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給共享“垃圾”分類

在北京焦化廠地鐵站,距離最近的小區被一道隔離板隔開了,一輛沒了車把的小黃車倚靠在牆邊,被當作了翻牆時踩著的“梯子”。

小黃車在去年冬天告別了中關村傳奇的地標——理想大廈,ofo最終沒能如戴威的理想一般會和Google一樣影響世界。對於小黃車而言,“物還能有所用”是現今最壞、也是最好的宿命。

雜草叢生的荒野中,橫七豎八躺著幾輛各色的單車,在北京的城郊,附近顯然很少有騎單車需求的上班族,連單車的維修人員也在無意中將這個邊緣角落遺忘。

但它終將被記起,在那並不久遠的將來。城市的狗皮膏藥,終要有一個屬於它們自己的標簽。

用今天簡單粗暴的上海話說,儂是什麽垃圾?

在實行垃圾分類之前,2018年3月,上海市委季度工作會議提出了一句話:“要以繡花般的耐心、細心、卓越心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努力破解架空線入地、垃圾分類等難題。”

上海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既是共享單車最先投放的城市之一,也是最先執行垃圾分類的城市。

在就城市的公共管理和社會治理的問題上,上海各區應對共享單車亂象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態度基本一致。比如寶山區約談了單車企業,並擬定了《寶山區共享單車規範停車三年行動計劃》;普陀、長寧、靜安三區的交警將亂停放的單車發布在“共享單車管理群”中,相關的共享單車公司就要擔負起企業責任主動去處理;虹口區則打算開展設立“小型蓄車點”的試點。

此舉背後,是共享單車的泛濫和投放不均的現象。有網友發牢騷說:“市區共享單車泛濫,郊區根本找不到共享單車。與其在停車場裡閑置,還不如運到奉賢閔行等郊區的各個鎮村上去投放,也能節省市區寶貴的停車場資源。”

在此之前,靜安區中興路附近的兩個停車場,被爆出近3萬輛各色的共享單車堆成了一片車海,車海中,居然不乏與藤蔓相依為靠的單車,頭上都長草了也無人問津,任憑曾經的風流被雨打風吹去。

一片墳場中,這些共享單車有了另一個名字——共享“垃圾”。

同樣的情形在河南鄭州、浙江杭州、江蘇南京、乃至於在安徽合肥的一所廢棄的學校裡上演。

共享“垃圾”在中國有多少?中國自行車協會官網2017年的一組數據中,2016年,近20家品牌投放了約200萬輛共享單車,其時,也預計了2017年共享單車的投放總量可能會呈10倍的增長接近2000萬輛。而這些單車報廢後,將會留下約30萬噸的廢鐵。

在成為廢鐵之前,佔據了城市相當一部分公共空間的共享單車,為城市的管理帶來了巨大的負擔。比如廣州日報的記者在走訪中就發現一個共享單車的“疑難雜症”,多處閑置於城市角落裡的無主車墳,好不容易被清理後,沒過多久又複原樣。除此之外,不少的單車已經是無法使用的狀態。

曾經風頭無兩的共享單車淪落到曝屍垃圾場,這是城市裡一道醜陋的“風景線”。

城市一度拒絕過這種風景,但有意思的是,在“禁投令”的約束之下,曾有記者接到過投訴,稱街道一夜之間多出200余輛單車,其外觀近乎全新,每輛車的頭尾部位卻有十分雷同的黃泥痕跡。

有心人指出,為了繼續攻城略地,共享單車只能依靠“做舊”規避單車的“禁投令”。

但無論是故意做舊還是本就是舊車,其面臨的境況早晚也會一致——這些共享單車很難投入二次使用。有人操心為共享單車算了一筆账:一輛共享單車的維修成本大約為1000元,甚至比有些新車還要高昂。零星的維修點散落在中國各處,150位維修師父在橋下的小廠房裡修理一批批被送進來的共享單車。但修理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損壞的速度。大多數車輛只能報廢,面對進入垃圾場的命運。

少有人還記得共享單車的初衷是“解決用戶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也響應了節能減碳的時代主題。然而從共享單車的發展歷程來看,其更像出師未捷,身已先死。由鋼鐵、橡膠和塑料等材質組成的共享單車,為城市“毀容”之後,成了難降解的“有害垃圾”。

大家的故事都講不下去了。

不害怕失敗的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曾經說:“如果有一天失敗了,那就做公益吧。”

草蛇灰線,伏延千里。

一個名為LessWalk的非盈利性組織,替胡瑋煒完成了這個承諾。他們從共享單車企業收購了廢棄在海外的共享單車,經過改裝後送到鄉村學校,資助了貧困兒童。

類似的還有,ofo退出印度之後,單車就被共享踏板車公司Bounce回收了;宣布關閉以色列和其他中東國家的業務後,單車被捐給了當地的慈善機構。

無法在所謂的共享經濟下存活的共享單車,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共享單車的經營者,也試圖為共享單車謀求另一些出路。比如摩拜單車可持續發展高級專家秦浩曾表示,“摩拜單車在服役幾千公里後終有報廢的一天。儘管每輛摩拜單車的材料都能通過回爐再造被回收,我們更希望它們可以經過簡單的改造而重新煥發生機,這也是更環保和節能的舉措。”

於是,單車被改裝成了躺椅、茶几、燭台,甚至在延安,一塊由單車廢舊輪胎做成的運動場鋪在了一所學校的操場上,這其中的原材料都來自於摩拜單車的報廢零組件。

哈囉單車也異曲同工地在一場公益活動現場,把廢舊的車輪改造成了流浪貓窩。

這些溫情的故事似乎都是為了讓共享單車擺脫成為“有害垃圾”的命運。

實際上,共享單車從誕生,到敗落,就是一個悲情故事。

從資本的寵兒到資本的棄兒,共享單車改變了出行的方式,留下的“遺產”也常被回收行業內的人士吐槽,南方周末曾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7(摘要)》,對2016年的廢鋼鐵和廢紙總體回收量和總值進行比較後得出:廢鋼鐵均價為1.35元/千克,而廢紙的均價是1.5元/千克。

廢鐵比廢紙還便宜。

此前不久,也有媒體報導,在成都武侯區的一處拆遷廠,數以千輛的ofo小黃車被碾成廢鐵,以每輛15元的價格被運走。ofo解釋稱這些車已達報廢的年限,但有心人發現,其中一些車輛的成色較新,明顯不像舊車。

遙想戴威當年,意氣風發時,委託中文系的師弟,寫了一封公開信——《這2000名北大人要乾一票大的》,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大網雖已撒下,2019年的第一天,ofo母公司的銀行账戶被凍結了。

被“押金”折磨的共享單車用戶們心心念念的,其實就只有一個問題,共享單車的錢還能從何處來?

2018年2月5日,ofo旗下企業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共計444.76萬輛共享單車抵押;2018年2月12日,ofo旗下未確定數量的共享單車也被抵押。先後兩次換取了阿里巴巴共計17.7億元人民的融資。

ofo的債主上海鳳凰在今年4月20日發布的公告中,2019年第一季度,上海鳳凰收到了ofo的3574.62萬元欠款。這其中,有2792.61萬元的欠款是由法院直接劃轉。

錢,依舊不夠。況且ofo最大的債主,還是它的用戶們。

曾經喧囂塵上的共享單車,在留下一個被調侃為“最垃圾的風口”之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少有人知道這些共享單車去了哪裡。不過,至少在去年的報導中,被譽為“中國自行車第一鎮”的天津市王慶坨鎮,距離鎮中心不到10公里的農田裡,堆放著數萬輛的共享單車,正等待著分揀和重新投放。

倘若給這些共享單車分一下類,誰能說清它們究竟會成為城市裡的“有害垃圾”還是下一輪的“可回收物”呢?(文/袁雨薇 孔如也 來源/投中網旗下偏見實驗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