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因《血疑》喜歡醫學,從「遇見」張仲景,得中醫心奧,他就是中醫專家余秋平

北京炎黃中醫醫院余秋平教授

文/小小

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中醫,就算藍眼睛白皮膚的外國人。認識中國往往也是從中醫開始的。

何謂中醫?

《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黃帝、張仲景、李時珍......說到中醫,大多數人會想到這些中醫經典著作和著名人物。

中醫,是用中國古代哲學來研究人體生命規律的科學,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是祖先們上觀天象,下觀地理,中察人事,總結研究人的生命與大自然的內在聯繫和規律的科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結晶。

可以說,中醫藥文化來自於大自然,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壯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承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和智慧。

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愛她。可是,現在她在哪裡呢?

中醫藥是精神符號還是真實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產業」。

綿延數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從傳統師帶徒式的口傳心授到新中國成立後創辦的中醫大專院校教育,我們不斷地從古老而深邃的中醫藥文化中獲得營養、獲得自信。比如,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她的突出貢獻就是創製了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這是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的成果。

今天,我們無論是仰望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祖黃帝、張仲景,還是景仰在我們身邊默默耕耘的屠呦呦們,我們都應該滿懷信心地說,中醫藥是中國送給世界最好的禮物。

然而,在中國越來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今天,我們送給世界的這個禮物,只是一個精神符號,還是真實力量?

「現在真正會憑脈辨證的中醫人,已經不多了。」當聽到著名中醫經方學家余秋平教授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是有一點震驚的:「可是,我們每次看中醫時,大夫不是都會給病人號脈的啊?」

「那是他們在做做樣子而已,因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根本不會切脈,更不會憑脈辨證分析。」而脈診是中醫看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難怪,人們都說今天的中醫正在走向衰落。是啊,「連會拿脈的醫生都罕見,讓人們拿什麼相信呢?」

採訪余秋平教授,是因為作家王靈書先生的推薦。他說,在余大夫那裡拿了幾服中藥,他的糖尿病已經有很大改善了,身體的不適也有明顯的好轉,他是通過電視節目了解余大夫的。對看病一向十分謹慎的王靈書先生的話,我是信的。

一部電視劇激發了一個少年的夢想

發燒了,就趕緊打針,長瘤子,就趕緊切掉。這些都來得快,可是病就真正走得快嗎?同病同治、異病異治,這似乎是最簡單的邏輯。

「中醫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余秋平一語道破中醫秘訣。

余秋平,北京炎黃中醫醫院中醫主任醫師、教授,著名經方學家。

余教授信心滿滿地說,中醫能解決西醫解決不了的很多世界性的難題大病。這份自信,來自於他在中醫領域30餘年的耕耘,和近乎癡迷的熱愛、勤奮和執著。

余秋平教授是湖北黃岡人,他萌發學醫的想法,是在高中時看到一部日本電視劇《血疑》。一個對愛情、夢想開始萌動的少年,在幸子與光夫的深情對望中萌生了學醫以治病救人的想法,想來是多麼浪漫和生動。

所以,在他考大學填報志願時,余秋平報的九個專業全部是醫學。由於志願沒有填好,結果以同濟醫學院最高分數的成績,被三峽大學醫學院錄取,在這裡他有幸遇到了他的師父劉榮敦教授。劉榮敦教授出身於中醫世家,由於對中醫的癡迷和對劉教授發自內心的崇拜,余秋平經常跟在劉教授的身邊聆聽他的教誨,所以劉教授也耐心地傳授經驗給他。余秋平認為是劉教授給他打下了深厚的中醫功底,激發了他學習中醫的興趣。劉教授雖然是研究溫病的大家,但他中醫功底深厚,講課簡單明了,很能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劉教授淡泊名利,做學問嚴謹務實,總是告誡他:「寫文章,要嚴謹務實,字字句句必須都是經典才可以傳給後人,否則就是貽誤後人!」

在劉榮敦教授的諄諄教導下,余秋平學習中醫的熱情更加高漲,課本知識已經不能滿足他對中醫的渴求,他開始到處買書。偶然間,余秋平讀到了劉渡舟的《傷寒論通俗講話》,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余秋平有一些疑問,就大膽地給劉渡舟教授寫信請教,沒想到劉渡舟教授及時回信了,除了表揚、鼓勵一番,還推薦了一些書,比如《醫宗金鑒》裡的《傷寒心法要訣》《嶽美中論醫集》等。這些書給余秋平打開了新的中醫世界。

綿延數千年的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

當余秋平遇到張仲景

余秋平三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中醫經典,遵照嶽美中的經驗,反覆研究《傷寒雜病論》的原文,謝絕一切社會活動,每天癡迷於中醫經典的研究,白天看病,晚上看書、記筆記,常常「夢中看病,辨證分析,甚至吃飯走路都在思考,全是中醫」。余秋平教授說,一次他在夢中看病時,身體左邊坐著的一位老者,他年齡在70歲左右,身高像在165cm至170cm之間,身體清瘦精神,給他講解中醫。夢境中,感覺此老者的講解無比精到,所以全神貫注地傾聽和記憶,生怕遺漏一個字,等到夢醒後,居然連一個字也記不得了。從此以後,發現自己看病漸入佳境。

「這位老者,我想可能是張仲景。因為我一輩子研究最多的就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余秋平說。

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寫出的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現存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方葯之脈證並治的必備經典著作,廣受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方脈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方脈臨床的靈魂所在;它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現在尤為經方家和日本漢方家所常用;它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這大概就是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余秋平一頭扎進中國傳統醫學浩瀚的海洋裡,竭盡全力汲取營養,立志把中醫經典向世人傳播、世代傳承,並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中醫思想體系。「其實,中醫並不是多玄的學問,做好中醫大夫只需回歸中醫傳統中醫經典即可,比如『望聞問切』。比如張仲景看病之脈證並治,以脈為主導,掌握精準脈法,才能做到既看出有病,又看出疾病產生的病因、病機,才能根治疾病,對症下藥。」

脈診,又稱切脈、按脈、號脈,指用手按病人腕部脈搏以察病情,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古代醫學家長期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史記》中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便是以精於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作為中醫診察疾病最神奇的脈診,在今天幾近失傳。余秋平不無遺憾地說,現在中醫專家大多不會脈診了,更不會憑脈辨證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機特點了。究其原因,一是中醫院校教材,不是真正有深厚臨床經驗的醫生寫的,而是後世所謂醫家所寫的資料彙編;二是中醫院校老師,很多都是畢業生留校,其本身缺少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中醫理解不深透,脈診更無經驗;三是西學東漸,西醫學發展,中醫學西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醫學的衰落及中醫市場的萎縮。

余秋平教授認為,讀書很重要,讀經典尤其重要。一個人一生的精力有限,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研讀經典上,這樣才能進入佳境,登堂入室。歷代很多醫家都是熟讀經典成為一代名醫的。

余秋平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臨床水準,先後攻讀了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傷寒論專業碩士和心內科博士學位,並在武漢協和醫院心內科實習和進修達三年,2010年又考入中國中醫科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糖尿病的中醫研究。他博士後出站後,進入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工作,為了更好地發揮自己臨床和研究、帶教的特長,他毅然辭職到北京炎黃中醫醫院,組建了自己的學術團隊,成立了余秋平教授經典研究傳承工作室,總結整理自己的學術經驗,帶領自己的學生團隊突破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心肌病、白血病,腫瘤、尿毒症等世界性難題大病,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帶教學生,讓更多人了解真正的傳統中醫的神奇療效,傳播傳統中醫文化。余秋平教授說:「如果你想學中醫,我也可以帶你。」我笑了,問他需要什麼條件?他說:一要人品好,二要癡迷和勤奮,三要有悟性。

中醫藥才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骨氣和底氣

自從「遇到」張仲景,余秋平就立志要把中醫經典傳承下去以造福人類。

目前,他正在整理總結出版自己的一系列學術專著和臨床帶教講座的錄音、錄像。余秋平一生致力於還原張仲景的經典原意,直抒張仲景的心意。通過自己反覆的臨床實踐與理論研究,不斷從原文中挖掘經方的內在病機特點,並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圍繞病機總結出更貼合臨床實踐的癥狀特點,豐富完善各方證的辨證要點。

「現在醫生對疾病的認識有很大的誤區。張仲景認為病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同樣一種疾病,會因為不同的體質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所謂同病異治;如果不同的疾病,有相同的病因病機,就應該採取同樣的治療辦法,這就是異病同治。研究疾病的治療規律,必須有中醫思維,否則他的治療,很可能對病人是有害的。」余秋平用很流利的「湖北國語」向我列舉了他治療的一些世界性疑難大病的成功案例,我聽得很入神,感到中醫神妙無比,卻無法一一記下。就像余秋平的夢,醒來卻一句話也講不出來,我也從此似乎「開悟」了,更相信中醫了。

在三個小時的談話中,余秋平反覆強調中醫實際上是不難學好的,只是缺少真正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老師帶教和真心傳授。余教授反覆呼籲要大力改變目前的中醫教育體制,才能形成中醫人才輩出的局面,現行的中醫師資隊伍建設和中醫學院的教材,都是束縛中醫人才成長的枷鎖。因此,余教授正在探索一條傳統結合現代的中醫師承帶教模式,努力為中醫事業發展儲備人才。

雖然我一時無法得中醫心奧,但是,我從今天屠呦呦、余秋平等人的身上卻得到了最大的鼓舞和信心,回歸經典,從黃帝、張仲景身上找到我們忽視的優秀品質,那才是中醫文化的根脈,也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的賀信中強調,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傳承好、發揚好。只能這樣,才能增強中國向世界貢獻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骨氣和底氣!

本文首發::wetalent),原題《堅定文化自信從堅定中醫自信開始》

小小(徐慶群) 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共青團中央"青年之聲"志願服務聯盟副主席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常務理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

如果覺得贊,就請關注吧。

如果還覺得不夠,就轉發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