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子宮內膜炎與複發性流產

1.子宮內膜炎的定義

慢性子宮內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子宮內膜的慢性持續性炎症,患者通常無明顯的臨床癥狀或者僅有輕微白帶與月經量增多,盆腔不適、隱痛或痛經等癥狀,臨床上難於確診。其病理學特徵在於子宮內膜間質中存在漿細胞浸潤。近年來臨床工作中開始關注CE與異常子宮出血、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孕、複發性流產、反覆胚胎種植失敗的相關性。

2.子宮內膜炎的病因

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侵入宮腔,感染子宮內膜功能層,由於功能層的周期性脫落,感染得以清除。但緊鄰的內膜基底層非周期性剝脫,一旦其有慢性炎症即可持續感染功能層內膜,導致CE;急性子宮內膜炎治療不徹底,可導致CE;輸卵管積水、炎症,經常返流至宮腔,可致CE;分娩或流產後胎盤殘留或附著面的癒合不良,均可導致CE;避孕環、子宮黏膜下肌瘤、黏膜息肉所致內膜損傷是CE的誘因。

CE病原體多來自陰道和宮頸,Cicinellid 等研究顯示,複發性流產及反覆胚胎種植失敗的CE女性中病原學培養中常見致病菌( 大腸桿菌、鏈球菌、葡萄球菌和糞腸桿菌 ) 檢出率近80%, 支原體檢出率近30%,衣原體10%左右。

3.子宮內膜炎的診斷

CE 的組織病理學診斷標準: 子宮內膜間質內漿細胞的浸潤。但由於盲刮造成的送檢組織不準確、內膜保存不當、取材的不足、切片中細胞著色不足、不典型漿細胞HE染色識別困難及病理醫生存在主觀判斷偏差等因素,造成HE染色診斷CE較困難。近年學者們開始總結宮腔鏡及內膜免疫組化染色的方法以提高CE的診斷率。

目前比較公認的慢性子宮內膜炎的宮腔鏡鏡下特點為:局灶或瀰漫性腺周充血;子宮內膜間質水腫;子宮內膜微小息肉(小於1 mm)。

①子宮內膜充血:宮腔鏡下見子宮內膜間質水腫、子宮內膜增厚以及局部或片狀、大片狀、瀰漫性內膜充血,典型者表現為「草莓征」,即充血的子宮內膜中有局灶或分散的白色點狀腺體。亦有患者呈現白色斑狀結構鑲嵌於紅色充血中內膜中,類似「滿天星」,白色斑點脆弱易出血。

②子宮內膜微小息肉:息肉的直徑小於1 mm,宮腔鏡下可見漂浮的微小息肉內有軸向生長的血管。子宮內膜微小息肉的出現常常同時伴有間質水腫,局灶或瀰漫性腺周充血,是診斷慢性子宮內膜炎的可靠證據,提示存在嚴重等級的感染。

③子宮內膜間質水腫:卵泡期子宮黏膜出現不規則增厚和蒼白,與子宮內膜充血並存,是診斷CE的依據,不單獨列為CE的診斷標準。宮腔鏡診斷診斷CE較敏感,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但無病理證實的宮腔鏡檢查陽性是否能作為臨床確診CE的獨立指標,尚有待進一步證實。

跨膜硫酸乙醯肝素蛋白多糖配體蛋白聚糖1(the transmembrane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 syndecan-1,CD138)是一種多配體聚糖,是漿細胞特異性的敏感標誌物之一,大約95%石蠟切片上的漿細胞膜/質均有CD138表達。CD138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可以更加準確地識別用HE染色容易遺漏的圓形漿細胞和紡錘形漿細胞,子宮內膜間質漿細胞的檢出率明顯上升。Kitaya 等研究結果顯示,用CD138 免疫組化法診斷CE使檢測容易, 可避免閱片人經驗不足的缺陷及減少主觀判斷偏差,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減少偏倚。因此,在常規HE染色的基礎上增加CD138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可有效地彌補形態學檢查的不足,提高CE診斷的準確率。

4.子宮內膜炎的治療

鑒於子宮內膜可被多種微生物感染的性質,可以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對於CE患者經驗性抗菌治療是首選治療方法,方案多樣,如口服多西環素(100mg/次,2次/d) 持續治療14 d,或加用甲硝唑(500 mg/次,2次/d)或莫西沙星(400 mg/次,2次/d)等,持續14 d。或者聯合頭孢曲松和甲硝唑持續治療14~21 d。亦有選擇氧氟沙星(400mg,2/d)/左氧氟沙星(500mg,1/d)加甲硝唑(500mg,1-2/d)治療,療程2 周。必要時也可對子宮內膜樣本進行細菌培養,根據培養結果選擇敏感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國內研究顯示,中成藥物治療CE也有較好的療效,中藥除了有抑菌作用外,還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炎症的消散吸收,其可以彌補抗生素在結締組織增生時療效不佳這一缺陷。常用藥物如婦科千金片具有抑菌、抗炎、鎮痛、補血益氣、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與抗生素聯用能得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利用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的特點,一些學者主張以抗生素聯合雌激素和孕激素來治療CE。如在月經期靜脈滴注抗生素強化消炎(月經期每次用藥7-10天,連用2周期),使功能層脫落後暴露的炎性基底層獲得有效地消炎。月經第5天開始媽富隆周期性用藥,可使內膜儘快修復,且可促使炎性子宮內膜完整脫落,達到快速止血和調經及感染組織清除的作用。亦可應用其它激素藥物,甲羥孕酮(6-12mg/d,周期性連服(14-21天),可通過抑製子宮內膜分泌,降低炎症反應程度,促進子宮內膜細胞增殖更新,促進子宮內膜表層細胞完整剝離脫落,達到加速病原微生物和感染組織清除,促進子宮內膜損傷組織修復的作用。

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宮腔灌注是治療子宮內膜炎症的一種新方法, 對於宮腔局部血管內皮修復的作用效果大於全身用藥, 對於複發性流產及反覆種植失敗的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提高了妊娠率。

子宮內膜炎是各大醫院的常見疾病,患有子宮內膜炎的年齡層逐漸地開始出現年輕化,且子宮內膜炎這種疾病在一定的程度很有可能惡化成癌症,所以患者要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