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拉雪橇的“紅鼻子魯道夫”,才不是麋鹿!

又到一年一度的聖誕節,爸爸媽媽又開始忙著科(hū)普(you)小朋友們了:“你們要表現得好好的,然後聖誕老人就會駕著雪橇,給你們送上禮物。”

當然,我們先不用去較真聖誕老人用了什麽大數據收集所有小朋友的聖誕願望;或者拉著禮物的雪橇要多大才裝得下所有禮物;又或者是只有一個聖誕老人,還是劃區分片值班……我們今天研究的是雪橇的動力——拉雪橇的馴鹿

圖片:pixabay

是誰在拉我們的“禮物車”?

不知道為啥,許多人都覺得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是麋[mí]鹿,但這其實是誤傳。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國特有種,俗名“四不像”,曾經在國內絕種,後來才從英國重新引進並飼養。然而聖誕老人這種“歪果仁”怎麽可能會選麋鹿呢?從北極來的聖誕老人,也犯不著大老遠地跑去選一個拉雪橇的物種,還是“就地取材”比較好。

這就是民稱“四不像”的迷路,啊不,麋鹿。圖片:Tim Felce / wikipedia

不過,在地球的北方生活著好幾種不同的鹿。其中,體型最大的是駝鹿(Alces alces),它們面相略有些呆滯,還老愛跑到人類居住的地方吃飽太閒,由於視力不好,常常用鼻子聞來聞去。駝鹿的角是很大一片的那種,身材也非常高大,特技是游泳,但是可能有點笨重,不太適合拉雪橇。

“我?呆滯麽?” 圖片:XAlexsandraS / wikipedia

還有一種出沒在亞寒帶地區的疑似物種,叫“馬鹿”(Cervus canadensis),英文裡是elk。它們的體型比馴鹿要更大一點,脖子上有黑色的毛,尾巴也要更長一些。對比聖誕老人的各種宣傳畫,這些特徵好像都不是特別符合——拉雪橇的魯道夫脖子上有一道白色的“圍脖”,尾巴短短的,肯定還是“另有其鹿”啦。

帶著“黑圍脖”的馬鹿(不是說“跑在馬路上的鹿”啦)。圖片:Lynn M. Stone / naturepl.com

從各種聖誕老人和鹿的合影上看,拉雪橇的其實是馴鹿(Rangifer tarandus)。聖誕老人的“老家”在芬蘭拉普蘭(Lapland),那麽他的馴鹿在那裡也很可能有著廣泛分布的亞種——北歐馴鹿(R. tarandus tarandus),或者產於本地的芬蘭馴鹿(R. tarandus fennicus)。

馴鹿長著珊瑚狀、有複雜分岔的角,脖子上有一撮白毛,身上偶有花色,臉也沒有那麽長。馴鹿的公鹿和母鹿都有鹿角,這也是比較特殊的情況——其它的鹿只有公鹿有鹿角,用來宣示力量甚至打架,而母鹿沒有。

終於出來了,這就是幫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啦,“白圍脖”和“短尾巴”都很符合。圖片:Jose Schell / naturepl.com ; Owen Newman / gettyimages

最有意思的是,很多聖誕歌裡會唱“紅鼻子魯道夫”(red-nosed Rudolph),而瑞典隆德大學(University of Lund)的動物學家們用紅外攝影儀發現,馴鹿鼻子處的體溫確實很高,那裡分布著豐富的血管,可以維持鼻子的溫度,這樣能讓它們更加靈敏地在冰天雪地裡找吃的。只有一個不夠嚴謹的地方——魯道夫是男生的名字,而冬天有鹿角的應該是母馴鹿,但這個bug我們先不要管它……

馴鹿鼻子裡豐富的血管帶來的溫暖血液可以維持鼻子的溫度,的確可能讓鼻子看起來有點紅,所以“紅鼻子魯道夫”並不是亂唱的。(所以喬巴為什麽是藍鼻子?) 圖片:University of Lund / YouTube

馴鹿——北極圈的精靈

馴鹿廣泛分布於整個北極圈,從斯瓦爾巴(Svalbard)群島,到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再到俄羅斯、阿拉斯加(Alaska)、加拿大育空(Yukon)和紐芬蘭(Newfoundland),各地的馴鹿外表也有些微不同,因此被分成十多個亞種(但在分類學上還存有爭議)。

北極視角下,馴鹿的分布範圍。圖片:Mark S. Boyceet al./Environmental Reviews(2017)

在英語裡,馴鹿有兩個名字。在歐洲,馴鹿被稱為reindeer,來自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的hreind?ri。語言學家推測hrein和古印歐語的“角”的詞根相關;而d?ri曾經泛指動物,可見它的分布十分之廣,也非常常見——我在北極圈裡徒步的時候,就曾經目擊到好幾隻馴鹿,甚至還撿到過掉落的鹿角

而在北美,馴鹿的名字是caribou,來自原住民米克馬克人(Mi'kmaq)的本土語言,意思是“鏟雪的”,大概是人們看見了馴鹿在白雪覆蓋的荒原用角翻開積雪,尋找鮮草、苔蘚和地衣等食物。馴鹿的腸胃裡有特殊的微生物和酶,是唯一能夠消化地衣裡的營養物質的動物,這種常常被馴鹿吃到的地衣(Clado年 rangiferina),也被稱作“馴鹿地衣”(reindeer moss / lichen)。

北美地區把馴鹿叫做caribou(綠色),而歐洲地區喜歡叫做reindeer(紅色),橙色的小點表示曾引入馴鹿的地區。圖片:TBjornstad / wikipedia

馴鹿的“小點心”——馴鹿地衣,也叫鹿蕊。圖片:Verisimilus / wikipedia

半馴化的它們,若即若離

人類和馴鹿的接觸很早就開始了,這從各地原住民的語言裡可見一斑。只是,中文裡的“馴鹿”一名其實有點名不符實——馴鹿從未被完全馴化,大部分亞種都是野生種。前文裡提到的北歐馴鹿是半馴化得最多的,但只要把它們放走,它們完全能夠融入野外環境

人類馴化馴鹿的歷史比較短,僅有兩千年左右,這也是為什麽僅為半馴化的原因之一——畢竟馴鹿的生命周期比小動物還是要長不少。而且,養馴鹿的人也較少,就聖誕老人的老家芬蘭來說,養馴鹿的人也不過幾千,但馴鹿數量卻在二十萬左右。

馴鹿肉,馴鹿酒,還有“馴鹿車”

極寒地區的人們圈養馴鹿,一方面作為食物,另一方面也彌補家畜勞力的不足;半野外放養的馴鹿則作為王公貴族狩獵的對象。實際上,比起讓馴鹿拉雪橇,把獵捕到的馴鹿吃掉有著更長、更廣的歷史。

馴鹿肉在挪威、瑞典等國家其實相當常見,甚至在格陵蘭(Greenland)這樣的“蠻荒”之地,也有獵馴鹿的悠久傳統。鮮肉經過烹飪之後,嘗起來有點像稍帶一丁點腥味的牛肉;而馴鹿丸子、馴鹿罐頭、熏鹿肉、醃鹿肉等等,不同地域各有不同的做法,也能在超市買到(宜家就有,可以嘗嘗)。拉普蘭地區的馴鹿肉甚至有原產認證,算是比較重要的當地特產了。

芬蘭美食炒馴鹿肉,這道菜通常會搭配土豆泥食用,在芬蘭各地一年四季都能品嚐到。圖片:visitfinland

一些路子比較野的獵人,會把馴鹿的血混著烈酒喝下肚子禦寒(不知道有沒有用……)。加拿大魁北克(Quebec)有一種甜酒的名字就叫“馴鹿”(Caribou),只是現在裡面已經沒有馴鹿血了,而是威士忌、楓糖漿、紅酒和利口酒的混合。

甜酒“馴鹿”,可根據氣象做冷飲或熱飲。圖片: citynetmagazine ;saq.com

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地區的美洲原住民(因紐特人)大多也有獵馴鹿的傳統。加拿大北部的哥威迅人(Gwich'in)和遷徙的馴鹿有上千年的深刻羈絆,在他們的語言裡面,光是圍繞著馴鹿的身體各部位就有150多個詞,還有數不清的故事、歌曲、儀式和遊戲等等。他們相信,是上天給了他們這樣的動物以延續族群的歷史,馴鹿也因此有了神聖的意味

因紐特獵人拖著獵到的馴鹿。圖片:Kasper Stoholm / wikipedia

對於北歐原住民薩米人(Sami)來說,馴鹿更是相當重要的動物。在今天,不少馴鹿飼養者都轉向了旅遊業,馴鹿也就不拉雪橇,改拉遊人了。

薩米人是北歐原住民,也是歐洲目前僅存的遊牧民族,對於薩米人來說,馴鹿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寶藏。圖為1900年的薩米人與馴鹿。圖片:Nasjonalbiblioteket

戴著薩米傳統帽子的爸爸和兒子,都是馴鹿牧養人。圖片:visitfinland

一對英國夫婦在拉普蘭舉行婚禮,薩米人和他們精靈般的馴鹿正幫這對新婚夫婦拉著雪橇。圖片:visitfinland

聖誕老人和魯道夫

“聖誕老人駕雪橇”這個設定,則要晚好多好多才出現。聖誕老人本身就是古希臘聖人、小孩們的守護神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英國中世紀民俗故事裡的聖誕之父(Father Christmas)和北歐神話奧丁神(Odin)的奇葩混合,直到18世紀,Santa Claus這個詞才出現在記載中。1821年,一本兒童詩上出現了馴鹿拉著聖誕老人的雪橇的形象;1823年,一首兒歌A Visit from St. Nicholas裡第一次出現了聖誕老人的八頭馴鹿的名字。

想像一下,給窮苦人送禮物的聖尼古拉斯(左)、外表可變化的聖誕之父(中)和挪威神奧丁(右)一起對你說:“Ho Ho Ho! Merry Christmas!”。圖片:Jaroslav ?ermák & John Leech & Georg von Rosen / wikipedia

至於“紅鼻子魯道夫”,則源自1939年美國一家百貨公司的聖誕行銷中免費發放給孩子們的故事書。你現在去美國的商場,一定會聽到“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的旋律,唱的就是那個故事啦——這隻性別有點錯亂的馴鹿就這樣走入了流行文化裡,也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啊。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4年的第358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李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