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大學還是歡迎中國人的

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叁裡河

作者: 星爸爸

人數雖然有所下降,但是對於名校的爭奪越來越激烈了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17~2018 學年在美國學習生活的一百多萬國際留學生給整體經濟帶來了 420 億美元的收入。第三方組織估計,國際教育還為美國創造了近 45.5 萬個就業崗位。這兩個數字已經顯著增長了近十年時間。

但留學生之於美國,不只是現金奶牛,更是一筆人力資源。公眾號 DeepTech 深科技的文章《“美”夢成針》裡,幾名博士因為留美簽證被拒而面臨“回不去“的困境,文章提道:

“……尤其是在一流大學裡,美國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的研究嚴重依賴外國的申請者,而找到能取代他(普渡大學教授)實驗室裡的中國研究人員的合格學生,簡史十分困難的。事實上,找到一個申請他實驗室的美國人都很困難。”

從 1990 年代末開始,美國計算機類專業畢業生的主要構成就開始變成外國人,根據紐約時報引用的一份調研,1994 年全美計算科學博士已經有 40% 是留學生了。

在 STEM 領域,來自亞洲的學生顯然已是主體,對於本科以上更是如此。紐時的數據顯示,2015 年秋季學期,大約 55% 的數學、計算機和工程專業研究生來自國外,而當年國際學生與美國本土學生之比只有 5% 不到。

隻佔整體份額零頭的份額,起到的作用確實完全超出比例。看看科技公司的情況,在過去十幾年裡為美國經濟提供了強勁動力的互聯網和科技行業,不僅頭部公司大量雇傭外國人,就連這些大公司的創始人都有很多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

計算機研究協會(CRA )根據美國和加拿大大學的問卷調查發現,谷歌、亞馬遜、臉書和微軟這些科技巨頭裡,2017 年超過 64% 的博士和 68% 的碩士求職者是國際學生。更不用提的是,谷歌創始人 Sergey Brin 來自俄羅斯,臉書聯合創始人 Eduardo Saverin 來自巴西,亞馬遜創始人 Jeff Bezos 則是第二代古巴移民。

但川普上台之後移民政策的收緊、整體環境的保守化和民粹主義的抬頭,使得美國部分大學的 STEM 研究生數量出現顯著下滑,最主要的因素當然是國際生申請的減少。

達特茅斯塞耶工程學院院長曾告訴紐時,17 年秋季國際研究生申請數量下降了 30%,其它十幾所工程學院同樣如此。他表示,雖然總體錄取率並沒有下降,但是如果簡歷池連續按這個速率下降一到兩年,“我們將會擔心研發和創業能力。我們的擔心是從競爭裡角度出發的”。

作為對比,根據國際教育協會 IIE 的統計,2017/18 學年美國本科以上國際學生入學率已經較前年下降了 5.5%,大學生也有 6.3% 的下降。對於三十六萬身在美國的中國學生來說,中美特殊的關係只會讓這種緊張感有所加深。

佔全美國際留學生總比 30% 以上的中國人,靠著強大的人口基數輸出大量優秀的學生,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 STEM 領域大學生以上學歷過於集中的趨勢也為從去年開始的“反間諜”提供了口實。

從去年開始,各大學實驗室,商業公司和科技組織針對中國學生或者訪問學者的新聞就層出不窮。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真的,但是對於廣大留學生來說,尤其是本科階段和大量本科以上的留學生來說,這些事情都不大可能影響到他們。

在教育部今天發出一號留學預警中,罕見的對“周期延長,有效期縮短,以及拒簽率上升”這種非安全、非法規方面的問題作出警告。但隨後,又在新聞發布會中表示,大陸學生被美高校錄取數大體相當。

預警的依據可能是後來官方所稱的中方公派留學生拒簽率比上年翻了近四倍的情況,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統計,2019 年 1~3 月,我國計劃公派赴美人數 1353 人,拒簽率 13.5%,去年全年約一萬人的拒簽率則是 3.2%。考慮到雙方政府的摩擦,公派人員受到區別對待也算“情有可原”。

《“美”夢成針》中的一個悖論:“如果你表現優秀,能有機會申請到好的學校和好的專業,但難以拿到美簽;如果你表現不夠優秀,難以申請到好的學校,卻有機會拿到美簽。”

緊張感可能隻屬於少數人,刨去極少數高精尖領域的優秀留學生和公派生中一千多被拒簽的人數,對於大部分留學生來說,赴美簽證仍然是一個好解決的問題。

根據公眾號留學行業觀察的整理,2019 年 4 月 F1 簽證發放數量為 4281 個,去年同期只有 3700 個;交流學者簽證 J1 在 4 月份發放了 4281 個,去年同期則為 3561 個。而2018 財年全部 F1 簽證拒簽率為 35%,遠高於公派留學的新高“13.5”。

至少從關鍵時期美方發放證件的數量上來看,留學的大門並沒有關閉的跡象。

這一是因為美國經濟和科技發展依賴國際學生,在本土學生因為經濟原因和就業原因而很少選擇就讀 STEM 專業本科以上項目的時候,拒絕國際留學生可能會造成美國主流社會擔憂的 brain drain 流失。另一方面,絕大部分用境外資金全款支付學費的留學生,不僅帶來可觀收入和就業崗位數量,還為本土學生的助學金提供了穩定來源。

不過,大多數國內家長完全有理由擔心子女在越來越難以進入國外名校這件事情。最近的例子,麻省理工最新一屆早申結果中沒有一名被錄取的學生是直接來自中國大陸的申請人,僅有的五名中國籍學生也全是在美國本土就讀的高中。

儘管後來教育部有表示,名校對中國大陸生的招生數量保持與往年同等水準,並未有受到政治氣候影響的跡象。但早申高於整體的錄取率卻仍零收獲的現象至少告訴了我們幾點信息。

首先,從國內直接申請名校已經變得越來越難。這可能是因為更多的國際生往頭部高校投遞簡歷,哈佛大學去年數據稱國際學生投遞數量比往年上升了 8.9%。

從整體投遞量上看同樣如此,康奈爾大學去年收到 43041 份,比上一年多出了 3000 多份,達到歷史新高;賓大,2018 屆早申也收到了史上最多的 5149 份簡歷。

但同時,這些學校的錄取率卻跌入谷底。哈佛校報的統計中,常春藤,史丹佛和 MIT 等著名院校的錄取率都達到了歷史新低。可以看出,留學生整體規模雖然小幅下降,但是在質量最高的高校裡,競爭卻變得越來越激烈。

分數的通貨膨脹和競爭加劇,以及高校招生政策向多元化和個性化轉變的情況下,留學已經是需要早早規劃的一件事情。無論是從個人經歷的打造到語言和思維軟實力的磨練,都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已經不是單純的分數決定。

從 MIT 早申中僅有的幾名大陸學生是在美國就讀高中一事,就可以體會到這種提前規劃的關鍵性。

IIE 的 2018 Open Doors 報告顯示,注冊在校國際學生人數迎來十年首次下降的情況下,中國留學生人數卻已經連續九年增長,穩坐生源國第一的位置。雖然增幅連續下降,但從 09 年便開始進入下降趨勢來看,這只是高速增長後回歸穩定的正常現象而已。

所以,至少從數字上看,美國大學還是歡迎中國學生的。然而對於對名校一向執著的中國家庭來說,少數的幾所大學面臨激烈競爭,留學規劃的時間已經一再提前了,如果加上在低齡階段對優質資源的爭奪,那麽最終把你擠出名校大門的很可能不是美國政府,而是比你更加優秀的國內同齡人。

而這個結果,可能很早就決定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