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佔風術:中國古代靠“風”吃飯的各行各業

今年的台風來勢洶洶,先是“飛燕”襲擊日本,造成百人傷亡,緊接著“山竹”力壓“飛燕”成為風王,登陸廣東,掀起巨浪。與此同時,台風倒槽也使江浙滬遭遇猛烈的暴雨襲擊,上海、海寧、寧波等局部雨量達特大暴雨標準,超過台風本體降水量。

我國古人在見識到風的巨大威力後,也曾經下苦功夫研究風,並留下了一門學問“佔風術”。佔風術對我國有很深的影響,上至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晚到明清的小說家、方志學家,形成了靠“風”吃飯的各類行業。

諸子百家的佔風術

佔風術作為我國最為古老的傳統術數之一,和讖緯神學密不可分。

佔風術的淵源可追溯至殷商之際,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出現了“辛未卜,王貞:今辛未大風,不惟禍”之句。有虞氏始祖虞幕(即窮蟬,帝舜的五世祖)可能是我國最早靠風吃飯的國君。《國語·鄭語》雲:“虞幕能聽協風,以成物樂生者也。”協風即溫和的風,意思是虞幕能夠通過觀察(聽)協風,讓天地萬物滋潤的生長。這些文獻說明,我國古人佔風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人類能夠趨利避害。

虞幕

為了能夠趨利避害,了解風的動態和規律,周代還設有專門的佔風官保章氏。這是一個負責觀察星象和天氣的職務。《周禮·春官》記載:“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象。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詔救政,訪序事。”

既然有了負責佔風的官,當然也出現了以佔風為業,以此發財的術士。梓慎是春秋時期最有名的陰陽家之一。《左傳·昭公十八年(前524年)》記載了這麽一則有名的故事:“夏五月,火始昏見。丙子,風。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甚。壬午,大甚。宋、衛、陳、鄭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曰:‘宋、衛、陳、鄭也。’數日,皆來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鄭人請用之,子產不可。”融風即南方祝融之風,主火。丙子日忽然刮起南風,梓慎預言說:“這是融風,能生火,這是火災即將來臨的開端,過了七天,果然在宋、鄭、魏、陳四國同時發生大火災。”他在鄭國的同夥裨灶還請求用寶祭神,還說:“不采納我的意見,鄭國還要發生火災。”然而,當時執政鄭國的卻是春秋名相子產(公孫僑),頗有唯物主義精神,他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子產堅決不給予裨灶珍寶,鄭國也沒有再發生火災。《左傳》這個故事,表現了人能勝天的思想,以及對讖緯的蔑視精神。

同時發生火災的四國

史家名著《史記》在《天官書》中介紹了一個更神的佔風術士魏鮮,他能夠在臘祭的第二日與正月初一黎明時由八方所起的風,判定一整年的吉凶,“風從南方來,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為,小雨,趣兵;北方,為中歲;東北,為上歲;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歲惡。”

銀雀山漢簡“天地八風圖”

冷兵器時代,兵器落後,常用火攻。這與風有極大的關係,兵家也將佔風術視作重要的研究對象。《孫子兵法》認為風與月、星宿有關,“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本書《軍爭篇》還提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這就是著名的“風林火山”精神。其首位便是“風”,可見風在兵家眼中佔有極高的地位。

武田信玄“風林火山”軍旗

明清小說家的佔風術

兵家對佔風術的研究,影響了後世明清小說的故事情節。明清的歷史小說、神話小說大部分有戰爭情節,因此佔風術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小說家們經常以“風”為賣點,書中通過佔風或佔風術鋪墊,營造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情節,製造了大量令人歎為觀止的矛盾衝突。

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戰爭小說,對佔風術極其重視,並以此推動了不少關鍵的劇情,塑造人物本領或性格。曹操煮酒論英雄、孔明借東風就是其中的典型故事,這兩則故事甚至入選了語文教科書。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提到了龍卷風(龍掛),以此引出曹操以龍喻英雄的精彩對話,“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曹操煮酒論英雄

另一則家喻戶曉的故事就是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周瑜戰赤壁時,準備以火攻曹操。但冬季哪裡來的東南風呢?周瑜為此而病倒在床上。諸葛亮給周瑜開了個“藥方”,上面寫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說他能借來東風,他讓周瑜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壇,然後自己在壇上做法。從七星壇的設定也可以看出《孫子兵法》星宿佔風術對本書的影響,“下一層插二十八宿旗:東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蒼龍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鬥、牛、女、虛、危、室、壁,作玄武之勢;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婁、胃、昴、畢、觜、參,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紅旗,按井、鬼、柳、星、張、翼、軫,成朱雀之狀。”

諸葛亮借東風

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實際上預測風向和風力,用來進行火攻是可能的,今人結合曹軍敗走後遇上傾盆大雨的現象分析,當年應該是可能遇到了一次鋒面氣旋氣象。鋒面氣旋是一個低氣壓系統,其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空氣從外圍向中心流動,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處於氣旋前部(即東部)的地方,吹東南風。曹操從小生長在北方,不識南方氣候;而諸葛亮、周瑜長期生活在長江邊的南方,故利用了這次東風。赤壁之戰說明時人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天氣知識,科學素養已經較先秦、兩漢有了較大的提高。此戰也因此成為我國軍事家利用佔風術進行火攻的經典戰例。

曹操對南方氣候認知有限

北半球鋒面氣旋

明代其他小說也有佔風術的影子。《封神演義》提到周文王姬昌造“靈台”以佔風候、驗民災。靈台建好後的夜裡,姬昌夢見了飛熊。智囊散宜生告訴姬昌,這是周將大興的預兆。後來果然得到了薑子牙輔助。他還收到了能控制風雷二翅的雷震子作為第一百個兒子。《西遊記》裡孫悟空則多次敗在能控制風力的妖怪手中,比如能吹黃風的黃風怪,以芭蕉扇為法寶的鐵扇公主。

方志學家的“佔”台風

在眾多的危害性大風裡面,台風無疑是危害性極大的一個。為此,我國的先人花了不少精力研究台風。我國古代的史書和地方志中就有很多有關台風的研究記錄,以地方志為主。 方志學家靠“風”吃飯,其目的不是為了名利,他們對地方有著深厚的感情,佔風目的是為了減少台風對鄉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相當多地方志已經擺脫了讖緯學說的影響,並且隨著年代的發展和經驗的積累,對台風有了更為科學的認識。劉宋以來,對台風的研究可謂出自於佔風術,其認識卻又遠高於之前的佔風術。

台風最早被稱作颶風,這個詞匯在古代文獻中出現最早。南朝劉宋沈懷遠在《南越志》中記載:“熙安多颶風。颶者,其四方之風也,一日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熙安縣是劉宋所置的縣,故治在番禺東北,即今廣州市一帶,那邊自古是多台風之地。四方之風是個非常了不起的科學認識。台風是個氣旋,所謂四方之風就是指台風經過時,風向依逆時針的連續轉變。

唐朝的嶺南有了最早關於台風氣象的預測。劉恂《嶺表錄異》中記載:“夏秋之間,有暈如虹,謂之颶母,必有颶風”。多台風的浙江對台風的研究也毫不遜色。元末明初,湖州學者婁元禮富有氣象預報經驗,編寫《田家五行》一書,為現存最早的農業天氣專著。《田家五行·論風》中提到俗稱“風潮”的颶風,在它發作之前,“其先必有如斷虹之狀者見”。

《嶺表錄異》

清代我國對台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吳震方的《嶺南雜記》可謂是有史以來對台風描述最詳細的書,“……之氣如虹如霧,有風無雨,名為颶母,夏至後必有北風,必有台(颱)信,風起而雨隨之,越三四日,台即倏來,少則晝夜,多則三日,或自南轉北,或自北轉南,闔夏時陽氣司權,南方之氣為北風摧鬱,鬱極而發,遂肆橫激,其轉而北也,因北風未透,南風即起,北風之鬱,仍複衡決,必倏有西風,其台始定,然後行舟。土人謂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台甚於颶,而颶急於台。颶無常期,台經旬日。自九月至冬,多北風,偶或有台,亦驟如春颶。船在洋中遇颶可支,遇台難甚,蓋颶散而台聚也。”

吳震方已經能夠區別台風和其他大風的差異。台風多發在夏秋季農歷五、六、七、八月份,登陸襲擊風力有個漸進過程,風向有個變換過程;而颶風是春冬季正、二、三、四月,來自北方的大風,速度快而猛烈。

《嶺南雜記》

同時期“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為《廣東通志》一書作了增補,取名《廣東新語》。本書卷一《天語》篇不但詳細記載了台風風向的變換,還歸納出了風向規律,對“四方之風”作了具體分析。可謂比《嶺南雜記》更勝一籌。書載:“南海歲有舊風,亦曰風舊,蓋颶風也。其起也,自東北者必自北而西……而俱至南乃息,謂之落西,亦曰蕩西,又曰回南,凡二晝夜乃息。”台風的不同部位風向不同,而要根據人所處的地點與台風相對位置來判斷風向。隨著台風中心的移動,某個地點與台風中心的相對位置會發生變化,風向也隨之變化。據屈大均所言,如台風在H位的東北方,風向以西北風為主。台風中心逐漸遷移至內陸後,人所在的位置會變成台風南部的A位、B位,風向變成“蕩西”“回南”。這時候便是台風影響將要消失之際。

《廣東新語》

台風風向示意圖

中國近代地理學和天氣學的奠基人竺可楨先生作為專業的靠氣象吃飯者,對這些地方志有著極高的評價。他說:“謂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台。颶常驟發,台則有漸。大約正、二、三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是則我國古人不但已知台颶之季候征兆,且能識別台與颶之異同也明矣。”(1921年8月28日《本月江浙濱海之兩台風》)

責任編輯:彭珊珊

本文為澎湃新聞翻書黨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留言申請,或發郵件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