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魏碑書法形成其實是被迫無奈,看了這三點,你就明白!

我們都知道,魏碑是南北朝時期的一種楷書,因為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很複雜,造成了魏碑非常獨特的面貌。關於魏碑的形成,後世的很多書法理論家、書法史學家都進行了一些分析。但是,都比較單一,都是從書法傳承的方面來做分析的,很少有人結合當時北魏的社會現狀做一個全面的、系統的研究。小編,還是那句話,魏碑誕生在一個非常複雜的多元環境,那麼,它的本來的面貌也是非常複雜和多元化的。那麼,當時魏碑是面臨著怎樣的一種環境呢?或者說,魏碑形成的原因是在怎樣的形勢下完成的?我們從三個角度來分析,哪三個角度呢?

第一、時代大環境要求文字演變、隸書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漢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藝術的自覺時期。漢代的隸書已經開始注重藝術價值。但是更多的還是為社會的實用來服務的。與此同時,民間的文字使用者意識到了,隸書書寫的一些局限性,如果是需要快速書寫的話,隸書就顯得有些勉強。我們舉個例子,漢代末年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佛經翻譯和抄寫工作,從抄寫的經文就可以看出來,隸書的味道被弱化了很多,筆畫的連帶性加強了。一些複雜的筆畫都被簡省了。而早期的魏碑也具有這樣的狀況,魏碑的筆畫雖然還具有一點隸書的筆意,但楷書的基本筆畫也已經形成了。從這一點看,隸書向楷書轉變,就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大環境要求隸書必須轉變,因此魏碑的出現屬於「無奈」。

第二、北魏大量墓志銘的出現,是國家法令的硬性規定造成的。

墓志銘就是魏碑的其中一種,它是魏碑裡的大宗。從出土的數量看,是以洛陽附近一帶為主。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作,其實就是漢化,更好地吸收中原的漢族文化。命令所有的拓跋人去世以後都必須在當地埋葬,不準將遺體帶回拓跋舊地。一部分人抱著以後被子孫帶回的願望,刻了墓志銘作為標記。於是,刻墓志銘開始在洛陽周圍流行起來。後來孝文帝下令,允許刻墓志銘,才使得墓志銘在北魏得到全範圍的推廣。墓志銘在後世的歷朝歷代都有出現,但是,基本都是繼承的北魏的體制。而且,數量上也是比較少的,只有少數一些有過特殊貢獻的人才會被後人刻墓志銘。

在整個書法史上,墓志銘的出現到發展都是在北魏,它就是那個特殊的時期的一種標誌。墓志銘的初衷也是為了實用,但是,隨著藝術審美的覺醒,雕刻工匠們也開始追求美感。另一方面就是墓誌主人為了體面,會請一些有名的書法家來丹書。總歸來說,墓志銘這一種魏碑是為了做標記才誕生的,也有一定的被迫性質。

第三、帝王崇尚佛教,修建造像為了,直接導致了造像記的繁榮。

在當時,佛教從傳統的道教和儒教裡面吸收了它們的優勢,更適合統治者們用來穩定民心。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也開始大力宣揚佛教,除了修建佛寺,還開鑿石窟,造佛像。洛陽龍門石窟裡的佛像就有上萬尊,大部分佛像都配有一件造像記。

造像記是用來表達美好願望,或者記載造像者的功德。雖然沒有資料證明,孝文帝明令每個人都出資參與建造佛像,刻造像記。但是,在當時刻造像記確實形成了一種風氣,龍門石刻也應該是皇家工程。從這裡看,魏碑造像記也是在帝王命令下才開始出現和推廣的。造像記和墓志銘一樣也是魏碑裡的大宗,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出土的數量是非常多的。

用科學的角度看每一種書法的出現,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進行的,而且其原因也是複雜的,多元化的。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動亂,各國之間戰亂不斷,如此糟糕的環境讓人們流離失所,都渴望逃離現狀。道教思想以一種「隱逸」心理讓人逃避。佛家的因果輪迴更是引導人們,承擔苦難,等待來世的善報或者安穩。在這些複雜的因素影響下,魏碑的風格也就變幻多樣,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的面貌。

筆者覺得,不管是什麼原因,既然在那樣的環境誕生了,就是無奈,大概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安排吧?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