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腫瘤與癌症的區別,牢記幾個方法

隨著環境、生活習慣等的變化,體檢的普及,查出腫瘤的人群也越來越多了!腫瘤現如今也成為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

但很多人一看見體檢表上出現「腫瘤」兩個字,第一反應就是「完了,得癌症了」。腫瘤真的就是癌症嗎?

一、腫瘤=癌症?

腫瘤是指人體的某部分細胞,在致癌物質、有毒化學品、特殊病毒、放射線等因素的作用下,失去正常細胞基因的調節控制而異常增生,且在局部形成腫塊的一種疾病。但它可分成良性和惡性兩類,而我們常說的「癌症」則屬於惡性腫瘤。

1.無需擔心的腫瘤

常見的無需過分擔憂的良性腫瘤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①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可病發於任何年齡段,是因為肝內血管異常聚集所致,一般沒有明顯不適癥狀,可每隔3-6個月做超音波檢查。

但當血管瘤逐漸增加,大於5厘米時,可能會出現上腹不適、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癥狀,此時通常需要做手術切除。

②乳腺纖維瘤

乳腺纖維瘤一般是指乳腺的腺體及纖維組織增生,常見於20-40歲的女性,一般無自覺癥狀,大多是在患者自行觸摸乳房時發現腫塊,且75%是單發性的。

若腫塊不大,長期無變化或者生長緩慢,一般定期複查即可;若短期內生長較快,且直徑>1cm則需要手術治療

③脂肪瘤

脂肪瘤是由成熟的脂肪細胞構成,多發生在皮下,但可發生於任何有脂肪的部位,一般好發於40-50歲的人群,惡變的幾率很小。

若是生長於機體深部,則有病變可能,若脂肪瘤突然增大,或者變得堅硬,可能提示發生了惡變,應儘早切除。

2.惡性腫瘤的分類

其實,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癌」只是惡性腫瘤的一種,來源於上皮組織,如皮膚、內臟粘膜,包括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胃癌等;

而來源於間葉組織如肌肉、脂肪、骨骼、血管、淋巴等的惡性腫瘤則被稱為「肉瘤」,常見的如橫紋肌肉瘤、纖維肉瘤、淋巴肉瘤等;

來源於胚胎組織的惡性腫瘤則被稱為「母細胞瘤」,如腎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視網膜母細胞瘤等。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惡性腫瘤可能並不帶有「癌」、「肉瘤」或「母細胞瘤」字樣,但卻並非「善類」,如白血病、黑色素瘤、間皮瘤等

因此,千萬不要想當然的從字面上去判斷疾病的危險性,以免影響正常生活或延誤病情,最好還是及時諮詢腫瘤科醫生。

3.如何區分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

①看生長速度

良性腫瘤生長緩慢,有的可長得很大,有的發展到一定程度會自動停止生長,甚至漸漸消失;

惡性腫瘤生長迅速,短期內明顯增大,有時短短數月就會致人死亡。

②看對身體的影響

良性腫瘤一般不發生擴散、轉移,對機體的影響較小,主要對周圍組織器官產生壓迫和阻塞,引起相應的功能障礙;

而惡性腫瘤會對身體進行消耗,引起出血、壞死、感染、發熱等,且惡性腫瘤可以通過淋巴管、血管或其他腔道運行到身體各個部位,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較難根治。

③看與周圍細胞的關係

良性腫瘤存在包膜,生長有「自限性」,與正常組織界限分明,能觸摸到;

而惡性腫瘤生長方式為「浸潤性生長」,會對鄰近組織造成壓擠、侵犯和毀壞,出現病變組織壞死、潰爛和出血!惡性腫瘤常與健康細胞「水乳交融」,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很難完全切除乾淨。

當然,判斷是否為良惡性腫瘤,以醫生的檢查結果為準。

二、腫瘤標誌物升高就是癌症?

除了關於腫瘤的認識誤區,在體檢中,對於「腫瘤標誌物」也存在一定的誤解——腫瘤標誌物高了就是癌症?

1.腫瘤標誌物升高≠患癌

腫瘤標誌物是與腫瘤相關的物質,它可以在血液、體液及組織中檢測到,只是作為診斷腫瘤的輔助指標。

換句話來說,腫瘤標誌物升高,並不代表一定患了惡性腫瘤,而腫瘤標誌物不增高,也並不表明一定沒有患惡性腫瘤。

因為,在特殊情況下,如飲酒、進補、服用某些藥物、身體炎症等都可能會導致腫瘤標記物升高甚至超標;

另外,並不是所有腫瘤都有準確對應的標誌物。有些腫瘤,如軟組織肉瘤,目前還沒有公認的合適的腫瘤標記物,也有些腫瘤已經很大了,腫瘤標記物卻可能依然顯示正常;

而且若腫瘤較小,或腫瘤組織表面被封閉等,也可能導致腫瘤標誌物水準升高不明顯。

2.需要做進一步檢查的情況

① 當腫瘤標記物升高十幾甚至二十倍;

② 一下子有四五樣腫瘤標記物同時升高的患者;

③ 反覆檢查,結果持續性升高的情況;

④ 近期出現癥狀體征: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明顯下降、身體突然出現腫塊、咳血等癥狀;

⑤ 有惡性腫瘤家族史;

⑥ 長期接觸致癌源,如長期吸煙、接觸二手煙、長期接觸放射線或化學毒物等,發生癌症的幾率會明顯升高。

腫瘤標記物僅僅是檢查的一方面,很多惡性腫瘤的篩查往往需要配合其他檢查,如肺臟的相關篩查手段要配合胸部CT甚至穿刺活檢、腸道的腸鏡、食管的內鏡、肝臟的甲胎蛋白配合腹部超音波……

三、牢記三組數,遠離癌症

據最新發布的《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報告》顯示:全國惡性腫瘤估計新發病例數380.4萬例,平均每分鐘有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4人因癌症而死亡!癌症儼然成為國民健康的「重大殺手」!

雖然有些癌症我們還無法攻克,但癌症應以預防為主,牢記以下幾組數據,落實到生活中,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防癌症,減少發生率。

1.防癌飲食123

防癌的飲食模式需堅持 「一足量、二不、三少」:

足量:每天攝入足量的蔬菜、水果及粗糧,均衡飲食。建議每日新鮮蔬菜的攝入量為300-500克,水果200-350克;全谷和雜豆類為50-150g,薯類為50-100g。

二不:控制自己,不吸煙和不酗酒。

三少:現在很多人「無肉不歡」,適量的肉類能給機體提供所需的營養,但若是長期食用不當,反而增加癌症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製品評定為1類致癌物,紅肉則為2A類致癌物。

因此,我們要儘可能少吃甚至不吃加工肉製品,同時控制好紅肉等的食用量,建議每天攝入的紅肉控制在50g以下,白肉控制在50-100g的範圍內

另外,烹飪時要注意少油、少鹽,每天用油量不超過25ml,用鹽量不超過6g。

2.規律運動357

堅持運動能顯著降低13種癌症的病發率,包括威脅國民健康的前幾號「殺手」:肺癌、胃癌、肝癌!因此規律運動很重要。

「3」是指每天運動時間至少在30分鐘以上;

「5」是指盡量保持每周5次運動;

「7」是指運動的目標心率要達到(170-年齡),是一個合適的運動指標,可上下浮動10次左右。

但任何運動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3.控制體重2428

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調查數據顯示,33%的癌症發生在肥胖人群中,而且科學家們還進一步明確了更為青睞「肥胖一族」的腫瘤——食道癌、胰腺癌、結直腸癌、子宮癌、腎癌、乳腺癌等。因此控制體重顯得尤為重要。

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體質指數超過24為過重,超過28為肥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