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肝癌病因的流行病學淺談

文·王俊青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主任醫師

原發性肝癌還包括膽管細胞癌,亦有混合性腫瘤的情況,但是臨床上主要以肝細胞肝癌最為常見。此外,由身體其他部位發生的惡性腫瘤在肝臟中形成轉移灶的情況,也屬於肝臟惡性腫瘤範疇,屬於肝繼發性惡性腫瘤。因肝癌發病死亡的人數仍高居中等及發達國家腫瘤性死亡人數的前列。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黃曲霉素等化學製劑、與地理相關的水土因素,都是引發肝癌的重要原因。

從世界範圍看,亞洲太平洋地區人口密度高,罹患慢性肝炎(乙、丙型肝炎)患者數量較大,在慢性肝炎長期破壞肝實質和肝細胞病理性再生相交替的過程中,肝臟纖維化和硬化的病理狀態逐步形成。同時,與經濟文化發展相平行的生活習慣的演變,導致過量飲酒和繼發於肥胖的代謝性綜合征的比例大幅上升,也是造成肝臟損害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在上述病理改變的基礎上,肝細胞炎症-腫瘤轉化,構成了亞洲,特別是我國肝癌發生的重要病理學基礎。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導致慢性肝炎後肝硬化進而發展形成肝癌的主要病因,這一觀念已逐步在人群中得到普及。近30年來,亞太地區人群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檢出率逐步降低,提示了B肝病毒預防性接種的普及已卓有成效。然而,就我國而言,人群中B肝病毒的感染和攜帶仍然處於較高水準,其中沿海地區是我國慢性B肝患者及病毒攜帶者主要分布的區域。我國約接近九成的原發性肝癌是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中在東南沿海的發病率顯著高於內陸。診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後的抗病毒治療和控制,是有效阻擊B肝發展、控制肝硬化、預防肝癌的重要舉措。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發生較乙型肝炎少見,其發病率較低,主要集中在蒙古等內陸地區。然而慢性丙型肝炎也極易引起肝功能損害和肝硬化,在此基礎上發生肝癌的情況屢見不鮮,不容忽視。從感染途徑看,C肝和B肝一樣,通過血液傳播,目前針對C肝的抗病毒治療方案並未像治療B肝那樣多樣和完善,因此罹患C肝的患者尤其要重視定期隨訪和複查,積極保護肝功能,警惕腫瘤的發生。

隨著經濟文化發展,餐飲業的興起和其他一些生活習慣的演變等,脂肪肝在我國人群中的發生率逐年升高。區別於歐美地區以酒精性肝硬化為主的肝臟疾病特點,我國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關的肝硬化現象已成為流行病學調查中不容忽視的環節。從圖1可以發現,我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遠遠高於周邊國家。

可以想像,在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療逐步取得成效的同時,NAFLD又可能崛起成為導致我國民眾肝功能損害、肝硬化的重要病因,由此是否將促進肝癌的發生,是值得深刻探討的問題。因此,目前不少醫學研究機構已將NAFLD作為預防和控制肝癌發生、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