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回家過年的禪意,吃飯睡覺練心去!

文/聖玄法師

一雙棉鞋的智慧

冬天到了,我卻尋思著搬到別的房間,我住的這個小樓,木質的牆壁,紙質的門窗,榻榻米的地板,走起來吱吱呀呀地,看起來十分文藝,到了冬天卻是凍得哆嗦。

想一想又覺得搬房間好麻煩,甚是猶豫。為什麽呢?

柔師父前兩年送來我一頂帳篷,睡在帳篷裡,的確是暖和了。但進到房間裡,居然還得脫鞋子,這雙腳涼颼颼的,可讓人不想回屋了!

“你怎麽不買雙拖鞋在房間裡穿?”柔師父說。

“唉!是哦!”

“這個問題是不是困擾了你兩個冬天?”

“唉!是哦!”

為什麽我想得這麽複雜,其實換一雙棉拖鞋就可以了。

這恰讓我想起來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所說:“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眾敵。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

——就好像一個人想要走在大地上不受傷害,何必將大地都鋪上地毯呢?只要將自己的雙腳包裹好,就如同用皮革鋪滿大地一樣!

頑劣的眾生不可勝數,想要將他們一一制服,似乎是癡人說夢。但是如果熄滅了自己的嗔心,則能消弭種種傷害。

同樣的,佛說:“世諸妙境非真欲,真欲謂人分別貪;妙境如本住世間,智者於中已除欲。”

所謂的欲望,並不是世間的種種悅意的享受境界,而是眾生的分別貪念。而那些可愛的境界並未有變化,但有智者已不會對它心生貪染了!

內心純淨的金剛鑽

前陣子看見一個新聞,一位在時尚界一線的弄潮兒講述自己與佛教的緣分,不僅讚歎他的善緣,也為他對社會的貢獻而欣喜。

但當我看到這樣一段往事——他去問一位長者,關於自己的困惑,長者告訴他:“只要心裡純淨,無論什麽工作、穿著打扮、愛好去向,都不會影響他你。”於是他的內心得到了解放。

長者說的很對啊,可是他說的前提是“只要內心純淨”。這話如同濟公活佛說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個嚴格的前提,我們做到了嗎?

所以,“沒有那個金剛鑽,就別攬那個瓷器活兒”!

佛法裡談到心、心所法的生起,必須具備四緣——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

“所緣緣”通俗來說,就是指心所面對的境界。當我們的心力足夠強大的時候,自然會面對種種境界都能保持正念。

但當我們在培養正念,心力還不夠強壯時,避免染汙的境界,多接觸光明、積極的境界,才是明智之舉!

我們常常說“生活就要開開心心”,但在這分豁達之中,也莫忘了反過來檢點自心:我的“開心”,是來自於“心開”,還是來自於“貪欲的滿足”呢?且看因緣變化之時,是不是“心隨境轉”了呢?

吃飯睡覺來練心

智者大師在《童蒙止觀》中談到,不論是行、住、坐、臥、作、言語,還是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都可以修行。

所謂運水搬柴,迎賓送客,穿衣吃飯,咳吐掉臂,皆不可棄修止觀。就以工作之時為例——

如何修戒呢?

首先應該如理作意:我為什麽要做這件事呢?若為不善、沒有意義等事,即不應作;若為善事、有利益的事,即應作。這便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如何修定呢?

在工作的當下,即當了知,因為這項工作而有的一切之法,皆猶如夢幻,而無一實法可得,何必種種計較?就能妄念不起,如是狂心頓歇,安住於當下,專注力便慢慢培養起來了。

如何修慧呢?

內心清明地觀察,身體的一切作為,皆是由心所發起的,這時候反觀自心,哪有一個常恆、獨立、自在的心呢?在智慧的觀察中,覺悟到一切心與工作,都空寂無我,就能慢慢開啟智慧,放下執著。

故而禪家提拈吃飯睡覺,亦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的練心功夫。

正如有僧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大珠慧海禪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吃飯睡覺”,原來大有文章在!

在這“吃飯睡覺”的一切境界中,禪的目標並非是讓我們去黏著於生活“歲月靜好”的顛倒錯見,也並非是為了沉溺在世俗生活的“夢幻泡影”之中。而是在紅塵中歷事練心,發現煩惱、面對煩惱、放下煩惱,為大眾帶來歡喜和溫暖,探尋智慧、體悟智慧、享受智慧,這是體驗禪的必由之路,亦是勘驗自心的最佳道場。

過年回家,和家人團聚,正是一團和氣的歡喜天氣,也是我們修學“吃飯睡覺禪”的好時機,切莫錯過這個考驗——我的心,到底有多強大?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