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護理下的上海老年

幸福,

不是長生不老,

不是錦衣華食,

不是權傾朝野。

幸福是每一個微小的生活願望的達成。

從土耳其回來沒兩天,老父親在影片的時候告訴我,奶奶腦梗住院了,那時候還是四月初。今天4月22號,離奶奶病發僅僅過了二十天。

奶奶大約從七十多歲開始出現腦梗,到今年96歲,這期間經歷的腦梗中風次數不下兩位數。幾乎每一次,一病發就不能言語,叫她也毫無反應。然而每一次,老父親都說沒事,打個點滴吃點葯就好了,再不濟上醫院住個兩三天也就康復了。老父親有四十年臨床經驗,他對於上不上醫院,吃不吃藥,做不做檢查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加上這些年,奶奶的病情一直持續著,上午摔倒在地口不能言,下午就為新換的羊毛毯不舒服和老母親鬥智鬥勇。甚至這些年,照顧她的阿姨因為這因為那被她辭退的不下兩位數。對於奶奶這樣反覆無常的病情和脾氣,老父親和老母親也都是事事依著她。

然而這一次的腦梗,她卻沒能生龍活虎地站起來和鐘點工阿姨家長裡短。一開始老父親告訴我不用擔心,奶奶現在只是暫時性偏癱,左側軀體無法動彈,已經和康復醫生討論好了接下來的治療方案,畢竟她以前曾好幾次出現不能動彈的情況,吃藥,打點滴後就都復原了。就這樣奶奶的偏癱持續了兩周左右,我和老父親提出了送養老院的想法。原因是偏癱在家,吃喝拉撒全在床上,普通家庭的護理水準無法支持正常生活,儘管父母都已退休,但是老母親身體不適,老父親還在退休返聘中。一直不同意送養老院的老父親這次難得點頭了,可能也是沒料到奶奶這次腦梗的嚴重性。

接下來的幾天,老父親和叔叔一起考查了家附近的幾家養老院,結果差強人意,有些養老院只能算是老年活動中心,護理水準和醫院差了十幾條街,而另外一些養老院,則聲稱這麼大年齡的老人不願接手,怕這攤子爛在自己手上,直接拒絕了我們。另一邊還在住院的奶奶,偏癱絲毫不見好轉,也不可能僅僅因為需要高級護理而一直佔著醫院的床位,畢竟就算是個二級醫院,一個病床也來之不易,後面還有不少人眼巴巴地等著某某病房能騰出一個床位來。

就在今天,老父親在影片的時候又告知我,前兩天奶奶已經轉到了家附近的某某紅十字老年護理院。我聽了一下子放心了很多,畢竟住在護理院極大減輕了老父母的護理擔子,剩下的就是天天去陪陪她,燒點營養餐給她帶去。但是事情遠沒有我想的那樣輕鬆。老父親說,一個病房住七個老人,配一個護工看護,拒絕家屬送保姆阿姨來照顧。我一聽有點炸毛,腦袋裡全是一個護工在病房手忙腳亂的樣子,一號床老人的尿不濕沒換完,二號床老人就不小心把飯打翻了,三號床病人不聽勸非要下床走動,四號床老人哭鬧著要回家,等等等等。反問老父親為什麼不轉去三四人一間的小病房,七個人擠一間,共享一個護工,哪裡夠用?老父親一開始打馬虎眼,不願正面回答。等到我一直追問的時候,才不得已無奈地回答,能搞到這樣一個床位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託了很多關係。

我竟然不知道如何接話。從小就有親戚朋友羨慕我家,父母都是醫生,生病開藥住院都是一句話的事,他們的朋友圈也多是某科室的主刀醫生,某三級醫院的長官之類的。沒想到旁人眼中有「」鐵關係」的父母,也只能勉強弄到一間住七個老人,隻配一個護工的病房中的一個床位。如果再過些年,父母關係網裡的這些主刀醫生和長官都退休了(畢竟他們都和父母勉強算是同齡,離退休也很近了),那麼所謂的「托關係」看病住院對於我家來說將是一條行不通的路。試想一下,幾年後家裡突然有親人病危,急需進ICU病房以維繫生命,那麼單憑我的能力能弄到一張二級或三級醫院的ICU床位嗎?我覺得我完全不行。

想到這裡,突然有些絕望,本來醫療和教育就是中產階級的兩大軟肋,無論哪一邊出現重大問題,對一個家庭來說都可以說是致命打擊。而一個中產階級所能享有的醫療資源,或者說優質醫療資源到底有多少呢?他們一旦得了大病,能否馬上順利拿到二級或三級醫院的一張普通病房的床位呢,萬一垂危,能否馬上順利拿到二級或三級醫院的一張ICU床位呢?

我馬上30了,而我的父母已經65+了。父母有定期體檢的習慣,而我沒有。父母對上海有哪些大醫院,分別有哪些特色科室和主刀醫生都還算有所了解,而我什麼都不懂。父母一直有為家人大病存錢的習慣,而我只知道生活花銷。父母對最有效的就醫流程爛熟於胸,而我一竅不通。萬一哪天有意外情況出現,我除了打120,帶上醫保卡、身份證、銀行卡,別的什麼也不知道,不知道要去哪家醫院找哪個醫生最合適。更讓我胸口發懵的是,如果家人不幸離世,我除了哭著百度「親人去世該如何處理後事」,別的一無所知。

撇開病房,再談看病。2017年9月,我因為內分泌失調去上海某三級醫院看婦科。掛號的時候,我並沒有提專家門診,在這方面我有些小市民思想,總覺得只是看個小病,沒必要找什麼專家。診斷結果就是被告知要做XXXX檢查,然後被安利了某康復科心理醫生的聯繫方式和心理檢查,這位婦科醫生告訴我如果情緒波動要主動找心理醫生尋求幫助,檢查看看是否有心理疾病,對於病因和如何治療,並沒有給什麼建議。回家後,老母親埋怨我,「你乾嘛掛普通門診的號?專家門診都不一定看得好!」 我本想開口反駁,但我的老母親有近40年的臨床經驗,一想也確實沒有可反駁的點。 關於優質的醫療資源,父母的觀點一直是,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的幾家醫院裡。 幾年前,家中有親人重病住院,在探病結束後回家的路上,老父親感慨地說,「現在上海,不要看三級不三級了,要具體到某個科室,甚至某個主刀醫生,比如得的是肺病,如果認識肺科的醫生,讓他們提點提點肺科病業內有哪些不錯的主刀醫生就完全不一樣了。」 老父親作為一個外科醫生,居然也主動說需要業內或者某科內人事的提點,那麼沒有醫院關係的那些人,誰來提點他們?

最近好友的母親生病,她和我抱怨去掛門診號都掛不到,早上8,9點掛上的急診號,一直等到晚上8,9點才見到醫生的臉。聽了她的抱怨,我又想到了在護理院住著的奶奶,原本是父母加一個保姆繞著她轉,如今她在7人一間的病房裡,護工會抽出時間仔細照顧她嗎,時不時喂她喝水,哪天半夜大小便失禁,能不能及時給她更換被褥。

至此,我對醫療資源的焦慮已經完全被點燃,也許果然是10%的人掌握90%的資源,而90%的人瘋搶剩下10%的資源。

最後,真誠地建議大家重視以下幾點問題:

父母有醫保麽,大醫保還是小醫保,如果年紀尚不大,且居住地醫療資源不是特別好,請慎重考慮重大疾病險和意外險。

父母有體檢的習慣嗎,最好是半年一次。

請熟悉最有效就醫流程。

試著去了解家附近有沒有什麼條件不錯的養老院或者護理院,競爭是否激烈,如果排隊,需要排多久。

試著去了解當地有哪些不錯的醫院,他們的特色科室分別是哪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