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過仲景書| 中醫經典徵文大賽作品展播(83)

嘗聞代有人言:醫者小道也。然含靈性命之所系,豈可輕之乎?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人鹹不取。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其言小道,豈非謬哉!既非小道,然則大道之殿堂何入?且看余讀傷寒之論。

岐黃之道,由來也久。上古,黃帝岐伯問對於名堂,醫道漸興;中世,長桑扁鵲授業於密室,脈學方起;東漢,南陽張機博採於眾家,診治乃全。仲景者,醫門之聖人;傷寒者,方中之祖劑。晚輩後學,幸而有緣,得拜大作,以為療疾之法,盡在此書。余雖尚未能行醫執業,亦常選祖師之方,療親友之疾患,效力非凡。診病之餘,沐浴更衣,重讀高論,祖師之教,彷彿躬親。其中脈案,常有所得,選方仲景,始有神效。其中坎坷,頗值玩味,錄之,或能有方家不吝賜教,誠為所願。

余之好友,年已廿余。正值三七,腎氣平均,筋骨強健。適逢閑暇,攜男友遊於山水之間。求學於外,難免資金不輟,故此飲食常有不潔。興盡迴轉,飢餓難耐,遂於途購餅一枚。食後,忽至腹痛如絞,急索止痛之法。因而詢之,尚有心煩,鼻頭生瘡,下利無度。此正厥陰之症,大論雲: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能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仲景有烏梅丸以解之,於此頗為切合,但苦路途難得,需另轉他法治之。先賢有辣椒醋紅糖水治療蛔之法,取意烏梅,而今借之以治他病。因其已服黃連素,正為清心之品,頗合病機。余各以十餘克,以水沖服。服後一時許,雲:「臍周疼痛大減,小腹反痛」,《傷寒》有雲: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作自利也。因囑其如廁,此乃寒氣欲從大便而解之象。果如所料,如廁以後腹痛減而可入眠。次日有雲:腹痛已痊,但月事未當而至,前期十餘天。少腹疼痛,血色紫黑,竟皆為血塊,身體尚無其它不適。小腹疼痛向上遊走,可達臍周,此非仲景先師雲:虛寒從下上也。口渴,而惡風寒。寒氣巡經而入,已在胞宮。此正大論所載:兼取崩中去血。書方如下:吳茱萸15、白芍20、桂枝15、當歸10、小茴香10、川芎10、生薑加五片、黨參10、法半夏10、烏葯10、丹皮10、麥冬10、炙甘草10。

上方服用兩日腹痛止而血塊消,但下血如注,詢其有無不適隻覺身體稍有倦怠,別無所苦。前因慮阿膠價格昂貴棄之不用,未曾想溫經湯亦剛猛至此,因慮其下血多而血塊消,故加黨參十克,合前二十克,艾葉十克,益氣止血。服用兩劑乏力已消,血流亦住。

嘗有同窗,知余久習《傷寒》之書,值新春求診。其祖父苦身體癢而大腹脹。問其餘證,尚有口乾苦而渴,身惡風,而汗出不多。兩脈關上弦而細,尺寸皆弱,舌質淡而苔黃乾。《傷寒》有少陽之口苦、咽乾、目眩,脈弦;有太陽之惡風汗出,此為太陽少陽合病,可以柴胡桂枝湯治之。《傷寒》又雲: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主之。以其舌淡,尺寸脈弱,知中州不足,故以此湯合柴胡桂枝湯。書方如下:柴胡15、黃芩10、桂枝10、生薑三片、炙甘草10、天花粉20、厚樸15、大棗五枚、白芍10、黨參6。五劑癢愈大半,而腹不脹。囑以漿粥,養其脾胃。遂痊癒。

嘗有鄰人之子,年且五歲,其症頗怪。病於下利之後,臍部冷痛,喜溫喜按,此症發於夜間;胸中煩亂,手心熱甚,發於白日。時有沖氣,自臍上湧,苦不堪言。二便如常,形體漸消。曾服用中西藥物乏效,詢余可有愈病之法。察其脈雙寸微而躁動,關脈弦細少力,尺部滑,舌尖紅而不燥,苔正。吾不知此病,但以證求方。《金匱要略》載: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掌煩熱,唇口乾燥,小建中湯主之。小建中調理陰陽,溫中而滋陰,法雖備而力不足,尚不能平沖逆。又雲: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蔘湯主之。此為中焦運化失司,陰液匱乏,故有心中煩亂,手心發熱;陽氣不足,不能溫養,因有腹痛而喜溫按。病證切合,選用小建中湯合理中湯,以其舌紅去白朮之燥。書方如下:飴糖二兩、桂枝15、白芍20、生薑五片、炙甘草10、大棗五枚、黨參10、乾薑10。服用四日,竟得痊癒。春節之時,其父特來酬謝雲雲。

吾不禁感嘆仲景之神,經方之奇。每方不過七八味之品,竟有屢起沉痾之效。每覽《傷寒》之聖卷,不可釋手。祖師諄諄之言,隱於句讀之間。濟世活人之心,現於文字之內。後學得不用心,焉能救危急於片刻,拯生民於水火。祖師之言,字字珠璣,不可稍有改易。若尋祖師之所集,思過半矣。

後世名醫,無不師從傷寒,法依仲景。兩晉南北有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唐有孫思邈,宋有許叔微,金元張完素,明清葉天士、黃元禦,歷代大家莫不精熟《傷寒論》,以為醫學之正宗。師從仲景者,濟世活人,術不乏也。六經之旨,開千古之法門。悉心品傷寒之醫案,言語人人皆如是,選方家家無大迥。

仲景是為萬古之師無怪矣!傷寒之名聲與?經方之奇效與?願與祖師歸。

8月10日至10月10日,第二屆「品讀中醫經典,服務健康中國」新媒體徵文大賽系列活動,投票系統在光明日報教育部官方微信公眾號「光明微教育」開啟,網友積極參與,反響熱烈。本次新媒體徵文大賽系列活動由光明日報教育部、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承辦,北京龍誠自然科學研究院、山西昂生醫藥集團張仲景學院和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協辦。

光明教育工作室出品

| | | | | | | | | |

圖片:網路

統籌:鄧暉

製作:楚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