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名家筆下的中秋節:秋月圓,心歸鄉

前面的話

又一年中秋。

在中國所有節日裡,這無疑是最浪漫的一個:黛藍的天幕上秋月團團,月色如洗,人們把飯桌移到院子,在月光下吃一餐團圓飯。入夜,千家萬戶的燈火亮起,燦若星辰,連時光都變得溫柔而緩慢。

今天,果戈裡書店輯錄古今名家關於中秋的佳作,為您的佳節添一絲書香,更願每一年都有今夜的皎潔月色、每一年都有今日的萬家團圓。

1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遊冶惡少、清客幫閑、傒僮走空之輩,無不鱗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鵝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鋪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曲,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更深,人漸散去,士夫眷屬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迭奏,聽者方辨句字,藻鑒隨之。

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蕭一縷,哀澀清綿,與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為之。三鼓,月孤氣肅,人皆寂闃,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抑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使非蘇州,焉討識者!

——明·張岱《陶庵夢憶》

2

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

本來舉杯邀月這只是文人的雅興,秋高氣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覺得有意思,特別定這日為佳節,若在民間不見得有多大興味,大抵就是算账要緊,月餅尚在其次。

我回想鄉間一般對於月亮的意見,覺得這與文人學者的頗不相同。普通稱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餅水果及老南瓜,又涼水一碗,婦孺拜畢,以指蘸水塗目,祝曰眼目清涼。相信月中有裟婆樹,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間,此亦似即所謂月華,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頭大如鬥,必須斷開,乃能取出寶物也。

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種怪物,忽圓忽缺,諸多變異,潮水受它的呼喚,古人又相信其與女人生活有關。更奇的是與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關係,拉丁文便稱此病曰月光病,仿佛與日射病可以對比似的。這說法現代醫家當然是不承認了,但是我還有點相信,不是說其間隔發作的類似,實在覺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見了會生影響,正是可能的事罷。

……

等到月亮漸漸地圓了起來,它的形相也漸和善了,望前後的三天光景幾乎是一位富翁的臉,難怪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喜悅,可是總是有一股冷氣,無論如何還是去不掉的。“隻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東坡這句詞很能寫出明月的精神來,向來傳說的忠愛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內,現在不關重要,可以姑且不談。

——周作人《中秋的月亮》

3

北平之秋就是人間的天堂,

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

中秋前後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氣象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裡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麽高,那麽藍,那麽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裡,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麽威脅與損害的。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

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豔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秋節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

北平之秋就是人間的天堂,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

——老舍《四世同堂》

4

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團圓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中國字形具有一種獨一的嫵媚,有幾個字的結構,我看來純是藝術家的匠心:這也是我們國粹之尤粹者之一。譬如“秋”字,已經是一個極美的字形;“愁”字更是文字史上有數的傑作;有石開湖暈,風掃松針的妙處,這一群點畫的配置,簡直經過柯羅的畫篆,米仡朗其羅的雕圭,chopin的神感;像——用一個科學的比喻——原子的結構,將旋轉宇宙的大力收縮成一個無形無蹤的電核;這十三筆造成的象徵,似乎是宇宙和人生悲慘的現象和經驗,籲喟和涕淚,所凝成最純粹精密的結晶,滿充了催迷的秘力。你若然有高蒂閑(gautier)異超的知感性,定然可以夢到,愁字變形為秋霞黯綠色的通明寶玉,若用銀槌輕擊之,當吐銀色的幽咽電蛇似騰入雲天。

我並不是為尋秋意而看月,更不是為覓新愁而訪秋月;蓄意沉浸於悲哀的生活,是丹德所不許的。我蓋見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人是一簇脆弱而富於反射性的神經!

我重複回到現實的景色,輕裹在雲錦之中的秋月,像一個遍體蒙紗的女郎,她那團圓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時她冪弦的顏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跡,又使人疑是送喪的麗姝。所以我曾說:

秋月呀?

我不盼望你團圓。

——徐志摩《印度洋上的秋思》

5

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裡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麽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麽“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原來山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裡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繫。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勝地。誇大一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幹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裡,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鄉葦坑裡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麽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裡。

——季羨林《月是故鄉明》

6

月亮是永不失去的

中秋節沒有月亮真是掃興的事。 我想到,我們在乎的可能不是月亮,而是在乎期待的落空,否則每個月十五都是月圓,大部分人都沒有什麽感覺的。 生活實在太忙了,一般人平常抽不出時間看天色,中秋幾乎成為惟一看天空的日於,我們準備了月餅、柚子、茶食就在表示我們是多麽慎重地想看看月亮,讓月亮看看我們。 好!月亮既然不出現,也就算了,我們吃吃月餅、嘗嘗柚子,在夜暗中睡去,明天再開始投人忙碌的生活,期待明年的中秋月亮。

其實,月亮是永不失去的,月亮看不見只是被雲層所遮蔽,井不會離開它存在的地方。這是為什麽佛教把自性說成月亮,見不到月亮的人只是被雲層所遮,並不是沒有月亮。 可惜的是,我們一年才看一次月亮,有多少人一年裡看見一次自我的光明呢?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真正了解或知道我們,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尋找生命的根源,不能覺知自我的光明,就連自己也不能自知了。

——林清玄《九月很好》

果戈裡書店祝您

中秋快樂,闔家團圓!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