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浪地球》創作概念源自台灣小說?劉慈欣:沒看過

《地球逃亡》為台灣作家黃海的小說,黃海曾撰文評論劉慈欣的小說:和劉慈欣的小說相比,“《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風。”

今天(2月14日),冬瓜俠在台灣《商業周刊》網站上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

為什麽不能接受中國人當英雄?中國賀歲片《流浪地球》票房破紀錄,創作概念竟源自台灣

說實話,第一時間以為這是一篇“韓國風格”的稿子,講述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是抄襲了台灣作家的靈感。第二時間又看到文內“中國”“台灣”的表述,感覺很不舒服。

但讀下來,發現文章對《流浪地球》似乎“更多是讚”,只是標題強調了“創作概念竟源自台灣”。

以下是台灣《商業周刊》文章部分節選,大家先自己感受下:

什麽電影能比星爺(周星馳)的賀歲片更吸引人?答案是《流浪地球》。這部描述中國人拯救世界的科幻片,今年春節期間成為中國票房冠軍。其實此片最早源自一位台灣作家的科幻小說。

《流浪地球》在今年春節期間,票房達50億人民幣(新台幣225億元)(原文如此,實際截至今日,票房為30億人民幣),成為中國史上春節票房最佳電影。連同期上映的周星馳《新喜劇之王》,票房只有其1/4。這部上映前並不被看好的電影,何德何能可打敗星爺?

《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描述的是太陽將毀滅,中國人為地球裝上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這個概念最早來自1988年台灣作家黃海(本名黃炳煌)的小說《地球逃亡》。

在黃海的小說裡,太陽即將爆炸,唯一活路是為地球裝上核融合反應推進器,把地球當太空船一樣推離太陽系。這和劉慈欣2000年發表的《流浪地球》相同。如今《流浪地球》電影大賣,有人質疑劉抄襲了黃海。

其實黃海後來曾撰文評論劉的小說:“如果仔細比較兩本小說的內容,就會發現,《地球逃亡》對於地球發動機的描述付諸闕如,小說僅提及了理論,地球發動機的外形和運作方式超出我的能力想象,只有略而不提。”和劉慈欣的小說相比,“《地球逃亡》只能甘拜下風。”

黃海雖然最早發表“太陽毀滅,為地球裝發動機逃離”,但他未詳述發動機背後的工程與科學,就如黃海說:“我的小說從地球才要出發就結束,他(劉慈欣)的小說從地球發動機如何運轉說起。”

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後來也成為名作,兩年前已出版英譯本。他本人還得了“雨果獎”(Hugo Award)——這是科幻小說界的奧斯卡獎。可見就算是“抄”,也要講技術,不是照辦煮碗就能讓人買單的。

……

當然,《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有一些硬傷。例如:為何科學家討論成功率是零的方案,卻被幾個人實踐就成功了?電影裡描繪“炸木星推動天體”,更是原著沒有的情節。事實上和電影相比,劉慈欣的原著更黑暗。但為了普及大眾,電影最後才拍成“人定勝天”的樣子。

《流浪地球》票房與口碑成功,與其說是意識型態,不如說它具備了成功商業片的要素:大規模的災難場景,絕境下的人性衝突。但此片更深的意義,或許在於它顛覆了傳統。

在以往災難電影裡,拯救世界的是美國人(或白人),就如BBC評論“對未來的藝術描繪,傳統上被視為西方的專利。”但這股傳統近年來開始被挑戰,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靠黑人主角阻止世界毀滅。

若人們能接受黑人拯救世界,為什麽不能接受中國人當英雄?英國《衛報》對《流浪地球》的評論:“中國用自己的科技大片挑戰好萊塢。”或許這才是此片最大意義。

以上,台灣《商業周刊》文章結束。

台灣《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ly),簡稱《商周》,是一本以財經相關報導為主要內容的周刊,在1987年發行,每周四出刊。

對於《商周》所說《流浪地球》概念最早來自台灣小說《地球逃亡》,環球網記者致電劉慈欣詢問了看法。

劉慈欣表示,自己並沒有看過黃海的小說《地球逃亡》,“地球人逃離太陽系的概念早就存在,並非由科幻小說家最先提出。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把地球裝上發動機變成宇宙飛船的概念了”。

來源:環球網/冬瓜俠 小七 付國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