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爆竹聲中一歲除”,李士達年畫上放鞭炮的小孩好認真

從漢代開始就有了在正日燃放爆竹的習俗,其目的在千通過爆竹的巨大聲響來驅除惡鬼。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升,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山臊是民間傳說中的惡鬼,長丈余,人臉猴身,遇之可令人得寒熱病,但此鬼最怕爆竹,因此古人在春節時燃放爆竹是為了嚇跑山臊,驅逐瘟邪,求得平安。

此外,正月敲鑼打鼓的風俗歷史雖然不可考,但在古人所繪《歲朝圖》中卻很多見,這一場景多與燃放爆竹的活動並置在一起描繪。明代畫家袁尚統的《歲朝圖》創作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春日,畫中的眾多孩童在院中敲鑼打鼓、放鞭炮,屋內有三位長者同桌對飲觀看兒童嬉戲。

明代畫家李士達的《歲朝村慶圖》亦出現同類場景,此畫作於戊午臘月的石湖,上有乾隆皇帝的題詩與多方內府鑒藏印。作品描繪了村莊中的兒童燃放鞭炮、敲鑼打鼓的景象, 充滿了喜慶歡樂的氣息。畫中人物姿態各異,情態傳神,極具動感,例如在近景庭院中有一孩童正彎腰前傾持香點燃爆竹,其身後的另一孩童則雙手捂耳觀看,畫家通過對人物動作的細膩刻畫,再現了孩童放爆竹時的情景與心理狀態。此外,在清代上睿、周愷、張儼等人創作的《歲朝圖》中皆有燃放爆竹或敲鑼鼓的場景。

春節之際宴飲酒祝的風俗在先秦時期出現萌芽,到漢魏時發展為“留宿歲飯”的習俗。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當時的留歲飯不能全部吃完, 而是要留下一部分撒到大街上,寓意除舊納新。在正旦之日,晚輩還要向長輩進椒柏酒祝賀新春,此時也講究禮儀順序,如敬酒從小輩向長輩開始,飲酒時則反之。此外,春節時拜年的風俗在漢代已經出現,一般向同族尊長拜年是在歲朝當日,而拜訪友人等可以在歲朝之後進行。

清代畫家楊晉創作千1724年、1725年的兩幅《歲朝圖》中皆有拜年訪友的情景。後者是楊晉臨摹明代畫家沈周的《歲朝圖》,畫中左上角題詩雲:“今朝元日試題詩,又簇辛盤舉酒巵。楊柳弄黃梅吐白,一年歡賞動頭時”,原為文徵明所作。在作品近處的小橋上有一長者持杖前行,其後有一童仆手持卷軸跟隨,遠處的屋中有四人臨桌而坐,桌上置有酒食,屋內的柱旁有兩位侍童等候。

此外,清代畫家於津在1836年作於苕溪碧梧山館的《歲朝圖》中亦有拜年的場景。畫中的橋上有兩位文士,其中一人手指前方院落,回頭與後者對話,院外則有兩位長者相互作揖問候。

原文來源:《藝術品鑒》2017年1月《中的春節習俗》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鑒》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