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發脾氣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作者:胡小喵(富書籤約作者)

孩子發脾氣,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周末帶娃出去玩,說好出去不買玩具的,答應的爽快利落的娃一見到玩具就變樣了。

見你不同意買玩具,怎麼辦?

先是撒嬌的說:「不行,不行,就是要買嘛。」

看你還是不同意,就開始大哭大鬧,甚至撒潑打滾,而且很難平息,也很難勸阻,因為他不達目的肆不罷休。

只有你妥協了,他才有可能停止,但遇到下一個喜歡的玩具,可能又故態復萌。

當遇到這種情況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

「再鬧,給我試試,我可要打你了。」孩子如果還繼續哭,你就真的上去打了一頓,然後拎著孩子走了。

這樣孩子在你的脅迫恐嚇之下,默默的跟隨你離開了,可是他也會越來越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要不時間久了就對你的暴力無動於衷,會以更暴躁更蠻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好啦,你不哭不鬧,乖乖聽話,我就給你買這個玩具,不過下不為例。」

結果呢,孩子學會了情緒威脅,下次還是會用發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因為他已經知道只要他一發脾氣,一哭鬧,你就會滿足他提的任何要求。

「你怎麼這麼煩人,真是不聽話的孩子,家裡都有了還要買,你怎麼就不知道爸媽掙錢辛苦呢?除了花錢你還會啥。」

但是你卻一邊抱怨一邊掏錢買單,孩子對你說的雙耳不聞,隻拿著玩具高興地離開了。

有沒有這種反應?

你很耐心的抱住他,跟他說:


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可是我們已經說好今天是出來玩的,不買玩具的。如果你真的很想要,那我們就買這個玩具然後就不去玩了,買完回家,你看我們要怎麼做。

最終不論孩子選擇是買玩具也好,是不買玩具去玩也罷,但是孩子都是高高興興的去選擇,而父母也不會被孩子的脾氣所牽製

孩子發脾氣,要胡蘿蔔加大棒

最近看《不可思議的媽媽》,小魚兒發脾氣時,胡可的第一反應值得我們思考。

在節目中,四位明星媽媽正帶著寶貝們吃大餐。

面對豐盛大餐,胡可的兒子小魚兒心心念念的卻是自己的新玩具,他要求媽媽現在、立刻、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

想當然遭到胡可的反對,自己的希望不被滿足,小魚兒立馬變臉,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看著發脾氣的兒子,胡可卻溫柔而堅定地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你很想讓它變成拿著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以後,這是規則,你要遵守規則。」

當小魚兒因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而崩潰大哭時,胡可又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在拿不回家你心裡有點難過,但是這是規則。」

當小魚兒從水堡裡出來因害怕而哭泣時,胡可說:「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是你表現很好、很勇敢,你堅持下來了對不對。」

在整檔節目裡,但凡小魚兒鬧情緒,發脾氣,胡可不是馬上想辦法制止,而是站在小魚兒的立場,認同他的感受。

每次胡可的第一反應都是我知道,我知道你現在的想法,明白你現在的感受,也很想希望你能開心,也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並不是你發脾氣就能立刻滿足。

孩子感受到你的認可與接納,他們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他們很容易就會從情緒中走出來,而不是不達目的死不休。

為什麼見到很多孩子都是一發脾氣就不可收拾,嚇得家長不是以暴力製止就是一味地滿足任何要求?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感受不到愛的孩子,才會不斷的去證明尋找父母對自己的愛,也會經常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你要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發脾氣,是在向你表達自己的感受,呼喚父母對他的愛,這時父母更要耐心的引導,讓他們知道父母理解接納他們的感受,讓他們學會用理智的合理的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與想法。

然而生活中,孩子一旦發脾氣,就很容易觸發父母自己的情緒按鈕,父母變得更情緒化,很容易失控。

記得去年一則新聞讓我憤怒不已。

原來是爺爺帶著4歲的孫女和1歲的孫女去逛超市,可是購完物後,孫女卻哭鬧著不肯走。

爺爺謝某勸說無效後,就上去扇了孫女一耳光,以致鼻血直流,衣服上、地上流的都是血。

超市工作人員見狀忙上前阻止,並幫孩子擦拭血跡。謝某再次要求帶孫女離開,孫女卻繼續哭鬧,情緒失控的謝某便又狠狠打了孫女一巴掌。

看著滿身是血,淚流滿面但又害怕的小女孩,真的很氣憤,氣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爺爺。

可是想想,生活中,孩子一旦哭鬧不止,大發脾氣的時候,這時很多父母都會情緒失控,恨不得將孩子丟的遠遠的,要不當時就暴打一頓讓孩子停止哭鬧。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因為這樣的父母小時候也是這麼被對待的,他們的父母在面臨他們哭鬧發脾氣的時候也是如此以暴製暴,來製止的。

他們就認為發脾氣是不好的,甚至孩子發脾氣代表父母無能,沒做好教育。

他們小時候受到的經歷讓他們無意識地去模仿,並將這種傷害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有次我家小女兒哭,她五歲的小表姐見到她哭,就開始邊推她邊說:「還哭,還哭,有什麼哭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從小學會的是父母如何處理情緒問題的方式,然後將這種方式再潛移默化地傳遞下去。

小時候那些被父母教育的乖巧聽話的孩子,成為父母后他們也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哭鬧,所以當孩子哭鬧時,自己的情緒按鈕立馬被激活,處於失控之中,像極了當年自己的父母處理自己發脾氣時的狀態。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要走出自己小時候的情景,重新去面對自己的孩子,要理解認可他們的感受,明白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

再說孩子對自己發脾氣,是在向自己展示他們最真實的一面,我們不應該陷入自己的情緒中。

不被接納情緒表達的孩子,會怎樣呢

曾看到一個兒童寫的詩,讓我感觸良多。


要是笑過了頭。

你就會飛到天上去。

要想回到地面。

你必須做一件傷心的事。

你會發現孩子遇到高興的事都不能表現的過度開心,我們總讓孩子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最好表現的淡定自然。

而當孩子發脾氣,有負面情緒時,我們更容易暴躁易怒,認為孩子不聽話,難纏,也暗示為人父母的失敗。

當孩子學習以強烈的方式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我們試著打壓,恐嚇,讓他們變得害怕你。

甚至變成你一個眼神讓他們都能噤若寒蟬時,你得意了,認為孩子特別會討好你,看人臉色。

因為一旦你情緒不好,臉色一變,孩子就會更乖巧聽話,更別說有什麼無理要求了。

可是後來呢?

你感覺自己的孩子變得唯唯諾諾,受了欺負也不敢說,甚至會發現當他們長大後不再喜歡粘著你,也不喜歡和你分享他的點點滴滴。

這時你心裡暗嘆:為什麼自己養的孩子不和自己親近?然後看著別人親子關係和睦,恩愛有加,你只能心裡羨慕。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這樣一句話:「生命的意義在於成為你自己。」

如果孩子不敢於在父母面前做自己,遇到難過、傷心、憤怒的事也都要學會控制,當這些情緒憋在心裡久了,孩子會變得消沉,毫無生氣。

有心理研究指出童年裡過度的消沉,沒有光彩,擁有糟糕童年的人,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更大。

紐約著名兒童心理治療師斯坦利·圖裡奇(StanleyTurecki)把「發脾氣」分為兩類:氣質型發脾氣和操作型發脾氣。

氣質型發脾氣,是孩子在表達正常的負面情緒,比如他穿的衣服很多,感覺很熱,覺得難受,哭鬧著把衣服脫掉。

面對孩子這種發脾氣,我們要首先表示自己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後再努力幫他解決這個問題。

操作型發脾氣,就是通常說的孩子在胡鬧,比如孩子因為不買玩具在公共場合又哭又鬧,撒潑打滾。

這時孩子發脾氣,絕不是一個真正的問題,更多的是呼喚父母的關注與愛。

我們不應該因為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太過於糾結,而是應該耐心的去傾聽他們的感受,去理解他們。

幼兒教育專家李群鋒在《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說:


兒童的情緒和大人的不一樣,孩子的情緒表達往往直接,且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的。

如果我們對他們發脾氣過於焦慮著急,反而會給孩子過多的暗示,這種表達父母不喜歡,最終會給孩子成長造成問題。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所以面對孩子發脾氣,不是以暴製暴,或者威脅恐嚇,而是表示理解與接納,那麼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溫和、平靜,習慣用更理性的方式做正面表達

作者簡介:胡小喵,富書籤約作者,心理顧問師,家有二寶,致力於兒童營養與心理教育,但願每個人都能幸福一生,微博@笑笑葫蘆娃。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拚爹拚媽,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