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英國脫歐背後的“歐洲孤立主義”

英國脫歐已正式進入倒計時。

不到百天后,英國將正式實施脫離歐盟。然而即使已經進入到了這個時間點,英國的上下還是為了這件事而“亂成了一鍋粥”。連英國女王本人都不得不通過聖誕演講“安撫”一下民眾。

2016年,當英國在針對脫歐舉行的全民公投中52%比48%的結果獲得通過的時候,沒有人能想到,自那一天起,這個國家就開始了一場似乎無休止的爭論。

無盡的爭論和針對公投顯示的民眾意願讓英國政府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公投的結果似乎表明了一個令人絕望的事實:英國的民眾對於是否脫歐的看法幾乎是對半分的。這或許意味著,無論英國政府針對脫歐做出哪種選擇,都只會讓一半的民眾滿意,而另一半的民眾則會感到失望和憤怒。

如果算上其前身歐共體的話,歐盟如今已經存在了幾十年。誠然,在70年代加入歐共體也就是後來的歐盟以後,英國一直和歐盟其他國家保持著一些差別。比如它不與歐盟國家共享簽證、它的貨幣不是歐元而是繼續用自己的英鎊……

但是作為歐盟的老牌成員。英國為何如今又要選擇脫離歐盟?這恐怕是很多人關心的話題。最近,我們連續出版了《重鑄大英帝國》和《締造大英帝國》兩本圖書,從書中窺見的歷史,或許可以給我們思考當下英國的現狀一些參照。

英國的“歐洲孤立主義”

陽光之下並無新事。已行的事,後必再行。在英國的歷史長河中,與歐洲大陸的分隔和脫離早已不是第一次。

五十年前,一個叫詹姆士.T.亞當斯的美國人在談到他對英國的歷史的看法時,仿佛是預見到了今日的英國的種種情形,在他的書中提到了英國和歐洲的這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或許,他的觀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目前英國的現狀。

在亞當斯看來,英國的天然島國屬性雖然是英國與歐洲關係的一個因素,但是並非決定因素,英國文明中那獨特的對待歐洲大陸的方式,還應該從其歷史中尋找。

英格蘭與歐洲大陸之間隻隔了一條二十英裡的多佛爾海峽,這種距離並不足以讓英格蘭完全不用擔心其危險的鄰居。事實上,英格蘭南部的海岸線錯綜複雜,倒是為那些乘船而來的襲擊者提供了便利的入口。英格蘭這塊島嶼在形成一個統一的強大政權之前,它注定了要與歐洲的文明之間保持著外交與戰爭並存,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因為即使英國人不出去找麻煩,歐洲大陸的人也會來找他們的。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5世紀的都鐸王朝,終於迎來了轉折。

在都鐸王朝之前,英格蘭的統治者以及民族都和歐洲大陸有著複雜的聯繫。在都鐸王朝,這個聯繫漸漸在被切斷,與歐洲大陸國家長年的戰爭加上國內的內戰使得英格蘭人意識到自身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意義甚微。統治者則不再覬覦歐洲國家的王位繼承人,轉而注重本土的發展和治理,而人民則認清了自己的國家歸屬。從這個角度來說,都鐸王朝是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時期,也是英國近代歷史的開端。

而促使國家開始這一步的人,是當時的國王亨利八世。

“作為個性最強的英格蘭國王之一,英格蘭的許多變革都要歸功於他……百年戰爭使得民族主義得到大幅增強。擺脫了對歐洲的野心,不再受歐洲控制的英格蘭終於可以集中精力越過狹窄的海洋,在全世界的舞台上創造輝煌了。利用力量和影響來維持權利的平衡,與之前獲取歐洲大陸的疆土野心之間有著巨大區別。自亨利八世之後,儘管英國的軍隊還在歐洲大陸上經常打著仗,但其目的再也不是歐洲大陸的拓展疆土了。”

——評價亨利八世,選自《締造大英帝國》

對內,航海技術和商業的發展讓英格蘭明白國家的真正出路是在海洋而非陸地。亨利八世,以及他的女兒,英國歷史上最著名君主之一的伊麗莎白女王一世,不遺余力的將這個國家往海洋強國的路線上帶領。從此這個國家一發不可收拾開始發展海洋貿易力量,漸漸地從一個歐洲大陸外的邊陲島國,成長為世界舞台舉足輕重的海洋帝國。

而對外,英國人發明了一套新的對待歐洲大陸各國的方針——歐洲孤立主義。這種主義的思想核心是,英國需要放眼世界而非盯住歐洲,英國需要根據自身利益制定每一步外交政策。英國不能容忍歐洲大陸上出現一個強大國家的崛起。

英國的脫歐,或許就源於英國在對待歐洲問題上面那根深蒂固的大陸孤立主義。

從都鐸王朝開始,英國在戰略上便基本沒有了對歐洲大陸領土的渴求,所有的外交,無論市談判還是戰爭,都是為了英國本土,以及其諸多殖民地的利益和安全。從這個角度出發去看,對於英國來說,保持歐洲均勢,獨立於歐洲之外,盡量不卷入歐洲戰爭,就成為對英國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做法。英國的歐洲孤立主義外交思想,是與其民族覺醒一同誕生的。

經歷了轉變後的英國人變得越來越務實,對待歐洲的孤立主義逐漸被當作為英國外交的基本思想。在對待歐洲事務上面,英國人認為只要不涉及到自己的領土安全和海外經貿利益,就盡量的脫離歐洲之外,不卷入歐洲的戰爭和紛爭,而隻用外交斡旋的方式來維護或者攪動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勢力均勢。

原因還是那個:英國不能夠允許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在歐洲出現,因為這樣一個國家的出現會影響到英國的國家利益和安全。

因此對於那個時代的英國而言,努力和各個國家保持理性的友好關係而非理想主義的外交就顯得尤為重要。

“整個世界一片動蕩,各國紛紛放棄了理性和妥協,轉向訴諸武力,但如今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一直努力保持妥協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且不說世界大戰給每一片土地上的每個階級帶來的巨大變化,當下的英帝國雖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仍願意冒著失去自己所珍視的一切的風險來維護世界的穩定,並爭取最終能夠坐在談判桌上,採用互相遷就而非不斷的威脅。”

——世界大戰前的英國,選自《重鑄大英帝國》

但是對於大英帝國而言,不卷入紛爭不代表不紛爭。當歐洲強國崛起的勢頭已無法遏製的時候,英國則會選擇迎頭痛擊。如果這樣一個歐洲強國出現,英國采取的戰略就是團結歐洲的其它國家,打擊這個強國。不過它從不孤軍奮戰,而是選擇拉入別國來分攤戰爭的風險。

在拿破侖帶領法國稱霸歐洲的時候,英國團結大多數其他國家打擊法國。等到後來世界大戰,當德國變成歐洲強國的時候,英國則團結其它國家抗擊德國。

亞當斯在書中多次描述英國人是一群“頑固的人”,這話不無道理。縱觀英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歷史:結盟只為自己利益,誰崛起就迎頭痛擊。一次次事件,一段段歷史證明了英國人遵守孤立主義的思想,是多麽的徹底。

近代外交“孤立主義”的延伸

在二戰結束後,由於其始終擔心崛起的蘇聯成為歐洲霸權,所以英國一直堤防、打擊蘇聯的崛起,二戰結束後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的鐵幕演說,被後世認為是冷戰的開端。

進入21世紀以後,英國退出歐盟的離心力越來越大。表面上看,是經濟及難民的問題。但是在表面之下,體現的是鑲嵌在英國漫長歷史當中的,英國對待歐洲問題上根深蒂固的孤立主義。因為巨額的財政攤派費用,歐盟對英國政治的干涉以及各種義務漸漸觸碰到了英國的底線。英國絕不希望歐洲重新崛起一個強大的國家來威脅到它的利益,無論這個“國家”是以什麽形式存在。

歸根結底,英國從來就不希望自己被綁到“歐盟”這駕馬車上,在其國民的心理深處認同的仍然是:英國不是歐洲的一份子。如今英國的種種現實問題只是促使英國下定決心的最後一根稻草,在脫歐的行動下面深藏的,仍舊是英國孤立主義傳統思想的湧動。

從都鐸王朝一直到英國近代的多邊外交,再到如今的英國脫歐,事實上這些決策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英國的歐洲孤立主義這一核心思想上。它是英國外交思想的主線,而在不同的時代所表現出來的英國的外交選擇,都也只是根據歐洲孤立主義的特點而演變出的針對於那個時代的對應表現。但是英國人萬變不離其宗,只要不傷及英國的重大利益,就盡可能置身歐洲之外。

英國現在產生的脫歐傾向,也是歐洲孤立主義下的必然選擇。英國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若是有必要,也會是如此。從千百年前這個國家決定擺脫歐洲的束縛的時候,已然決定了如今的局面。

五十年前的亞當斯在他的書裡,早已經預寫下了英國不久的未來。

《締造大英帝國》

著者:[美] 詹姆士·特拉斯洛·亞當斯

大英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曾統治全球1/4的陸地與人口;在其領土上,太陽永不落下,是為“日不落帝國”。那麽,最初僅僅是孤懸於歐洲大陸外的一個海島,如何成為後來的龐大帝國?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普立茲獎得主詹姆士·亞當斯在本書中,以時間順序為框架,採用講故事的方式,將我們帶回一個個具體的歷史場景:被羅馬人與野蠻人相繼入侵、島上七大王朝興衰更替、與法國等大陸強國數百年的血腥廝殺、以商業和殖民稱霸全球、北美十三州反叛獨立……

通過對近2000年歷史的仔細梳理,亞當斯從王權與議會的鬥爭、法制、宗教、文化等諸多方面,為大英帝國何以崛起及其在世界歷史中擔任的角色,提供了清晰的答案。

《重鑄大英帝國》

著者:[美] 詹姆士·特拉斯洛·亞當斯

本書講述在北美獨立戰爭失利、第一帝國解體之後,英國如何在1784到1939年間,經過一步步的改革、發展和擴張,從而重新崛起的過程。

就國內而言,面對人口增長和工業革命帶來的貧富分化,英國並未受到抽象理念的蠱惑,而是以議會為改革機制,本著互相遷就的精神,使得叢生的社會矛盾沒有激化成大規模暴力。

就海外帝國而言,北美的失敗使得英國的帝國主義進入新階段,不再進行僵化控制,而是強調以自由的價值和王權的象徵為紐帶,賦予殖民地更多自治,也得到了世界大戰的檢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