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職場故事: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由一定數量渺小的工作積累而成的

2006年,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尤海本克勒(Yochai Benkler)和紐約大學教授海倫尼森鮑姆(Helen Nissenbaum)寫了一篇標題長得讓人一口氣讀不下來的論文:《基於公地的對等生產和美德》(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 and Virtue)。「基於公地的對等生產」是本克勒稱呼那些依靠志願貢獻來運營的系統的術語:那些依靠認知盈餘的系統。他們在文中對這種參與所依賴和鼓勵的積極特性進行了闡述。和德西一樣,本克勒和尼森鮑姆關注個人品性,如自治和勝任感。

不同之處在於,德西的索瑪立方體實驗主要關注個人動機,而他們則花了大量時間在一種只有我們成為團體中一員才能感覺到的動機:社會動機上。他們把社會動機劃分為寬泛的兩大類:一類圍繞著聯繫和成員,另一類則圍繞著分享和慷慨。在觀察了一些參與性的例子,尤其是同伴們通過分享進行的軟體開發(此一模式叫做開源軟體)的例子之後,本克勒和尼森鮑姆認定社會動機能加強個人動機;我們新的傳播網路鼓勵成員加入和分享,兩者無論從自身還是對外部來講都是有益的,並且它們也能為自治和能力提供支持。德西早先的索瑪立方體實驗的確抓住了這一效應的一條線索:像「你很棒」或者「你玩這個遊戲比平均水準好多了」。

這些完成索瑪立方體解謎後的口頭回報能讓他們更好地完成解謎,這種改進甚至在口頭反饋結束後仍能持續下去。口頭反饋似乎就像另一種外在報酬,如同金錢一樣。然而當它被很真誠地表達出來,並且出自於某個接受表揚者所尊敬的人之口時,它就成為了一種內在回報,因為它的形成依賴於一種聯繫的感覺。組織的社會形式甚至可以影響到那些看上去最私人化的議題。凱瑟琳斯通(Katherine Stone),一位為遭受焦慮症的婦女謀求福利的倡議者,注意到了近來越來越多的產後志願團體通過Meetup.com網站組織起來,該網站提供的是一種用互聯網來協調真實世界中具有相似興趣者在線下會面的服務。

斯通將這種快速增長的現象解釋為:「經歷產後抑鬱症的婦女想要並且需要和其他與自己一樣的婦女談心、分享,來證明她們不孤單,來證明她們會康復。」想要分享的動機才是驅動力,而技術僅僅是一種方法。對於個人和社會動機的反饋環可以應用於大多數認知盈餘的使用情形,從維基百科,到拚車網站PickupPal,再到葛洛班之友慈善組織。葛洛班之友們的捐贈者和支持者們得到了兩種資訊:我這麼做了和我們這麼做了。在成員和分享方面產生變化的潛力表現在葛洛班之友網站的設計上。現如今,設計一個網站似乎和形成成員歸屬感關係不大,但由業餘愛好者設計的東西,實際上可能比專業設計師的設計更好地創造了成員環境,恰如「大笑貓」網站所傳達的資訊:你也能玩這個遊戲。

作為一種類比,想像一下你在《美麗住宅》和《美好家園》雜誌中所看到的各種廚房,它們的設計十分完美,所有的東西都各就各位,所有的東西都井井有條。我的廚房不是那樣的。(沒準你的也不是那樣。)但如果你是一次宴會的客人,你可能都不敢踏入一個像《美麗住宅》裡那樣的廚房,因為它的設計實際上並不是在向你大聲喊著「進來幫忙吧!」另一方面,我的廚房大聲喊出的是「如果你願意的話,你不必因為自己拿著刀切胡蘿蔔塊而感到不安。」馬庫斯的葛洛班之友慈善組織網站也沿著類似的方向發展。它的設計和JoshGroban.com相比顯得不怎麼高雅,但它無論是形象還是氣質看起來都非常有魅力,這個網站的方方面面都體現著這種魅力。首頁上各種各樣的鏈接和你想像的差不多——捐獻、拍賣、關於我們,等等。

此外還有一個叫做「感謝您」的部分,看上去像這樣:特別感謝……莎麗,她慷慨地貢獻出自己的時間來編織款式新穎的運動衫、T恤衫和無簷小便帽來為慈善籌錢。艾倫,她捐獻出喬希(和大衛福斯特)的肖像,為慈善籌得數千美元。琳達,她製作了我們葛洛班之友慈善組織的卡片,並把這些感謝卡片寄給大衛福斯特基金會的捐贈人。它以這樣一種形式持續了一段時間,指名道姓地感謝了超過350人,該頁面還引導讀者說:「如果我們遺漏了任何一位,請告訴我們。」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是由一定數量渺小的工作積累而成的,而感謝頁面中所展示的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激勵,使他們完成某項工作並非是因為這些工作需要完成,而是因為他們明顯對組織存在價值。

人們具有做某項具體工作的動機,而不是作為普通志願者去做任何需要他們去做的事情。波利安帕特森(Pollyann Patterson)寄出了大量的鈕扣和磁鐵(葛洛班之友們喜歡鈕扣和磁鐵),因為她做得又多又好,因此在這個圈子裡逐漸聞名起來。在「關於我們」的頁面中,人們說她能協調「紐扣和磁鐵」,對她的感謝上寫著「波利,只要我們需要時,就會為了葛洛班之友慈善組織寄出所有鈕扣和磁鐵」,這樣的讚譽是公共黏合劑的一部分,能讓葛洛班之友們繼續完成更大量、更艱難的籌集善款工作。正如西塞羅在2000年前所說的那樣:「感激並非世上最偉大的美德,但卻是其他所有美德之母」。

如今這一長串感謝從文字上看可能過於矯情,但它們在實踐當中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自2002年開始,葛洛班之友已經籌集到超過100萬美元善款,並且把這筆錢百分之百地用在了慈善事業上。對於一群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樣的成績已經相當不錯了。儘管葛洛班之友的環境與眾不同,慈善事業的變化卻再尋常不過。在業界領先的葛洛班之友手把手地做所有工作,譬如設立一個普通的拍賣網站,把它變成一個募集資金的自定義平台,等等。然而現在,一些服務的興起使建立慈善網站變得更容易了。facebook上有一款叫做Causes的應用程式,可以讓用戶為慈善事業進行募捐:上面羅列著多達350000項慈善目標,已累計招募到上百萬用戶,獲得數百萬美元善款。

Aflac,亞特蘭大兒童醫療保健機構下屬的一家癌症中心,已擁有逾百萬facebook成員。很多網站的建立目的都是為各種慈善機構募集善款,例如為了教育事業而建立的DonorsChoose.com,又如Firstgiving.com這樣的非營利在線平台。很多其他網站致力於協助用戶貢獻時間、專業技術和金錢。例如NetSquared.org為致力於全球援助和發展的非政府組織提供支持,Idealist.org幫助人們尋找在當地社區發展的機會,而Care2.com則為環保方面的創舉提供支持。

小額信貸網站Kiva.org把從散戶處募得的善款作為資本借貸給發展中國家的人們,2008年它的資金募集很成功,以至於超越了網站幫助潛在受益人的能力,Kiva需要貸款的項目告罄,不得不婉拒捐助者的捐贈。有一些人直接貢獻出他們的時間來進行慈善活動,就像BeExtra.org的一些特別用戶,他們用手機來標註照片,照片內容包羅萬象,從博物館展品到環境惡化的記錄均有涵蓋。這些新型慈善模式不僅依賴於那些將我們彼此聯繫,讓我們貢獻時間、才華和金錢的工具的存在,它們也依賴於我們有足夠的動機去這麼做。那我們今天就先說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閱讀,我們下期再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