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捐款一個億的醫生,和他所倡導的規培制度

在中國,醫生通常不被認為是個高收入的職業,但就在前天,一個醫生捐款1個億的故事,上了熱搜。

捐款的醫生是華西醫院麻醉科主任劉進,而他捐的這1個億是來自科研成果轉化,這筆錢將用於在華西醫院設立專項規培發展基金,培養更多醫生。

捐款的決定並不是突然做出的

2021年8月13日,在劉進65歲生日的前一天,他就已經決定將研發麻醉新藥科研轉化的個人所得1億元捐贈給華西。一位華西工作人員回憶,在多場領導出席的會議中,劉進都曾提及,以後有錢了,就拿來發展規培。實際上,在他擔任人大代表的十年裡,一直在推動和倡導著規培制度。

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華西的領先地位不言而喻,但華西的麻醉科,更是連續11年在複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國醫院最佳專科綜合榜》排名全國第一。華西醫院副院長曾勇對八點健聞表示,劉進將華西麻醉科從中等水準的帶到了全球前列,是醫院引進的優秀人才中非常突出的一位。

而劉進本人,是中國第一位臨床麻醉學博士,也是中國醫師協會麻醉學醫師分會首任會長。20年來,他所在的麻醉科專業基地已經培養出了約全國5%的青年麻醉醫師、約40%的麻醉科主任。

走在醫院裡,這個身高1米6出頭、眉毛彎彎、頭髮微卷的小老頭,也許不容易在來往人群中引起注意,只有熟悉他的人才會知曉這位華西麻醉掌門人的英勇事跡。

麻醉圈裡的華西,有著“天下第一麻”的江湖稱號。學生眼中的劉進,是一個工作上嚴厲、生活上隨和、如同“老父親”般的角色。同事眼中的劉進,是一個對醫療質量安全把控到極致的人、禮貌平和待人,稱呼所有同事都是某某醫生。

倘若在科學家和醫生的角色裡非選其一,劉進更像是一位科學家,沉浸在那些美妙的科研謎題裡。但同時,作為醫學團隊的將帥,他深知醫學團隊發展,尤其是年輕醫生培養對於團隊的重要意義,無論是臨床、科研,還是教學。

如果說科研成果像一座座沉睡的火山,沉默卻蘊含巨大能量。劉進,就是那個讓火山爆發的人。全國57%有自主知識產權麻醉新藥,由劉進教授團隊發明,與麻醉藥物相關的發明專利也佔到全國團隊的12.17%。1類新藥磷丙泊酚二鈉,已提交上市申請;2.1類新藥異氟烷注射液,已進入III期臨床試驗。

一個麻醉醫生的近水樓台

某種程度上,劉進的大量發明,也許正是源於,他是一個麻醉科醫生。

麻醉科也的確是個特別的科室。手術中病人在生死的邊緣遊走,而麻醉藥物和技術的改進直接決定著手術安全性的提高。如劉進在一次採訪中所說,“許多關於救命的技術都是麻醉科醫師發明的”。

不誇張的說,劉進四十年的麻醉科生涯,也是一個發明家的進階之路。

劉進這次捐出的1億元來自於他帶領華西醫院團隊研發的兩種麻醉新藥,“YJJS-71 新型骨骼肌松弛藥物”和“超長效局麻藥 LL-50”的成功轉化。但他對麻醉藥物和麻醉系統的研究,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開始。

據此前報導,劉進在1984年就開始進行吸入式麻醉研究,那時他剛考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研究生。在當時的中國,吸入麻醉藥普遍價格較高、主要依賴於進口,加之基礎研究、設備、資金等多方面的局限,吸入式全身麻醉也還未在全國普及。

1989年,劉進前往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導師艾德蒙·埃戈爾(Edmond Eger II)教授正是現代吸入麻醉學的重要開拓者。

自1993年回國後,劉進持續投入到麻醉藥物機理的研究中。2004年,他帶領團隊完成的二十多年來世界最大的關於吸入麻醉藥溶解度的研究,這項研究還獲得了國家科技二等獎。

2003年,華西醫院麻醉團隊研發的乳化異氟醚完成三期臨床試驗,是第一個轉化的創新藥。在今年的全球生物醫藥前沿技術大會上,根據劉進介紹,過去的十幾年,一系列以臨床需求為導向的研發在中國市場實現轉化8.17億元人民幣,並且正在探索國際市場的轉化。

某種程度上,作為麻醉科醫生的劉進成為中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主要推動者,並不是偶然。

在大眾眼中,麻醉就是“給一針,睡一覺”,但麻醉其實並不簡單,而且風險極高。手術台上瞬息萬變,進入抑製狀態的病人就像遊走在生死邊緣,而麻醉醫生的任務是時刻監測病人全面的身體狀況,並及時做出反應和處理。這就要求,麻醉醫生掌握普遍的知識,經歷不同科室的輪轉培訓。

一位麻醉醫生指出,麻醉科是一個特別能夠受益於規範化培訓的專業,能夠快速提高臨床安全管理水準,是改善醫療服務質量最大的一個突破口之一。

1997年,劉進到華西醫院講學,與石應康結識。劉進向石應康講述了關於醫生職業技能訓練的住院醫生培養的理念,希望找一家綜合性醫院作為試點基地,石應康表示非常歡迎。

2000年,劉進把家搬到了成都,正式擔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科和ICU主任。

據一位工作人員回憶,過去的華西麻醉科是個業務成績不算突出的“中等學科”。但在2010年,華西醫院麻醉科登上複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國最權威的醫院排行榜)專科榜第一,並蟬聯至今。

根據華西醫院曾公布的數據,2000年華西麻醉科接受規培的醫師比例為 0%,麻醉死亡率為萬分之一,到2010 年左右,接受規培的醫師比例上升到 40%,麻醉死亡率為 20 萬分之一。而從2014年至今,華西麻醉科共實施各種麻醉150餘萬例,麻醉死亡率小於100萬分之一,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夙呈醫生集團創始人陳淑君畢業時,規培制度還沒普及。“我們當時在實習期會在臨床各科室進行輪轉,但時間比較短暫,各科室可能只是學到一些皮毛。現在規範化培訓有三年的時間,醫生可以在各科室詳細的一個了解,這是很好的一個優勢。”根據他的觀察,過去,一個畢業生要成長為獨當一面、具有為複雜病例提出系統麻醉方案的醫生,大概需要5到8年時間,而規培制度大大縮短了這個周期。

規培,堅持了20年的自認為“正確的事”

2003年-2013年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期間,劉進連續十年提出“建立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並將其費用納入國家財政預算”的議案和建議,最終被國家采納並在全國實施。

也許,這份堅持來源於他的導師徐守春。出國學習之前,導師就告訴劉進:“出國學習不要陷入對一兩個課題的研究中,要多花時間去了解為什麽美國的臨床醫學比我們做得好。”

而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也許便是劉進心目中,自己找到的解藥。他曾經說,“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合格臨床醫生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質量的治本之策。”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醫院,醫生水準參差不齊的情況非常嚴重。到了2008年,還有三甲醫院的醫生抱怨,“很多從外院來的病人,多數是因為診斷不明或者治療不當,很多人的損失還是很嚴重的”。即使對一些常見的疾病,醫生的診療也是差別巨大,一次小感冒跑去大三甲的情況也被認為是“出於謹慎”的合理選擇。

劉進和他那一代的海歸醫生則發現,中國的醫學生教育在校期間不比國外差,甚至比國外好,輸是輸在了畢業後的再教育。

“合格的醫學院畢業生只是’毛坯’,實施規培的意義在於要把他們培養成能獨立行醫的合格醫生。”

一篇名為《從美國住院醫生培訓看中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挑戰和方向》的論文指出:“規培制度有望促進公立醫院的人事制度改革,醫生由部門人變為社會人,為實現醫生的自由職業鋪平道路”。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為基層培養合格的“健康守門人”是這項規培制度的根本目的,在更宏觀的層面上,規培制度的目標是讓臨床經驗在發展不均衡的區域之間流動。

有《人民日報》文章指出:規培更重要的意義是為國家、社會培養合格的臨床醫生。這些人留在中基層醫院,解決常見病、多發病的規範診治,方便患者就近診治,有助於實現國家號召的“分級診療”,最終解決“看病難”的難題,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宏偉目標。

2003年,劉進入華西的第三年,華西醫院招收了首批規培學員,這些規培醫生與醫院簽訂合約,參加包含大量的教學活動和臨床實踐工作的規範化培訓,規培為期五年,學生需在完成這些培訓後再尋找工作部門。

可以學到技術,有助於成為一個真正獨當一面的醫生,然而,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以及不確定的未來,一時間,也令華西的規培在業內獲得了“魔鬼培訓”的稱號。

不僅如此,在本就漫長的醫學生階段之後,又加上一段幾乎同樣漫長漫長的、低收入,又幾乎沒有保障的規培生階段。規培,又成了一個讓未來的青年醫生們望而生畏的攔路虎。

網絡上,醫生圈子裡,規培的意義,乃至存廢的討論總能吸引大量的參與和圍觀。

2004年,在以丁香園論壇的“麻醉疼痛“版,一場“關於劉進教授提倡的麻醉科住院醫師培訓”的大討論,在麻醉醫生們之中開啟了。

一位美國的資深麻醉醫生在討論帖下面評論道:“如果大家都不搞培訓,老是停留在學徒式教學,中國麻醉怎麽也走不近世界水準。”

在那場規培討論的最初,討論只是與所有互聯網上鍵盤高手們之間的大戰一樣,口沫橫飛,沒有任何一方能被另一方說服。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三四年。

2008年,一個來自廣西的名叫“Wuyuchao”的吳姓醫生在討論帖的後面提出質疑:“規培後就不會麻死人了?”

規培後又得重找工作,重換地方。“五年後很多本科畢業生已經讀完碩博連讀拿到博士學位了,而你只有一個住院醫培訓證……雖說多了個住院醫培訓證,但(就業)形勢卻更嚴峻……”

這一次,這個年輕醫生的質疑卻收到了劉進的回復,劉進還熱情邀請這位後輩,到華西來體驗規培。

9月,在整個麻醉疼痛版醫生的鼓勵下,這位年輕的吳姓醫生在華西進行了為期5天的考察,並很認真地撰寫和發布了考察日記。

日記的末尾,這位表達了自己對劉進的印象:

“一個精力充沛的人,他中午很多時候基本隻吃一點水果,也不午休,他自己的經歷豐富,他的大量精力和時間花在他認為是正確的事情上,然而這也不影響他在麻醉學界取得成就。他尊重每一個人,言談舉止流露出儒將風流,有自己的原則,很少計較個人得失,也不在意他人的評論。

我覺得要評判一個人,首先要了解這個人。我不敢說我十分了解劉主任,但是從我在華西一周的經歷來看,劉主任是一個細致入微的人,他不會因為一些並不最要的細節問題而影響大局。我剛開始叫他劉教授,後來我就隻叫劉主任,因為他自己說他首先是一名做臨床的醫生,如果要捨棄,其它的都可以不要,他還是要當一名醫生。”

對於規培,這位吳姓醫生寫到:“目前住院醫師培訓我不會參加,我已經是主治醫師,有需要我會選擇進修或者其它的短期培訓。但是,如果我現在是本科畢業,我會選擇參加住院醫培訓,至於醫院,我會去華西麻醉科。”

他決定捐出一個億激勵規培醫生

在這位吳姓醫生的日記中,同樣提到了劉進對年輕的規培醫生們待遇問題的關注,“劉主任每年都在提案把住院醫培訓的費用納入到國家財政。”

在一篇2016年的新華社報導中亦曾提到:劉進建議將住院醫師規培費用納入國家財政預算,同時參照當地平均收入水準提高參加規培的住院醫師補助,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如果一個學醫的孩子出來,工資連當地平均水準都達不到,那怎麽吸引更多優秀的孩子從事醫學?”劉進說:“規培的關鍵問題在於解決廉價勞動力問題。”

而這次,在規培經費的問題解決之前,劉進捐出了自己的1個億設立規培專項基金,主要用於激勵住院醫師,帶教師資,提高住院醫師臨床能力等。

對於,為什麽要捐這樣大一筆錢,很多相關媒體報導引用了劉進的直接回應:

“1億元,不是個小數目。如果把這筆錢用於我們一個小小的普通家庭去度過更為舒適的退休生活,我們認為是一種浪費,而捐贈給住院醫生規劃培訓的事業,更具有社會意義,更能體現我們的人生價值。因此我與夫人商量,做出了這個決定。”

就在9月29日的早上,很多麻醉醫生向八點健聞爆料,多個麻醉醫生學術群裡流傳著ID為“劉老頭”的劉進在老家院子裡喂雞,田地裡摘南瓜,山路上開疑似挖掘機的照片,以及,他寫給昔日醫生同行們的留言:

“這次捐款活動算是我職業生涯的謝幕!今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制度自有來人完善。

今後我的主要任務就是回湖北恩施的老家,種好花草菜糧,養好雞鴨豬羊……”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位中國麻醉醫生中的頂流,一如武俠小說裡的頂尖劍客,完成了他認為正確的工作後,便該是退隱家鄉的時候了。數家媒體報導中總結說:之前,他是一個農民背景的醫生。之後,他想做一個有醫生背景的農民。

張宇琦、陳鑫|撰稿

李珊珊、徐卓君丨責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責任自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