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爾茨海默症日,養護是老年癡呆的最大難題

今日是阿爾茨海默症日,阿爾茨海默症又稱為老年癡呆症。不會用手機發簡訊了、離家一兩百米就不識回家的路了……老年癡呆症往往是從健忘開始的,如家人不留意,往往難以察覺。按照全國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65歲及以上人群中,老年期癡呆患病率為5.56%,以此推算深圳至少有3.6萬人。記者連日來採訪發現,目前整體而言社會對此疾病的認知仍然不足,八九成患者到醫院就診已是中重度,早篩查早診斷仍需要患者、醫生以及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有關專家也建議加強該疾病養護體系建設,希望能將部分養護費用納入醫保。

前兆:老人不會用遙控器不會發簡訊了

羅先生的母親今年59歲,3年前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症,目前已發展到中期,從去年開始有幻覺、脾氣暴躁且偶有攻擊人的行為,總叫嚷著有人搶奪她的財物。回頭去想,母親從2011年起,就已經有初期徵兆了。當時還在江西老家,羅先生多次叮囑母親電費繳納已改為自動扣費,可是母親仍然每個月親自跑到供電局交費。而接到深圳以後,他發現母親遙控器和機頂盒的開關分不清,也不會用遙控器。「連手機使用技能也在退化,剛開始還能編文字資訊發簡訊,但慢慢就不會發了。而且怎麼教都不會,學習不了新的知識和技能。」羅先生說。

阿爾茨海默症初期時如不仔細留意往往難以察覺。「母親就是這樣。一方面是怕我擔心,另一方面不希望讓人覺得她有問題。」羅先生說:「病人會無意識地隱藏真實情況,實際情況比表現出來的情況更加糟糕。」

與此同時還有情緒上的表現,一向積極樂觀的母親逐漸有時情緒低落。2012年以後健忘、抑鬱等癥狀越來越明顯。開始引起羅先生警覺要帶母親去醫院就診是因為母親在家附近超市拿了商品不買單就走,被保安扣住好幾次。羅先生意識到,母親不能一個人獨立生活了,即使在白天都要有人照看。

難題:看護費用及專業護工難覓

2015年,羅先生的母親在港大深圳醫院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症。羅先生說,母親所服用的相關藥費每月多在千元左右,但更大的支出及精神壓力來自於看護。

80後的他是獨生子,尚未成家,還要忙於工作,難以照顧好母親。願意照顧阿爾茨海默症的保姆很難找,不止看護要求更多,且到了中後期往往要進行24小時看護。羅先生母親目前發展到中期,夜裡可能會鬧兩三次,還會打人。

記者了解到,和羅先生同樣情況的一個家庭為了應對該狀況,請了兩位保姆兩班倒,花費每月達一兩萬元。而由於患者比一般老人難以照顧,保姆臨時走人的情況時有發生。

羅先生想到將母親送去專業養老機構,為此他考察了福田、鹽田、寶安等區的多家養老機構,但是費用、看護品質等總體考量未找到合適的。據介紹,目前的看護費用每月多在七八千元左右,相對於在精神專科醫院住院的費用要省卻一半。不過他發現很缺乏專門針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專業護理。

而最關鍵的是,母親至今也不願意讓人發現自己有病,拒絕戴防走失的黃色手環。她也不願意住進養老機構。「父母那一輩的觀念是,被送去福利院或養老院就是被拋棄,是沒有子女或者子女不管的老人才去那裡。」羅先生說。他曾經送母親去江西老家一家條件較好的養老院,但僅一天,母親就鬧著要回來。

目前,他只好將母親送回江西老家暫由親人及保姆照看。「母親對老家環境更為熟悉,走親訪友串門的機會比較多,她比較怕一個人獨處。」羅先生告訴記者,他每隔兩個月回去一次看望母親。

去年母親曾走失過一次,早上9點多失蹤,全家親戚出動找,直到下午4點多才找回來,把羅先生嚇壞了。「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跑出去一兩百米就不認識路了,只能等著被找回來。」

羅先生知道目前阿爾茨海默症尚無有效療法,會不可抑製地走向惡化。他告訴記者,自己心理很焦慮,壓力大,因為有時候剛剛適應母親的某些癥狀,可能不久後就變得更糟。

他知道和母親兩地分離絕非長遠之計,作為獨子將來還是要把母親接到身邊來照顧。在深圳已打拚10多年不易,再回到家鄉也並不容易,所以最後的選擇還是要將母親接到身邊。「老人雖然有躁狂的時候,但是仍希望與家人在一起。」

「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照顧很難,要很有耐心和愛心。做了某件事卻又否認,此時不能去和她爭辯並糾正她,否則她就會發脾氣或者很難過,有時候還會有攻擊傾向。比如會突然進行人格攻擊,說身邊人是騙子。所以看護者必須了解這個疾病,才能理解表現出來的癥狀。」羅先生說。

呼籲:應對老年癡呆提早布局

作為深圳唯一一家公立的精神疾病專科醫院,康寧醫院老年精神科每年科室就診量約在2000人次,且有逐年增加趨勢。該院老年精神科主任吳東輝表示,目前老年癡呆患者就診率仍較低,一般來說三名患者裡僅有一名來醫療專業機構尋求治療和幫助。

「從我們醫院的門診和住院情況來看,老年癡呆患者、帕金森病的數量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北大深圳醫院特診和老年病科主任鄧遠飛也表示,面對這樣的情況,深圳更需要「未雨綢繆」。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只要人的壽命得足夠長,均會被老年抑鬱和癡呆所困擾。」深圳康寧醫院院長劉鐵榜表示,這不僅帶來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降低及後輩照顧成本的提升,也會增加社會經濟負擔,因此必須要提早布局如何應對。」

近年來深圳也大力推進醫養融合,並採取各種措施進行探索。記者了解到,目前醫養融合更多關注的是老年人的身體慢性疾病,對精神衛生仍需要更深入的關注及探索。劉鐵榜透露,老年精神科醫生尤其缺乏,培養深圳的老年精神科人才,這不僅包括精神醫學、心理學、護理學、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專業醫學人才,也包括社會工作者和老年照顧工作者。

「在社區日料中心及養老機構,在心理衛生方面如何識別老年癡呆,進行照顧、延緩其癥狀,捕捉其內心需求,進行早期乾預,均是未來要開展的工作。」劉鐵榜表示。

吳東輝告訴記者,目前在養老機構老年癡呆的護理力量還比較薄弱,深圳尚缺乏老年癡呆護理的專門人才,而照料者的經濟、精神負擔也較大。為此,她呼籲希望醫保能解決一部分護理費用,這有助於減輕患者家庭的負擔。

建議:探索早期識別及防治措施

目前對老年癡呆症治療並無好的方法,只能盡量維持延緩惡化時間,在藥物治療方面仍處於艱難的積累期。早篩查早診斷能及早發現老年癡呆症的早期癥狀,而由於人們普遍認知不足,到了中後期即使吃藥效果也不太明顯,這是該病令醫學工作者頭疼的重要原因。

除了目前醫療科學發展有限,影響治療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社會認知。據介紹,儘管人們對阿爾茨海默症的認識在逐年提高,但前來康寧醫院就診者中有八成均為中重度。記者了解到,老人一般被家人送來就醫,基本上是不能買菜購物,有的女性患者總是往往忘記關水龍頭,有的會忘記關煤氣,家屬已經不敢讓其做飯,生活多數不能自理。而且來看病的患者本人不知,多半是家屬知道。

近日,北京大學精神衛生所王華麗在深圳做學術講座時表示,目前對於老年期抑鬱症的診斷識別不足,在社區醫療機構就診中有高達五成未被識別「例如情緒低落主訴不突出,更多表現為失眠、乏力及各種軀體不適,而慢性軀體疾病也增加了抑鬱症的發病風險,真正到社區及綜合醫院接受精神專科服務的人較少。」

「希望大家引起重視,能在主觀記憶減退之前就帶家中老人來醫院進行篩查,因為就目前臨床來說,到了晚期能做的治療非常有限。」吳東輝告訴記者。她介紹,例如發現短期的事情容易忘卻,比如變得沉默寡言,用詞更加簡單。「老人情緒變得抑鬱,這就是前兆。」她介紹,還有一個癥狀就是睡眠障礙,再嚴重的話就是情緒較為衝動,還有將衣服塞到冰箱、穿錯衣服、將廚房的東西搬到臥室等異常行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