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客家”教授點睛廣東文化——“揾”“捱”“歎”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種廣東文化。6月22日,廣東財經大學教授、著名文藝評論家江冰在廣州購書中心舉辦講座,名為《站在廣州說廣東——廣東地域文化與文學個性》,同時,為新作《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簽名贈書。江冰來自外地,經過多年在南粵大地行走和思考,對廣東文化的熟悉已超過很多本地人,廣府、客家、潮汕、粵西文化信手撚來,歸結為“揾”“捱”“歎”

江冰在講座現場。

江冰教授講座現場實錄】

你懂廣東人嗎?

提起廣東,你會想到什麽?鳥語花香?南蠻之地,流放邊地?富得流油?天上飛的除了飛機不吃,地上四條腿的桌子不吃?會生孩子不會取名?這是許多外地人對廣東的誤讀,說明還不懂廣東人。

鳥語花香,因為廣東不僅有粵語,還有潮汕話、客家話、粵西方言,長夏無冬,四季花開。作為古代南蠻之地,廣東離中原很遠,離大海很近,離世界不遠,造就了廣東文化中的開放性與海洋性。廣東人重吃不重穿,喜歡歎美食,素有食在廣州、食在廣東之稱。

那麽,真實的廣東是什麽樣的呢?

江冰為讀者簽名贈書。

廣東地域文化掃描

廣府:富庶溫軟地

珠三角是中國最富裕的地方,廣府人很早懂得做生意。廣州是一個特殊的城市,集慢生活與快生活於一體,不同區域有不同氛圍。一口通商,騎樓、老碼頭充滿商業氣息,廣州商業觀念與此很大關係。保留了粵劇、建築、粵菜等眾多傳統文化;粥粉體現南方精細稻作文化,代表一種生活方式;粵劇最早使用多種語言,粵語進入粵劇只有上百年歷史。

如果說北京把外國人變成中國人,上海把中國人變成外國人,廣州則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如溫水煮青蛙。廣州人講話比較溫和,人際關係比較放鬆,注重隱私;經濟條件比較好,藏富於民;粵菜比較溫和,煲湯比較順口,生活比較舒適。

客家:深山裡拓荒

“要問客家來何處,客家來自黃河邊。要問客家居何處,逢山有客客居山。”是對客家的注解。客家是什麽?它是來自北方中原的民系,南遷至閩粵贛交界處,由於進入時間廣東晚,已無平原可居,因此常常在深山裡拓荒,經過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才形成今天之客家。

客家菜與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客家菜兩個特點,一是釀,釀豆腐、釀茄子,是北方餃子的本土演變,二是味道偏重,醃製比較多;客家注重祖先崇拜,重祠堂,重祭祀,撿骨是重要的習俗;崇文重教,出現許多耕讀世家。因此,每個地方都有它光輝的歷史。

粵西:百越底子,先秦遺存

相對而言,粵西文化地位較低,沉澱了很多傳統,吳川博物館的展品都帶有古風;百越底子,先秦遺風,將百越文化積澱下來;粵西方言複雜,猶如浪潮交替,你中有我我中有它;高州古城帶有中原色彩,是進貢給楊貴妃的荔枝產地。崇拜冼太夫人,她是真正的中國的穆桂英,也是廣東沒有打出去的文化品牌。雷神陳文玉是雷州半島的神,高州仙人潘茂名是茂名市名的由來。

粵西保留眾多傳統藝術。雷州石狗體現生殖崇拜,而當地人好吃狗肉,體現了文化的疊加。茂名木偶戲、雷州石狗等珍貴文化遺產如何保留?粵西飄色、人龍舞與珠三角的有何聯繫?都值得研究,單是非遺遠不夠。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向國際傳播,文化人要做的事情很多。

潮汕:廣東的奇葩

潮汕人是廣東人中的奇葩,帶有神秘感,棲居粵東。商有華人首富李嘉誠,文有國學大師饒宗頤;潮菜是中國最精貴的菜,可跟順德菜、廣府菜媲美;潮劇儀式化內容不亞於粵劇;看重家庭和傳統,離婚率全國最低;行到何處同鄉會就到何處,體現對外抱團傳統。

潮州保留很多古代習俗,出花園是一種成年禮;潮州祭祀天下聞名,拜的老爺我們永遠不懂;潮州工藝美術是全國團體冠軍;潮州工夫茶名揚四海;潮州建築媲美皇宮。內地很多傳統藝術在衰落,而潮汕民間藝術是活化的。一句話體現潮汕文化特色形成,就是種田如繡花。

廣東人的個性與特質

或許可以用三個粵語來描述廣東人:首先是“揾”。他們將高大上的理想都變成搵食,低調務實是他們的人生態度。其次是“捱”,吃苦耐勞,靠勤勞致富。最後是“歎”,“歎茶”“一盅兩歎”體現了廣東人的文化心理與對生活的態度。所以,廣東的個性是八面來風,兼容並蓄,迎天下客人。這也是《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這本書傳達的中心思想。

廣東文化既有海洋文化的開放性,又有跨文化的兼容性,也有搵食和重生的態度,它不同於中原的“重農抑商”和“父母在,不遠遊”,有自己的商業傳統。所以,我們要珍惜廣東本土文化,書寫廣東本土文化!

江冰新作《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

主持人點評

他比廣州人更熱愛廣州

聶莉2018、2019年度書香羊城閱讀推廣大使)江冰老師雖然不是廣東人,但比本地人更熱愛廣州這座城市,熱愛嶺南這片土地,更有傳播本土文化的自覺與熱情。著名作家黃愛東西這樣評價江老師:“已經完全不把自己當外人,在這千年碼頭裡如魚得水,怡然而居。其實說怡然而居還是太安分了些,他的興致和觀察表述,和此地平均氣溫匹配,熱忱。”

江老師分享的內容,既有這些年他在廣東行走過程中感性的觀察,又有把這些觀察進行理性分析的思考。我尤其欣賞他跨文化的視野,把北上廣不同城市進行比較,探究北京人眼中的中國,上海人眼中的中國,廣東人眼中的中國。這種跨文化的比較,是地域文化研究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視角。

這本書分成四個專輯,我最喜歡第三輯——羊城凡人,尤其是《羊城古玩店的阿文》寫得特別好,《鄰居段叔:金礦收金子,越南販海產》把低調有錢的廣州人的特質寫得活色生香,生動和自然。

與讀者互動:

怎樣看待廣東文化

問:廣東人務實經商,開風氣之先,敢於外出冒險,卻又特別注重文化傳承,比如每年遠渡重洋回來祭祖,看似矛盾,想問您怎麽看待這種結合?

答: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種文化的融合體,以漢族為主體。廣東保留了許多中華文化形態與方言,所以用粵語讀唐詩宋詞非常到位。廣東很傳統,但又帶著跟傳統文化不一樣的東西。

問:江老師談廣東地域文化非常的好,在廣東還有一種文化,是“新客家文化”,它對廣東文化有什麽樣的影響?

答:廣東文化本身氣場強大,文化與它內在的東西在融合發展。各種文化間,包括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一定是有融合的。光看羊城美食,現在即使非常傳統的粵菜館,都會有川湘辣菜。對比以前,現在的粵菜口味變重了,很多粵菜也融入了西式的做法,不斷改良。當然融合是潛移默化的,嶺南文化本身就是融合的結果。

這是廣東文化的迷人之處,有它的根本,氣場極大。地域文化有個基本概念,在世界領域觀察一個地區的文化,要有全球的視野,但要記住,不能讓文化沒有根本。

問:我對粵西文化比較感興趣,跟廣州精致溫和的生活和文化不太一樣,它比較原始、粗獷、野蠻,您怎樣看待這種文化?

答: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一種文化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特別在今天世界一體化時候,特別擔心文化的同質化。粵西積澱了百越文化比較原始粗獷的文化,每個地方要好好保留自己的文化,同時學習外來文化,在文化快速流動的時代,尤其要注重保留資源。

問:我是雷州人,看到陳文玉和石狗文化特別激動。雷神文化,已經進入雷州人的精神裡。但下一代的教育已經不是傳統的教育,您怎樣看待這種現象?

答:這是我們文化工作者、學者要做的重要事情。文化要發揚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要把具體的形態和觀念留下來。我們不能拒絕現代文化,但我特別希望保存這些即將瀕臨消亡的東西。

問:您在了解和研究廣東本土文化的時候,怎樣讓自己融入當地?

答:研究地域文化,一個原則就希望堅守傳統,把它保留下來;另外一個原則,要站在全球視野下去研究。每一個地域文化都是可貴的,但不是唯一的,每個地域文化都值得尊敬。每個民族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第一堅守,第二兼容,保證一個民族能在世界競爭中存活到今天。

觀察與心聲

江冰教授是新廣州人,但他對粵地粵文化了解反而超越諸多粵人學者,有《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二書為證。若僅從文化研究而言,本是他的行內活,出彩之處,在文藝思想的提出與倡導方面,江教授旗幟鮮明地倡導廣東文學創作本土化。隨著廣東文學創作思想提升,愈來愈明顯認識到“本土化創作”之可貴與珍貴,它直接影響閱聽人的審美感,直接影響一地文化建設成果,直接影響“拿什麽與外界交流對話”。(清遠作家 陳露)

江老師的最大特點是對知識的渴求和文化的好奇,他自比個性就像偵探,每個人的特別經歷都算他文化考察的樣本。他在《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他把旁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掰開揉碎,掏出放大鏡觀察,不懂即問,將形而上的問題輕微落地,巧妙消解進偉大的民間智慧中。如他所言,語言即故鄉,鄉愁即美學,他用時間擴充美學,用行走丈量故鄉,不斷影響著前來聽他訴說的人,讓更多人成為廣州人,樂於訴說對這座千年老碼頭的熱愛。(廣州 唐蓓博士)

文:塗燕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