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圍棋與國家》講好中國圍棋故事 聶衛平:接地氣

《圍棋與國家》作者 現任中國圍棋協會主席林建超《圍棋與國家》作者 現任中國圍棋協會主席林建超

  講好中國圍棋故事

  □魯其/文

  今年的春節前後,與往年一樣,北京的各種圍棋活動依然活躍而火爆,而與往年不一樣的是,今年春節的京城圍棋圈多了一個“主角”——中國圍棋協會春節團拜會、龍潭湖廟會指導棋、第二屆北京業餘圍棋俱樂部聯賽開幕式……各種不同場合當中,一個身影一再出現,一再引起熱議,成了一個小小的“現象”。這個引爆春節前後京城棋界的新熱點,就是中國圍棋協會主席林建超將軍新近出版的《圍棋與國家》系列叢書。

  有幸成為叢書,尤其是其中的扛鼎之作,與叢書同名的《圍棋與國家》最早幾批讀者的人們莫不百感交集,思緒萬千,讚歎不已:這是一部“圍棋文化巨著”,“載入圍棋史冊的一套全書”,“不僅僅是對圍棋的貢獻,更是對民族文化的重大貢獻”……一本幾十萬字的大部頭,不少人短短一周就讀完了,一旦翻開便難以釋卷,必須通觀而後快。

  比如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聶衛平九段就是如此,甚至到了連夜閱讀的地步,而最“接地氣”的評價恰恰也是出自他的口中。讀完後,聶九段意猶未盡,對林將軍表示,圍棋文化書籍他也見過不少,但這一本真是“出乎預料的好看”。那麽,為什麽這套叢書會獲得那麽高的讚譽?而讓聶衛平九段高呼“好看”而手不釋卷的,都是些什麽內容呢?

  耳目一新

  叢書,尤其是《圍棋與國家》對圍棋文化研究所涉及的領域幾乎是無所不包,而在所有領域當中幾乎都能結合豐富的史料,以及遠超圍棋圈外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嶄新的,而又是非常準確的觀點,或者是有一些之前其他研究者提到過但卻沒有深入挖掘的地方,叢書則予以高度完善,得出了最終的權威結論。

  比如,在圍棋起源方面,對圍棋與伏羲八卦思想體系的關係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為深入的剖析,同時更進一步地著眼於上古時代中國人的生產方式和戰爭實踐(對於一位將軍自然是“拿手好戲”),從多個角度論證了圍棋起源於上古時代中國的必然性。

  相當時間裡,“占卜起源說”一直是圍棋起源研究中信奉者頗多的一種假說,而《圍棋與國家》(以及《圍棋與文化》)結合大量歷史資料與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明確指出,圍棋與占卜的內核迥然不同,真正與占卜同源的是六博而非圍棋,徹底澄清了流傳多年的誤解。同時,針對圍棋是脫胎於天文或者祭祀器具等的推測,做出了明確的結論:“圍棋的棋子、棋盤和弈法(規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是圍棋。弈法是把棋子、棋盤連接起來成為圍棋,具有區別於其他事物特質的靈魂和標誌。在弈法沒有出現,沒有與棋盤、棋子融為有機整體之前,不能稱作圍棋。”

  比如,關於圍棋起源,曾經有過“印度起源說”的雜音,甚至登上了1999年中文版《不列顛百科全書》,鬧出過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圍棋與國家》通過對古代印度文化的研究,通過對漢譯佛經中圍棋出現原因的梳理,以及通過對圍棋在西藏傳播路徑的追溯,徹底論證了這種雜音的妄誕不經。難怪叢書進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推薦人之一、清華大學的林泰教授感歎,對於圍棋是起源於中國,以及到底如何從中國起源,這是他見到過的最好的論說。

  比如,由於文獻記載有限又語焉不詳,相當時間裡,諸多研究者(包括若乾鼎鼎大名的古人在內)都認為孔孟對圍棋是基本否定,或者至多是勉強肯定的態度。《圍棋與國家》在這一重大問題上也來了一次“正本清源”,通過對孔孟圍棋相關言論的詳細分析,以及對他們思想體系的比照,得出了孔孟所奠基的儒家思想對圍棋持包容態度的結論。首次廓清了孔孟圍棋之說的完整思想體系,

  不過,如此重要的論證,在《圍棋與國家》當中嚴格說只是一個細節,相關內容只是第三章“圍棋在國家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佔有特殊位置”的一部分,結合之後的幾章“圍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徵”、“圍棋已成為國家智力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圍棋在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一席之地”,圍棋價值何在的歷史性提問水到渠成地得到了完美的回答:

  “對圍棋,既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確認識圍棋價值的出發點,應當‘國藝價值觀’。所謂‘國藝’,就是與國家民族有深厚淵源,上升到國家層面,能夠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藝術技能形式。事實證明,圍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地位,也只有‘國藝’一詞才能相配。”

  ……各種夠高度、夠透徹、夠新鮮的內容還有很多,可以說,作為一本從圍棋史入手,厘清過去種種錯誤概念,終結爭論的專著,《圍棋與國家》已經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但是本書的內容其實還遠不止於此。圍棋史論固然是《圍棋與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正如前文所述,在這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發現,做了許多新闡述,得出了許多新結論,但書中還有大量內容是基於和針對當下的圍棋發展現實,以及未來的發展路徑。

  比如“工匠精神”是近年來的一大熱門詞匯,受到了各界高度重視,甚至被寫進了十九大報告當中,而《圍棋與國家》亦緊貼時代脈搏,指出:“學習研究圍棋思維,對深刻理解和倡導樹立工匠精神,大有裨益。從圍棋的許多特徵中,可以得出對培養、樹立工匠精神的有益啟示:⑴起源之說:勞動創造世界;⑵博弈之本:人民才是根本;⑶行棋初心:效率構成目的;⑷思維層次:技術奠基戰略;⑸算路特徵:計算測度強弱;⑹大小之妙:細節決定成敗;⑺精準製勝:精確反映趨勢;⑻行為方式:團隊凝聚力量;⑼變易無窮:創新賦予活力;⑽棋者氣也:意志升華才智;⑾大師匠心:追求拓展境界;⑿規範興弈:規矩成就方圓。工匠精神作為大國工人文化的靈魂,與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之一圍棋文化的交集,是不同領域文化相互融合、啟迪的一個重要視窗和平台。”這既可以說是圍棋的“與時俱進”,也可以說是圍棋天然所具有的內涵的新角度挖掘。

  比如,針對圍棋所面臨的最新的重大挑戰和機遇,即人工智能興起,圍棋發展進入全新時代,指出這其實是有利於圍棋的發展,進一步凸顯了圍棋的價值,而非像一些人以為的那樣,將對圍棋造成損害:“智能圍棋的出現,將極大地豐富人類圍棋活動的形式。由於智能圍棋高度的技術優勢,在與人類合作、服務於人類圍棋中,將形成六個實用體系,即技術體系、裁判體系、數據體系、傳播體系、教育體系、娛樂體系。具體地說,人工智能圍棋將在下列方面對人類圍棋事業發展提供推動力,釋放正能量,扮演十種角色:可敬的對手;無私的教練;忠誠的陪練;公正的裁判;並肩的學者;不倦的教師;鐵面的考官;呆萌的玩伴;掌上的翻譯;不竭的智庫。”

  觀點高屋建瓴,文字生動活潑,就事論事的闡述至此已告圓滿,但《圍棋與國家》更指出,盤上博弈其實正是盤外博弈的投影,“圍繞著人工智能圍棋,一場中國人工智能業界與谷歌為代表的西方企業之間的博弈,或者說,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博弈也拉開了序幕”。

  橫空出世

  不難看出,《圍棋與國家》,以及《圍棋與國家》叢書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這的確是毋庸置疑的圍棋文化書籍,但是又不同於大家曾經熟悉的那些圍棋文化書籍,或者也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

  這種獨特當然與其覆蓋面之廣,研究之深入有關,但最重要的地方還不在於這些。叢書進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另外一位推薦人是前任中國圍棋協會主席、中國圍棋元老王汝南八段,他的解讀是:

  這部叢書第一次從圍棋與國家相互關係的高度進行全方位系統研究。可以說,《圍棋與國家》系列叢書,構建了當代圍棋理論嶄新、獨特的學術體系,為圍棋文化的創新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該書力圖從新時代的視角,對圍棋、圍棋文化和圍棋事業,進行全方位的歷史探源、文化定位、理論概括、實踐總結與發展前瞻,為在圍棋領域深入解讀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啟迪思路,為推進當代圍棋的發展與改革奠定思想、文化和理論基礎;同時,也從圍棋的角度,為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添磚加瓦、提供支撐。

  “從圍棋與國家相互關係的高度”,“嶄新、獨特的學術體系”,這可謂是非常精當的概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近些年,伴隨中國圍棋競技成績的提升,以及圍棋影響力在全社會層面的擴大,圍棋文化研究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然而,這種所謂蓬勃,很大程度上其實是相對於之前長時期內的“一窮二白”而言,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只是邁出了最初的幾步而已。更加不必說,由於古往今來一代代高手們所追逐的“圍棋最強者”頭銜落入了人工智能之手,圍棋界不得不對競技與文化的兩元發展路徑進行重新評估,更凸顯了圍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要求的迫切更進一步凸顯了既有研究的疲弱,乃至於由於長時間以來,圍棋文化研究的門檻都很低,也產生了不少魚目混珠的現象,在浪費了原本就不甚充分的資源的同時,也帶累了圍棋文化,乃至於圍棋本身的形象。

  此外,圍棋文化領域,大多數的研究成果都是零碎和片段的,是各自為戰的研究者們聚焦於各自特定領域的“專學”。這些工作當然是值得肯定的,是非常重要的,是夯實圍棋文化研究可持續發展基礎的必需,但是要真正回答“圍棋從何處來”“圍棋是什麽”“圍棋向何處去”這樣的根本性問題,沒有縱越古今橫跨中外,搜集盡可能詳盡的資料,構築完整而科學的體系,高屋建瓴地觀察和思考的“通學”,是斷斷不可能做到的。

  然而,中國圍棋文化研究慢說“通學”,連“通史”都只是差強人意而已。中國自己當代的圍棋史專著僅有兩部,分別出自劉善承和張如安兩先生之手。劉先生是圍棋文化大前輩,已故去多年,而張如安先生本是地方文化史的專家,為圍棋著史也屬出於愛好的“跨界”之舉。且兩位的作品系第一代圍棋史,奠基任務重大,因此對記錄歷史的重視遠遠超過闡發歷史,倒是日本安永一先生的《中國的棋》,在更自由的思考與寫作之間提出了較多的觀點,但遺憾的是,安永先生所掌握的一手資料又遠遠不足……無論怎樣,安永先生的作品問世至今已半個多世紀,而劉張兩先生的作品也已成書二三十年,這二三十年間,中國圍棋又有了巨大的發展,而歷史研究中又有了大量的新發現,乃至於人工智能已經必然要改變圍棋發展前行的路線,總之,既有的史論已然顯得日漸陳舊。遺憾的是,囿於資源、能力或者格局,急需的學術更新和創新始終是千呼萬喚不出來,直至《圍棋與國家》系列叢書的誕生,填補了這極為重大的空白。

  有這樣的學術現狀為大背景,叢書的出現自然便讓人有了橫空出世的觀感。《圍棋與國家》《圍棋與戰略》《圍棋與哲學》《圍棋與文化》《圍棋與人生》《弈史》《弈論》《弈詩》《弈畫》《弈典》,單從十部書名,就可以隱約看到一個新鮮到有些陌生的圍棋研究體系和架構的身影。

  重大飛躍

  十部之中,作為整套叢書名稱由來的《圍棋與國家》是毋庸置疑的核心著作,分為十章,分別是:圍棋發源於中華文明母體;中國長期居於世界圍棋之巔;圍棋在國家民族的精神生活中佔有特殊位置;圍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特徵;圍棋已成為國家智力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圍棋在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一席之地;圍棋在國民生活各個領域的衍生與延伸;圍棋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圍棋承載著對國家民族的特殊責任;大數據和智能化時代中國圍棋的發展。全書從圍棋與國家關係的角度,從圍棋是中華民族思維標本的高度, 從中國是世界圍棋中心性大國的定位出發, 對圍棋進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闡釋。

  《圍棋與戰略》《圍棋與哲學》《圍棋與文化》《圍棋與人生》如其各自的書名所示,是基於《圍棋與國家》所提供的架構和切入角度,對圍棋在各個更加專門化的領域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圍棋與這些領域的密切互動進行更具深度的研究。這四部與《圍棋與國家》一起構成了叢書的文論原創作品部分,所追求者,在於立意高遠、邏輯嚴密、分析精辟、創新開拓。

  叢書的另外五本《弈史》《弈論》《弈詩》《弈畫》《弈典》則是史料文獻部分,所追求者在於盡可能的全面與準確。顧名思義,《弈史》系統梳理和篩選了浩如煙海的存世古籍文獻,輯錄了大量圍棋相關史料;《弈論》上起先秦,下迄民國,匯編了言論、辭賦、文論、序跋、傳記等多種體裁的圍棋文論620余篇(條);《弈詩》收錄了兩漢至於晚清的758位作者的3600餘首詩詞作品;《弈畫》搜集了由東漢至民國的180余幅圍棋畫作;《弈典》選錄三國至今兩千年中的100局代表性棋譜而成。其中,《弈史》《弈論》《弈詩》匯集資料之多、之廣、之全,幾乎都堪稱是前所未有,相信未來肯定會成為眾多研究者案頭所必備的參考資料。

  以《圍棋與國家》為冠羽,《圍棋與戰略》《圍棋與哲學》《圍棋與文化》《圍棋與人生》為四翼,《弈史》《弈論》《弈詩》為三足,《弈畫》《弈典》為飄翎,叢書儼然上古傳說中的神鳥一般,突然降臨在了圍棋文化研究的世界當中。

  誠如前言所說:

  這部叢書是第一次從圍棋與國家相互關係的高度進行全方位系統研究的系列專著;是從圍棋思維角度學習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探索;是把圍棋置於中華文化大系的整體背景下進行定位性研究的寶貴嘗試;是把圍棋文化與哲學文化、政治文化、歷史文化、戰略文化、才藝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人生感悟,等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的創新成果;是對圍棋發展本身所涉及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包括起源、特質、內涵、功能、價值、地位、思維、形態、傳播、沿革、衍生等進行深入詮釋與解答的理論教科書;是以當代文化視野為背景,全面梳理古今浩瀚圍棋史料的集大成實用平台;也是以21世紀科技發展帶來的衝擊性影響為參照,對圍棋競技與文化發展進行前瞻式分析展望的思想視窗。可以說,《圍棋與國家》系列叢書,構建了當代圍棋理論嶄新、獨特的學術體系,為圍棋文化的創新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可以說,通過對圍棋與中華文明深層次聯繫與互動的分析,通過對圍棋發展歷史內在規律的總結,通過對圍棋價值的深刻認知,叢書已經充分地回答了“圍棋從何處來”“圍棋是什麽”“圍棋向何處去”的問題。總而言之,對於中國圍棋文化研究而言,這無疑是一次重大的飛躍。

  厚積薄發

  當然,所謂飛躍,所謂橫空出世等,其實是一種性質的判定,而不可能是事物真正發展過程的描摹。一座理論大廈的奠基、施工與落成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十部十二冊,近400萬字的一套叢書是不可能從天而降的,其醞釀也需要相當的時間,其誕生也需要合適的環境。

  從書作者林建超少將戎馬半生,退休前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辦公廳主任、黨委委員,黨的十七大代表,國防大學特聘教授、研究生導師,軍隊戰略規劃谘詢委員會委員等,而他的圍棋生涯甚至要長過軍旅生涯。

  他自小習弈,偶有閑暇便弈棋不輟,乃至於在對越作戰前線的艱苦條件下,也要自製“土圍棋”與戰友手談一番。難得的是,他對圍棋的熱愛單單靠下棋已經無法滿足,而是推動著他逐漸步入了圍棋文化研究的世界。

  近20年間,日積月累,他撰寫和發表的重要圍棋文論已有50余篇——《將軍棋謀》《思維製勝》《圍棋與國家》《圍棋與戰略》《中國圍棋的戰略》《圍棋申遺研究報告》《圍棋思維與海洋戰略博弈》《從圍棋思維解讀習主席治國理政思想》《圍棋人機大戰對指揮決策智能化的挑戰與抉擇》《從“圍棋腦”到“指揮腦”的躍升》《兵棋•兵聖•兵經》《圍棋與當代世界》《圍棋的戰略智慧與改革》《圍棋市場化運營的特殊規律》《圍棋大數據研究》《圍棋與工匠精神》《智能圍棋時代的文化解讀》《新時代中國圍棋文化之路》等。

  其中,《圍棋與國家》入選2012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在全社會層面引發了強烈反響,並獲中國圍棋年度大獎文化獎。關於圍棋人機大戰與指揮決策智能化的研究受到中央、軍委有關長官重視,獲2016年度軍事科研成果獎。在中國圍棋協會,林將軍先後擔任第七、第八屆副主席,第九屆副主席兼圍棋文化委員會主任,2017年12月中國圍棋協會換屆會議選舉,出任第十屆中國圍棋協會主席,同時也是李夢華、陳祖德、王汝南之後的第四任主席。

  正是因為有了多年來的這50余篇文論,以及為國家圍棋隊,中央、國家、軍隊機構,地方有關機構,大中小學,社會各界,以及各種重要圍棋活動所作的200多場圍棋文化理論和實踐發展問題的主旨講話、學術報告、理論講座、專題講課等的基礎,又歷經長達五年的創作,厚積薄發之下,才有了這部作為圍棋界第一個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的叢書的誕生。

  應運而生

  一位軍界的高級長官,熱愛圍棋,樂於學習,敏於思考,專於著述,基於自己獨特的視角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學術體系,於是便有了這樣一部叢書的誕生,這樣的敘述看似已經是無懈可擊,但事實上卻隻說明了一半的真相。

  那另外一半的真相是在於圍棋的大發展和中國的大發展,這兩股洪流的交匯。

  清朝後期大國手周小松說:“棋雖小道,恆視國運為盛衰。”新中國圍棋事業奠基人陳毅元帥1960年在講話中指出:“我國的圍棋從乾隆以後一蹶不振。國運衰,棋運也衰了。現在,我們國運盛,棋運也該盛。”自此,棋運與國運密切聯繫的概念便廣為人知,深入人心。

  在《圍棋與國家》當中,第八章“圍棋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用了整整一章來比照研究中日韓三國棋運與國運之間的關係,明確指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為圍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中國為世界圍棋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歷史機遇已經到來”。從這個意義層面上說來,《圍棋與國家》正是因應這一歷史潮流而問世的,既是大時代、大趨勢的記錄者,也是積極的參與者。

  與諸多大眾精神生活層面的存在相同,圍棋無論競技面還是文化面,其繁榮昌盛都端賴於國家與社會的發展進步,端賴於外部資源的持續注入,但是圍棋也絕非只是養來欣賞的花朵,而是在中國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實實在在扮演著屬於自己的重要推動力角色的,說圍棋是棋盤上的基礎科學研究,其實也絲毫不算過分。

  只是,圍棋這種作用的發揮並非如王朝更迭或者技術革命那樣引人注目,而更多是間接的、隱性的、潤物細無聲的,這也是造成一直以來外間,乃至很多圍棋界中人對圍棋的價值始終認識不足的重要原因。

  根基所在

  因此,《圍棋與國家》不吝筆墨,將圍棋的這些隱藏價值一一予以挖掘和闡明,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或者,更加恰當的說法是,這樣的挖掘和闡明才使得人們能夠對圍棋的意義有了前所未有的認識。

  第五章“圍棋已成為國家智力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指出:

  國家智力形態,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各個方面智慧形成的結構和表現形式,其構成包括政治、思想、經濟、外交、軍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智慧,同時也包括智力博弈方面的內涵。國家智力形態相對於國家意識形態、社會觀念形態、國民文化形態而言,是貫穿於其中的智力因素的總和,是國家、民族智慧程度和水準的集中體現,對於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民族昌盛具有重要意義。圍棋是極少數能夠進入國家智慧殿堂的智力博弈活動。對圍棋與國家智慧的關係,古今中外皆有共識。

  第一節“圍棋包含的治國之道”從班固《弈旨》的“四象既陳,行之在人,蓋王政也。成敗臧否,為仁由己,道之正也”開始,綜合從古至今的眾多名家對圍棋深層意義的解說,以及涵蓋中外的諸多鮮活示例,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一直以來“圍棋與政”的隱藏傳統得以彰顯無遺。

  直至今日,中國發展路線上的指導思想,依然處處閃現著古老圍棋智慧的光彩:

  圍棋自身所具有和承載的政治智慧,在不同歷史時期,總能放射出獨特的光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進程中,面對國際國內的“大棋局”,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形成了一整套新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並進而形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體系,不僅集中體現了黨的指導理論的創新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而且包涵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治理國家的豐富思想內容,其中,也滲透了圍棋特有的思想理念和思維特徵。在習近平的重要論述中,有許多精彩的圍棋語言與概念,如“全黨一盤棋”“全國一盤棋”“軍地一盤棋”“世界大棋局”“要有正確大局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好先手棋”“下好‘精準’這盤棋”“圍棋中包含著人生的哲學和世界戰略”等等,內容豐富而睿智。習近平作為人民的領袖、黨的核心、軍隊的統帥,本身也是圍棋愛好者,對圍棋有深刻的了解。從圍棋思維的角度學習、解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可以更生動、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思想精髓,也可以更充分地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以下,按照以民為本、大道為夢、全局為重、順勢為上、文化為魂、和合為貴、強己為勝、創新為先、效率為要、自然為根、規則為矩的順序,從圍棋思維角度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讀,堪稱是“圍棋與政”傳統“與時俱進”的重要研究和探索。

  此章接下來的兩節分別是“圍棋構造的哲學體系”“圍棋蘊涵的戰略智慧”則從不同的角度介紹和論證了圍棋是如何從中華文化的母體當中脫胎而出,又如何反哺了中華文化本身,影響了中國的歷史和發展的,以及在漫長的歷史上,乃至今日錯綜複雜的國際局面之下,圍棋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戰略理念如何不斷影響中國人的戰略思維,直至成為國家、民族和全人類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的。由這兩部分所體現的思想的衍生和深化,又產生了《圍棋與哲學》《圍棋與戰略》兩部專著。可以說,第五章是《圍棋與國家》一書,也是《圍棋與國家》系列叢書的根基所在。

  總而言之,對於圍棋這巨大價值的闡明,不單單只是一種發現,或者說一種正名,更是一種標誌,或者說一種號召——從今天開始,圍棋要從自發時代進入自覺時代,以更加積極和主動的姿態參與歷史的進程,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當中屬於自己的角色。

  前進路徑

  如前所述,正是以《圍棋與國家》的論說為根基,從若幹部分各有其獨特性和針對性的內容發衍開來,又產生了叢書當中的另外四部文論,但是,《圍棋與國家》當中還有一部分內容是其自身所獨有,不見於其他任何一部文論,且不僅僅是高屋建瓴提綱挈領,而是特別具體化和細節化的內容,而這部分內容其實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中國圍棋發展的可操作路線圖。叢書“將指引中國圍棋未來的發展方向”,國家體育總局棋牌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羅超毅如是說。

  第五章作為叢書的根基,指明了中國圍棋未來的發展方向,即該往哪裡走的問題,而見於第九章和第十章的若乾內容,則具體論述了該如何去走。在作者已經成為中國圍棋協會新一任主席,正在推動中國圍棋改革的當下,這部分內容便更加值得去了解了——應該說,這些正是新主席結合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醞釀多年的施政綱領。

  比如,第九章提出中國圍棋協會的主要改革內容是協會實體化、運作市場化、競技多樣化、基礎大眾化、文化系統化、政策實效化、舞台國際化、手段智能化。作為具體工作之一,第十章強調了圍棋大數據體系建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還從需求、構造、運營等各個具體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和評估:

  圍棋作為人類高端智力的產物,已經來到了必須依靠大數據運行、發展的時代節點。當代社會人群對圍棋的所有需求,最終都以數據的形態存在和表現出來。圍棋大數據,是與圍棋相關的所有資訊數據高度集成、高效處理的運作平台,是圍棋最大的資訊窗、知識庫、數據網和伺服器。適應時代特點和社會需要,建立圍棋大數據,是當代圍棋發展的客觀要求與必然選擇。

  中國圍棋協會副主席雷翔讀罷《圍棋與國家》,最大的感想是,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未來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確了。眾所周知,這位副主席正是城市圍棋聯賽的創始人和推動者,站在中國圍棋前進路線探索第一線的先鋒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施政綱領雲雲,聽起來大有公文的意味,但其實這方面的內容,也依然保持著全書最鮮明的特點之一,即可讀性很強,讓讀者依然能夠饒有興味。比如談到棋手以棋報國的責任,以及全社會對他們的褒獎和認可時,本書舉出了歷史記載中對圍棋國手的多達十餘種讚譽名謂,一一附上了詳細出處,又可以為考據迷們增添若乾談資。同時,這部分內容在總結歷史的同時,也關注到了新時代的新現象,全文收錄了一篇題為《中國圍棋“迷妹”現象值得關注》的報導,並做出了“棋迷崇拜來源於英雄情結。它告訴我們的是,圍棋事業的發展,關鍵是要下大力培養造就年輕優秀的圍棋骨乾人才”的解讀。

  在談到圍棋發展的根本基礎是在於廣大愛好者對圍棋的深切熱愛,而圍棋愛好者對圍棋的感情之深為其他項目所罕見時,又這樣寫道:

  現在我們應當設立一個當代“愛棋九品”……略知,留意,關注,喜歡,喜愛,熱愛,酷愛,癡迷,信仰。其具體內涵是:所謂“略知”,指開始了解,初步進入,大概知道,略知一二;所謂“留意”,指意有所及,始有關心,觸而生感,聞而留心;所謂“關注”,指心有所系,內生關切,注意了解,主動走入;所謂“喜歡”,指心有好感,愉悅開心,漸生情愫,初成喜好;所謂“喜愛”,指已生愛慕,心中扎根,漸入境界,愛好穩固;所謂“熱愛”,指愛至熱烈,身入境內,傾心研道,衛之護之;所謂“酷愛”,指身心俱入,不憚環境,愛到極致,非常人比;所謂“癡迷”,指執而如癡,愛之入迷,樂及人生,可棄虛華;所謂“信仰”,指深悟其意,成為理念,升華境界,愛棋巔峰。“愛棋九品”又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前三品為初級階段,中三品為中級階段,後三品為高級階段。最高層次當然是信仰。信仰是綜合認識、體驗、感悟和理解的產物,是實踐和理念升華的目標。

  相信眾多棋迷看到之後應該能會心一笑,或者是對號入座一番,而哪怕是對圍棋所知甚少的讀者,也會由此挑動好奇心,生出興趣。

  中國故事

  總而言之,作為站在全新視角、搭建全新架構、闡述全新理念、達到全新高度的重量級學術著作,《圍棋與國家》系列叢書,尤其是《圍棋與國家》一個極為鮮明,與很多圍棋文化研究專著都有所不同的特色就是——再次使用聶衛平九段最樸素又最直觀的評價——“好看”。

  這個特色的形成,當然與一系列原因有關。比如作者本人的寫作文風和追求方向,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比如前面也提到了作為叢書最原始的文本基礎,大量內容是來自於各種現場講座的稿件,這些講座不引人入勝,不“有趣”是不行的,“有趣”的語言落實為文字,自然也就“好看”起來。

  不過,根本的原因想來還不是前面這些,而是在於寫作之初就已經確定的認識——這些書為什麽要寫?這些書要寫給誰看?相信在他看來,圍棋文化研究從來就不是一個小圈子的事情,或者說,專業性絕不是最重要的屬性,相反,講好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當然是要對中國的圍棋工作者講好圍棋故事,讓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職業,產生出由衷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更加努力地推動中國圍棋事業的發展。同時,對中國的圍棋愛好者講好圍棋故事,讓他們能夠對自己所摯愛的事物有更加深刻的認知,讓他們知道自己那些曾經懵懂的感覺是怎麽回事,自己的熱愛是出於怎樣的潛意識和心理積澱,進而將熱愛從自發更新到自覺,做出更大的貢獻。進而,是對全中國的大眾,或者說潛在的圍棋人口講好圍棋故事,讓大家真正看清楚圍棋的魅力,了解到圍棋在中華文明坐標系當中所處的位置,更加尊重和推崇圍棋,直至投入圍棋的懷抱……要承擔起這些職責,首當其衝必須滿足的條件就是“好看”。這樣的努力,所服務的目標正是當前時代最重大的命題之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不過,其實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定位,就更加要求“好看”,而且要求得更加嚴格,這就是面對全世界的圍棋人口乃至於全人類,講好“中國故事”:

  作為一種文化輸出,圍棋的對外傳播是非教條、非對抗性的,最能夠體現中國文化中所強調的“王道”與“中和”。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無論古代、現代和當代,圍棋都是最好的中國故事之一。圍棋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智慧之果,是名副其實的中華國粹、文化瑰寶。世界對圍棋的認知,不論經過什麽途徑和方式,最終都要回歸到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上來。圍棋作為特殊的文化形態,不論是對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增強,還是對其功能的發揮,都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是每一位中國圍棋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神聖使命,林建超將軍作為資深圍棋文化研究者和圍棋協會的副主席、主席,相信對此更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自覺,這就是“好看”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吧。

  關於“中國故事”推斷,額外的佐證之一是,叢書並沒有就此畫上句號,《圍棋與國家》第二章的結尾處披露,一本新的文論《圍棋與世界》已經在醞釀之中了。額外的佐證之二是,據悉,《圍棋與國家》外文版的出版與發行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林將軍的中國圍棋故事其實只是剛剛開始講述,而相信在叢書的啟發和引領之下,新一輪圍棋文化研究熱潮的到來已經為時不遠,還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一起講好我們的圍棋故事,我們的中國故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