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日動態匯編:美國開發衛星太空“加油站”

F-35C開始進行航母起降試驗

近日,F-35C聯合攻擊戰機開始在美國海軍“林肯”號航母上進行首次作戰試驗,這是其作戰測試(OT-1)階段試驗的一部分。OT-1階段主要測試F-35戰機在航母艦載機聯隊的全方位適應能力及任務有效性。主要目的是將F-35C與航母進行整合,這將暴露大量問題,比如獲取零組件以及有效維護等。OT-1階段除了測試F-35在“尼米茲”級航母上的適應性外,還需要測試其在實戰環境中的有效性。

OT-1階段標誌著F-35C戰機正式加入航母艦載機聯隊,並在周期任務環境下工作。在周期任務中,飛機會模擬任務出動、演練空中機動、持續起降試驗以測試勤務維護、油料補充和彈藥更換。在“林肯”號航母上,F-35C已經同F/A-18和E-2進行了周期性訓練,並且完成了實戰中所需要完成的任務。F-35C強大作戰能力改變了艦載機聯隊執行任務的方式。

OT-1測試幫助海軍評估F-35C在實戰部署中的表現。通過本次上艦試驗,美軍基本熟悉了如何在海上對F-35C進行後勤保障和維護、如何將F-35C與航母系統相互整合,以及F-35C與通信系統、數據鏈和其他戰機的適應狀況。OT-1試驗成功結束後,所積累的經驗教訓和試驗數據,會為未來F-35C實際上艦部署,並且形成初始作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源:美國《航天新聞》等/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資訊研究中心 李響

美陸軍加速下一代戰車開發

並透露其所需能力

美陸軍希望下一代戰車能替代現有的“布雷德利”戰車。陸軍部長馬克·埃斯珀近期指示加快下一代戰車的部署計劃,以便在2026年之前投入使用。下一代戰車跨部門團隊主管大衛·萊斯佩林準將透露了下一代戰車所需的多種能力:

1.戰車及武器可由乘員操縱,也可遠程控制,距離至少1500米,最遠可達3000米。

2.只需不超過3名,最好2名乘員即可操縱;且可搭載5名步兵和能夠戰鬥72~96小時的必要裝備。

3.兩輛下一代戰車的總重量不超過41.5噸,可由一架C-17運輸機運輸。

4.應根據城市作戰進行相應優化,並具備火力壓製能力。

5.應具備集成主動防護系統等必要防護以應對七種不同威脅。

6.應具備充足的尺寸、重量、太空和動力,以滿足所有平台需求。同時保留50%的動力冗余與20%的太空及重量冗余以應對未來改進。

7.應配備一門XM-813型30毫米口徑機構炮,並計劃最終更新為XM-913型50毫米口徑的主炮,還應配備陸軍第三代前視紅外傳感器。美國陸軍計劃2023年啟動量產工作,總採購數量超過3590輛。

來源:美國《防務內情》/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資訊研究中心 佘曉瓊

英國研究“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替代方案

英國政府8月29日宣布,將從30億英鎊的“脫歐準備基金”中拿出9200萬英鎊(大約1.19億美元)進行為期18個月的研究,旨在探索英國自建獨立衛星導航系統替換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可行性。這項由英國航天局長官的研究項目將為英國自建衛星導航系統提供“詳細的技術評估和時間安排”。該系統將同時提供民用和軍用信號,並與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兼容。

幾個月來,英國政府官員一直表示:如果英國無法與歐盟就“英國退歐後繼續享有‘伽利略’系統開發使用權”達成協定,英國將開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歐洲官員及獨立專家對英國的此類聲明持懷疑態度,理由是開發一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需要大量成本(約39億~65億美元),且其實用性有限。

英國航天局局長格雷厄姆·特沃克認為,無論英國自建衛星導航系統是否可行,該研究項目都將為英國航天業帶來收益,它將有助於英國在航天器及天線設計、衛星控制系統、密碼學及網絡安全等領域提供更多工作崗位,並促進這些領域的技術發展,同時也將支持英國的航天產業不斷發展。

來源:美國《航天新聞》/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資訊研究中心 唐睿

美國開發衛星太空“加油站”

研究表明,給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補給60千克燃料,其壽命即可延長12個月。美國一家公司計劃開發一種“在軌燃料倉”,為衛星提供在軌燃料加注從而延長其使用壽命。該公司表示,最早將在2019年與NASA合作進行燃料倉的首次發射任務。NASA正在提供相關支持。該公司開發的在軌燃料倉將在不同軌道支持不同推進劑的燃料補給。首次燃料倉發射任務將進入低地球軌道,以測試其技術。據發布的概念圖顯示,燃料倉由10個立方體衛星大小的燃料罐連接到一個中央結構,並被安裝在衛星服務航天器上。太空“加油站”概念面臨著許多技術和業務方面的挑戰。一個是“時間掌握”:即在衛星服務航天器發射前完成燃料倉的生產及其與航天器的整合工作,但又不能過早。

燃料加注過程中可能發生泄漏危險。燃料低溫貯存也是一大挑戰。能否以最小的汽化損失將液態氫和液態氧這一類低溫推進劑進行長時間保存,將是決定在軌燃料倉能否成功開發的關鍵。

來源:美國《航天新聞》/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資訊研究中心 唐睿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覺得不錯,請點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