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僅見之品唐代名人劉允章圖書鑒藏印

“彭城蘊中圖書”印一方,長3.6厘米,寬3.1厘米,通高3.3厘米,台厚1厘米,字口深0.7厘米,印文製作為唐代官印工藝蟠條焊接而成。觀此印的篆文、形製、鈕式風格特徵當為唐印無疑。印文中的“彭城”乃劉氏郡望地名今徐州,“藴中”為劉允章的字。據《舊唐書.列傳一百三 》:“劉允章,登進士第,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禮部侍郎。鹹通九年,知貢舉,出為鄂嶽觀察使、檢校工部尚書,後遷東都留守。黃巢犯洛陽,允章不能拒,賊不之害,坐是廢於家,以疾卒”。《全唐文》(第九部卷八百四)亦載:“劉允章,字蘊中,贈禮部尚書乃(劉乃)曾孫。舉進士,累官翰林學士承旨、禮部侍郎。鹹通中出為鄂嶽觀察使、檢校工部尚書東都留守。黃巢犯洛陽,偽命,廢於家”。

唐代翰林院承旨為翰林院學士之長;唐代的觀察使是位高權重僅次於節度使的地方軍政長官;東都洛陽留守是綜理東都洛陽的軍﹑政﹑民﹑財事務,此職一般由皇帝信任的重臣文官擔任。如唐太宗李世民攻高麗﹐以房玄齡為京城留守﹐蕭瑀為東都留守。

劉允章所任鄂嶽觀察使的管轄範圍,經查《舊唐書.地理志三》:“永泰後,置鄂嶽觀察使,領鄂、嶽、蘄、黃四州,恆以鄂州(今武昌)為使理所。”其四州為今湖北、湖南一帶。此印數年前,出自湖南洞庭湖一帶,傳為采砂者拾獲。其印失落至此的緣由,應與農民起義王仙芝有關,據有關史籍記載:公元876年王仙芝率部義軍南下,十月攻打唐州(治今河南沁陽),十二月攻隨州(治今湖北隨縣),轉向東南挺進 安州(治今湖北安陸)、 黃州(治今湖北黃岡)。次年正月,王仙芝攻取鄂州(治今湖北武昌)。由此推測可知,鄂州被義軍攻佔,劉允章為避義軍追殺慌忙向南奔逃嶽州(今湖南嶽陽),不慎將印失落洞庭湖水中,千余年之後才露出水面。

與劉允章同時代的晚唐大詩人,李商隱在其《樊南乙集序》中有:“時同寮有京兆韋觀文、河南房魯、樂安孫樸、京兆韋嶠、天水趙璜、長樂馮顓、彭城劉允章,是數輩者,皆能文字,每著一篇,則取本去。”《太平廣記》(二百二十):“東都留守劉允章,文學之宗 ,氣頗高介,後進循常之士,罕有敢及門者。”劉允章作為晚唐上層文人,除為官為文名聲俱為顯赫外,其先祖亦為不凡。據《舊唐書》記載:其曾祖劉乃,官至給事中權知兵部侍郎,卒後追贈禮部尚書。祖劉伯芻、父劉寬夫,皆登進士第在朝中為官。可見真乃官宦世家、名門望族、書香門第。遺憾的是劉允章的詩文少有傳世,僅有以中書舍人權知禮部貢舉,主持科考出的試題《天下為家賦》,與其以前翰林院學士冒死上諫皇帝的《直諫書》廣為流傳。

唐私印之少更甚於唐官印,上海博物館孫慰祖先生《唐宋元私印押記集存》一書,可斷定的唐私印也僅數方而已。其中可考的唐代“圖書”印僅兩方:一是河南偃師唐墓出土的李存“渤海圖書”印,據墓志記載:葬於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其祖籍為渤海,官職為補選瀘州入伍,唐代州府入伍一般為七至九品;二是洛陽唐墓出土的“武威習禦圖書”印,無墓志文字記載可考,因與“渤海圖書”印類同被界定為唐代。余者皆無資訊可考,僅能從其篆文風格、外形特徵斷為唐私印。

始於唐、流行於宋元的高官上層文人士大夫的圖書鑒藏實物印,迄今為止尚未見報導。劉允章的“彭城藴中圖書”印,以其印主身份之顯赫,文人士大夫實物印之僅見 ,歷史資訊容量之豐富,是迄今為止,無出其右者。故而,此印的研究價值、學術價值、收藏價值,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