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嗜鉻性細胞副神經節瘤高發40~50歲,約90%伴有高血壓和代謝改變

12歲的男孩被查出高血壓而入院,最終經過全面的科學檢查後,卻發現該男孩的胸腔內有腫塊的存在,並且最終推斷為副神經節瘤。由於腫瘤具有內分泌功能,一旦手術觸碰腫塊會造成血壓飆升和迅速下降,術中術後風險極高。因而為了進一步確保患者手術的安全,醫院組織胸外科,脊柱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介入科,高血壓科,影像科等多學科會診,確保手術和圍術期安全。

副神經節瘤起源於副交感神經節,因此以此命名,按其主細胞對鉻鹽的反應分為嗜鉻細胞瘤與非嗜鉻性副節瘤。嗜鉻細胞瘤年發病率3~4 / 100萬人,多數為影像學偶然發現。很多人都認為高血壓是中老年患者才有的疾病癥狀,如果是平時血壓一向正常,或是年紀較小的人,突然出現了高血壓,不排除是副神經節瘤的癥狀。

佔高血壓病人的0.1%~0.6%。我國現有2億多高血壓病人,按發病率估算,副神經節瘤患者應有20萬例左右,但根據國內報導目前發現,遠遠低於20萬,因對其認識不足,仍有大量副神經節瘤患者未被診斷。

嗜鉻性細胞副神經節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40~50歲,約90%伴有高血壓和代謝的改變。高血壓可分為突髮型和持續型。可突然性血壓升高,可驟升高195mmHg(26.0kPa)以上,發作一般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絕大多數診斷前長期按原發性高血壓治療,後經體檢或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嗜鉻性細胞副神經節瘤。所以青少年高血壓、難治性高血壓、突發高血壓、發作性高血壓患者要警惕嗜鉻性細胞副神經節瘤的可能。

嗜鉻性細胞副神經節瘤多數是良性病變,進行手術治療後,即可控制高血壓,不需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嗜鉻性副神經節瘤手術有一定的危險性,麻醉和術中血壓很易波動,容易出血,因此手術前應有充分準備。比如術前口服藥物使血壓得到控制後再行手術,手術時盡量使麻醉平穩,避免擠壓腫瘤等。惡性病變者術後易發生轉移,術後適當行補充放射治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