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雜談:診脈重要,還是望舌重要?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導讀:診脈?望舌?在不同疾病中應有不同的側重。

脈與證的關係,十分密切。在疾病發生和發展中,脈、證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反映疾病的變化。

章老在臨床上,常把望、聞、問三診獲得的信息歸於證,把脈診獲得的信息與證相結合,辨證分析,恰到好處,給我輩啟迪頗大。

在一般情況下,脈與證是一致的,即有是脈就有是證,兩者相應出現。

但是,脈證不相應的情況,臨床並非少見。

如實證見虛脈、虛證見實象,這除了反映逆證、難治證外,多數是因脈與證之間的順應性,分別受到年齡、性別、體質、季節、時辰和不同病種等因素的影響,出現有其脈無其證,或有其證無其脈的現象。

先生對於脈證不符,往往處理靈活,即不因證誤,又不為脈惑,亦不墨守成規,而是認清主次、真假、因人、因時、因病分析判斷,十分中肯。

先生臨證,重視舌脈,但在時病與雜病辨證時,各有側重。

他認為,時病辨證應重視舌象,雜病辨證應重視脈象。

所謂「重」,並非顧此失彼,而是根據這兩類疾病的病因病機特點提出的側重關鍵所在,掌握這樣的側重點,有利於診斷的準確性。

時病重舌

時病系指季節性多發病,《時病論》說「時病者,乃感四時六氣為病之證也」,其病程短而變化快,不同於內傷雜病那樣,病程長而變化複雜。

外邪侵入機體,肺胃先受之,在舌苔上很快有反映,正邪相爭,孰虛孰實,可以反映到舌質和舌苔。

因為舌屬口腔內器官,通過經絡內聯臟腑,張口伸舌,一望而知,所以舌象變化能及時客觀地反應疾病本質。

例如,溫病熱從衛分傳入氣分,舌苔由白轉黃;邪入營分,其舌必絳;邪入血分,舌有出血痕跡。

濕熱內蘊時,舌苔必黃而膩;濕濁中阻,苔必滑膩;苔膩漸退,表示濕邪將化;舌光剝逐漸生苔,表示胃氣津液將復。在時病過程中,病情的進退,舌象都可以看得很清楚。

此時,脈象也有變化,但不如舌象反應及時。

脈象有時不能客觀化,而舌象表現質的紅、絳、淡、紫,苔的黃、白、滑、膩,其有、無,是非常客觀明顯的。

因而,觀舌質可驗證之虛實,察舌苔可知邪之淺深、寒熱。

濕邪一望而知,觀其潤燥,以驗津液盈虧。

歷代溫病學家葉天士、吳鞠通等,都極重舌診。

雜病重脈

葉天士《外感溫熱篇》中每一條都不離開舌象辨證。

雖是重舌,也極重脈,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中論脈之處頗少,但論到之處,都很精細。

如熱病大汗之後,症見膚冷時,指出「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證。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疾矣。」

對於汗解後身倦,神疲,與突轉虛脫之鑒別,其重點就在於脈,可見關鍵時刻脈證合參更為重要。

脈與心(血)關係最為密切。

《內經》說:「心主血脈」。血需心氣的推動,沿脈道循環周身,內至臟腑經絡,外達四肢百骸,臟腑之氣也通過血脈輸布全身。

而內傷雜病,多病在臟腑、氣血、經絡。因此,雜病便可通過脈象反映機體內部的病理變化。

先生認為,雜病辨證,診脈為首要一環,從浮、沉、遲、數、弦等脈中,可以察明陰陽、表裡、寒熱所屬。

如高血壓、貧血、心律失常三種病症,臨床上都可表現為頭昏目眩,心慌心悸,夜寐不寧,胸悶氣短,舌質暗紅,苔薄白等癥狀。

如果前者,脈弦,屬肝陽上亢,治宜平肝潛陽法;其次者,脈結代,乃是心氣不足,宜補氣養心復脈法。

然而這三種疾病隻從舌象和癥狀上看,不詳辨其脈,就很難明確病之所在,治療也就無所適從了。

又如胸痹者,脈多沉遲;心悸者,脈多急數;肝陽者,脈多弦數;肝風者,脈來弦勁;昏厥者,脈多沉細無力;氣脫者,脈多沉伏;妊娠者,脈多滑數等等,則非舌象所能反映的。

但是,先生常說,舌脈均有真偽之辨,舌有染苔,脈有斜飛、反關,臨床醫家不能不密切注意和認真識別。

脈、舌、證一定要合參,無論時病、雜病都是一樣,如果不辨真偽,隻知偏執一端,未有不誤事的。



我是中醫老劉,如果你也對中醫感興趣,可與我交流,微信:1869408738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