地,開花散枝。在廣東、廣西廣泛分布的客家族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經過梅嶺,經由今天的玉林、欽州,從而進入廣西地區生活的。

客家人,說獨有的客家方言,重視宗族家庭與教育仕途,雖然散布在各地,卻同懷有一種文化,也因此成為了串起兩廣的一條線

客家人遷徙路線示意。繪圖/Q年

“世界客都”廣東梅州一角。圖/圖蟲·創意

同飲一江水

西江是嶺南最大的河流,最大限度吸納了嶺南大地上的涓涓流水,匯成一條巨大的枝狀水系,是兩廣大地名副其實的母親河——西江的主乾流從雲南沾益發源,先叫南盤江,進入廣西後叫紅水河,與柳江匯合後叫黔江。它的另一條支流叫右江,到南寧開始稱鬱江,到桂平與黔江匯合後稱潯江,到梧州與桂江匯合後稱西江,到廣州就成為珠江了

這是一條浩蕩蜿蜒的長河,在其乾流和支流兩岸,匯集了兩廣地區的大部分城市和鄉縣,她仿佛是一位法力無邊的魔術師,化生出嶺南大地上的千山千姿、萬物萬態。

廣西水系示意圖。製圖/Paprika

兩廣的發展原來差不多,唐代設嶺南東西兩道,宋代設廣南東西兩路,兩廣逐漸分治,同時廣州港崛起。元明清時期,廣西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製,大小土司各據一方,侵奪仇殺,禁止土著與漢族交往,嚴重妨礙了社會進步;廣東則借助港口貿易優勢得到快速發展,到明末已人滿為患,開始向廣西移民。

而廣西的河,大部分都流量大、落差小,十分便於通航。廣府人和客家人等,便溯西江而上梧州、桂平,再分頭沿著黔江、鬱江上遊深入內地,從東向西推進。正在這時,清廷也在廣西進行“改土歸流”,逐漸取締土司權力。

這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廣西格局和語系,桂東北部說官話,南部則是粵方言、客方言的天下;桂西紅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則為壯族和瑤族聚居區

廣西漓江(屬西江水系),千舟競渡。攝影/王文偉

通過龐大的西江-珠江水系,河流把人員物資載運到各處,形成一張龐大的交通網絡。清末時期,廣西運往廣東和國外的貨物主要有糧油、牲畜、桐油、礦產品、牛皮、桂皮等土特產品,廣東則輸向廣西棉布、棉紗、瓷器、火柴、文具、綢緞等日用消費品。

挾帶資金、技術和白話優勢,粵商控制了廣西各地市場,時有“無東不成市,無市不趨東”的說法。所以,在珠江上下遊區域經濟的分工體系裡,常會有“廣西是廣東的經濟腹地”一說。

來自廣東的移民帶來了許多事物,比如騎樓,這本是源自南洋的一種建築樣式,前店後宅,遮風避雨,特別適合多雨的南方商業城鎮。騎樓在民國初年被引進廣東,隨著廣東文化的強勢擴張,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向海南、廣西、福建推廣。粵商勢力強大的地區,例如梧州、南寧、玉林、北海、欽州、藤縣、貴縣、北流等地,幾乎都有大片騎樓街。

梧州騎樓街。攝影/林帝浣

你有美食,我也有啊

現在,兩廣地區互相交融影響最多的,還是各種美食。兩廣地區流行喝“老火靚湯”,每家的菜肴不甚相同,但飯前定得喝一碗熱乎乎湯,豬骨湯和雞湯是最常見的湯底。

廣東梅州地區,客家圍屋裡那些香糯可口的梅乾菜釀豆腐,在廣西也十分常見。尤其是“”,現在已經成為了廣西特別的菜肴製作方法,比如釀苦瓜釀茄子

兩廣還有豐富的水果資源,夜市攤上也不例外。攝影/王凱

兩廣地區流行吃白切雞,用一斤上下的鮮嫩三黃雞作原料,隔水清蒸或用清水煮熟,湯中僅放薑蔥料酒去腥,再斬成小件,堆碼成整盤,佐蘸料食用。往往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祭祖等重大場合,都要有一隻白切雞打底鎮場。

此外,兩地的燒臘鋪子,也都流行著叉燒燒鴨燒鵝燒雞等“燒鹵”熟食。

深井燒鵝,好想吃。圖/圖蟲·創意

南寧串串。圖/視覺中國

南寧老友粉,這一粉種是上世紀30年代,在一間粵式早茶的後廚裡被成功研發出來的,後被南寧本土人士廣泛接受,並深受追捧,成為了今天南寧最著名的小吃。

廣西流行的各種現煮米粉,操作工藝也是從廣東傳過來的。比如玉林牛雜粉,以新鮮牛雜入粉,粉與牛雜必須現煮。精妙之處在於湯,湯色清淡卻暗蘊牛味,毫無腥膻之感。後來,又在廣西各地衍生出了各種生料粉和鮮肉煮粉等。

南寧老友粉,酸筍、豆豉與瘦肉是經典配料。圖/圖蟲·創意

街邊燒臘店。圖/圖蟲·創意

還有很多美食,兩地做法相似,但又有著微妙的區別。

比如腸粉,是一種將米漿蒸熟成薄薄一片米皮,再裹挾起來的食物。廣式腸粉往往包裹著鮮蝦、叉燒或牛肉,再澆上一份特製醬油,外皮彈滑、內餡飽滿,吃的就是一口鮮甜。而廣西卷粉,內陷主要有肉沫、豆角等,再配上廣西獨有的黃皮醬或是糟辣醬,滋味大為不同。

腸粉與製作腸粉的竹籃。圖/圖蟲·創意

廣西重口味卷筒粉。攝影/蘇小七

龜苓膏發源於廣西梧州。傳說明末清初時,有個懂藥性的李三老人,在暑熱天患上了濕毒後,他將鷹嘴龜和土茯苓燉為靚湯。此後又入生地、蒲公英、金銀花等,為方便食用,他又把這些藥物搗製成膏體,配上蜜糖飲用。漸漸地,人們形成了食用龜苓膏的食療習慣。

現在,龜苓膏和黑涼粉,是兩廣地區各種糖水甜點的一味重要輔料。也有廠商將之塑封包裝,成為了一種常見的零食。

辣麽長長長的廣西南寧中山路美食街。圖/視覺中國

兩廣所在的嶺南地區,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又有多條江河經過,是典型的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這裡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短夏長,氣溫高、雨量多。這裡常流傳著“濕熱氣躁”的症狀。

一方水土一方人,如同西南人喜歡吃辣椒、北方人吃肉要放大料、湖南人喜歡臭烘烘的臭豆腐、滬寧一帶做菜少不了糖、西藏人愛喝酥油茶一樣,涼茶已成為嶺南一代代人的自然選擇,是千百年來離不開的一種飲品。有病治病,沒病防病。

街邊售賣涼茶和龜苓膏的鋪子。圖/圖蟲·創意

今天,涼茶已成在嶺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在各個城鎮的大街小巷,那一個個篷布下、鋪頭中、街角處、道路邊,都會擺上一攤攤涼茶。一般會有一把大銅壺,壺嘴呼哧呼哧地噴著熱氣;或是並排放著多個熱水壺,也有羅漢果、菊花茶、雷公根等味道清淡的草藥,製成冰涼的糖水。

如果以為嶺南人隻夏天喝涼茶,那就錯了。在寒冷的冬天裡,人們會斬上幾段甘蔗,放上一把馬蹄,熬成馬蹄竹蔗水,圍著火爐,飽食之後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水。那份熨帖和適意,足以驅趕掉冬日刺骨的寒意。

可以製涼茶的草藥種類繁多,最初來源已不可考,很可能是民間聚集而成的一種的傳統,涼茶在長期的流轉過程中,形成各地不同的變種,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涼茶種類。

美哉嶺南。攝影/蒙洪中

數億年的地質變遷塑造了嶺南,數千年的歷史變遷也已成為過往,只剩一江水泊泊流淌。現在,語言、文化、美食,共同的地震,總有一些事物,把兩廣聯繫在一起……

- END -

文丨蘇小七、鞏逸帆、樂兮

特別支持丨高偉

部分內容來源丨《地道風物·廣西》

排版丨樂兮

封圖丨 視覺中國

特別支持:高偉,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構造地質學博士,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工程師,主要從事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信息技術及地震地質學方面的研究工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