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鴻章這道菜,曾經引領美國食尚風潮

晚清洋務大臣李鴻章,其威名可不只出現在史冊上。作為“外交達人”的他在晚年時出訪歐美八國,所到之處皆受到國家首腦和群眾的熱烈歡迎;他的大名也無數次出現在這些國家的大刊小報上,霎時間成為爭相報導的媒體寵兒。

1896年李鴻章出訪美國,轟動朝野。普通群眾在關心國家大事兒之餘,也總對八卦樂此不疲——譬如國宴上都吃些什麽菜。19世紀末期的美國人也一樣,對這位遠道而來的東方人的食譜好奇至極,媒體的文章總是脫離不了一個重點——“李鴻章今天吃了啥”。

在幾次報導之後,李鴻章急中生智創造的這道中式燴菜“李鴻章雜碎”,竟然引領了美國的食尚風潮!這道菜可不像著名美式中餐“左宗棠雞”那樣師出無名,它的出世與全拜李鴻章所賜。

1

“李鴻章雜碎”誕生記

因為牙齒不好,年邁的李鴻章飲食多以“燉菜”為主。《紐約時報》報導中透露說:“李吃了燕窩、魚翅、烤雞、炒飯。”“當他被問及:‘你所稱的適量飲食對一位清國的政治家意味著什麽呢?’這位發言人說:‘是指魚翅、燕窩、烤雞和炒飯,這也是今晚總督所吃的。他每頓飯幾乎都這麽吃,他的生活極為簡單。’”

“李鴻章雜碎”的產生據說完全出自偶然。

李鴻章到了紐約,吃膩了美國菜,一天,他在住處招待美國客人吃晚飯,客人很快就把桌子上的菜一掃而空。廚師急了,準備的菜都上完了,而客人根本就沒有走的意思。李鴻章急中生智,連忙叫來廚師。

不一會兒,廚師端上一盆五顏六色、五花八門的什錦大燴菜來。客人一嘗,高興得開起了玩笑:總督大人,你這個時候才上這麽美味的菜,是不是不想讓我們吃得舒服啊?李鴻章笑著說:“中國人喜歡將最好的東西放在最後。”客人問叫什麽菜,李鴻章大概沒有聽明白,說了一句驢唇不對馬嘴的話:好吃,好吃!沒想歪打正著,這“好吃,好吃!”和英語“雜碎”的“Hotch-potch”發音差不多。

李鴻章就在這一刻獲得了“李鴻章雜碎”的冠名權。

李鴻章的保健品廣告。李鴻章說:“我是JOHANN HOFF公司麥精的長期用戶,吃了麥精後身體特棒、精神特好。”還大喇喇地打上了自己的名字。李鴻章知道這事兒嗎?拿到代言人勞務費了嗎?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那會兒“李旋風”刮得猛,誰都想在李鴻章的盛名下得點兒利。

正在門後的廚師聽了,不禁啞然失笑。只有他知道,剛才中堂大人吩咐他將廚房裡的下腳料“亂燉”了一大盆,權當解燃眉之急,沒想到……

這些美國客人吃飽喝足,誰料到,一出李鴻章下榻的華爾道夫飯店就被等在門外的“娛記”們逮個正著。這些免費的“中華文化傳播使者們”,便添油加醋地海吹了一番。

就這麽著,名菜“李鴻章雜碎”誕生了!

2

李鴻章的廚師也很火

李鴻章到了紐約後,他宴請美國客人,李鴻章試圖創造良好的中美關係,他知道我們美國有一句名言——‘要想獲取一個人的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獲取他的胃’。席間李鴻章上了道由芹菜、豆芽、肉和美味中國醬組成的菜,以滿足中國主人和美國客人的雙重口味。但這個傳說是否屬實?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譯自《美國故事》雜誌

這個傳說的後面真正吊起美國人胃口的是“李總督龐大的廚師團”。李鴻章還沒有下船,關於李鴻章廚師的故事已經赫然登在《紐約時報》上了。

《紐約時報》1896年8月29日的報導是這樣寫的:

代表團裡有十幾個廚師,首席廚師是個高個子、年紀不詳、毫無表情的男子。身穿深色長袍,一舉一動就像是總督的下級正式官員。大概是因為主人身居要職吧,這位廚師長也一本正經地不和飯店的人說話……然後上樓,等候著他主人的吩咐。

寥寥數筆就把個中華飲食文化代表人物的專業面孔勾勒出來了:“沉著”“冷靜”以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接著這些記者們又寫道:

廚師的廚具和總督的專用座椅也很快到了(華爾道夫飯店)……

總督回房歇息。大家都走了,除了廚師們,他們得留下來加緊安裝廚具並馬上著手為總督準備晚餐。”

“昨晚當李總督準備進晚餐時,清國大廚走進華爾道夫飯店的廚房,他帶了兩名助手和許多廚具,還有很多從天津帶來的奇特食物。廚師們準備著晚餐,並把做好的飯菜送進李的臥房。

晚餐有燕窩湯、烤雞、魚翅和米飯,還有一杯淡葡萄酒。李的私人醫生總建議他要少吃正餐。他在美國第一個晚上做的事使人感到怪異,這也使他的名聲大噪。

讀了這段報導,美國讀者會想:一個74歲的老頭要“十幾個廚師”伺候,而且帶來了大量的專業廚房用具!更加吊胃口的是那些天津帶來的“奇特食物”。這對一個每晚面對一隻烤土豆、兩杓煮豌豆、三片硬麵包的美國讀者來說,有了點神秘“異國貴族”的感覺。

現在中美兩國之間每天百多架次飛機穿梭來往,這類異國風情早就蕩然無存了。

3

“李鴻章雜碎”走紅美國

“李鴻章雜碎”是什麽內容?其實這個誰也說不清,一百個人有一百個“李鴻章雜碎”菜單,印度人、菲律賓人都有一個“李鴻章雜碎”的自己的版本。“李鴻章雜碎”大抵是什麽?只能泛泛地說,應該是什錦的,燉燴的,肉啊蛋啊這些高蛋白的原料全往裡扔,可謂“雜七雜八的大總匯”是也。

“高蛋白”三字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就成了一個貶義詞,所以“李鴻章雜碎”如今在美國幾乎銷聲匿跡了。

“李鴻章雜碎”走紅應該在李鴻章走後。

美國主流社會文學中最早說到“李鴻章雜碎”這個詞是在美國作家劉易斯的作品裡,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他1914年的小說裡這樣寫道:“到七花王國李鴻章雜碎店和美國點心店去,那裡有5美元一位的茶座。”

“李鴻章雜碎”盛行美國時,《雜碎》還成了一個重金屬樂隊的當紅歌曲,連百老匯都有一部音樂劇叫《雜碎》,是為了慶祝美國大熔爐文化而寫的。

電影也沒落下。2001年美國出了部電影就叫《雜碎》,是電影攝影師布魯斯韋伯根據其1999年的《雜碎俱樂部》一書改編而成的。200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裡還有一個情節,安東尼給街上一個中國人40美元,要他去給大家“買一些李鴻章雜碎來”。

說李鴻章雜碎在美國銷聲匿跡也是過頭話。就是現在,在加州洛杉磯小東京地區還有一家遠東雜碎館呢!

就連曾經想暗殺李鴻章的“康黨要員”梁啟超也免不了俗。李鴻章離開美國七年後,梁啟超也來到了紐約。他兩隻眼睛一下子被紐約街上的“李鴻章雜碎”招牌吸引住了。他在《新大陸遊記·由加拿大至紐約》中寫道:“雜碎館自李合肥遊美後始發生。前此西人足跡不履唐人埠,自合肥至後一到遊歷,此後來者如鯽……合肥在美思中國飲食,屬唐人埠之酒食店進饌數次。西人問其名,華人難於具對,統名之曰雜碎。自此雜碎之名大噪,僅紐約一隅,雜碎館三四百家,遍於全市。”

原來“李鴻章雜碎”傳奇故事的中國版知識產權還得歸這位對李鴻章愛恨交加的梁啟超所有。

不過梁啟超慕名吃了一碗後,對美國“李鴻章雜碎”不敢恭維。他說:“其所謂雜碎者烹飪殊劣,中國人從無就食者。”其實梁啟超隻說對一半,因為給“李鴻章雜碎”買單是美國人,這道菜已經是具有“美國特色”的菜了,當然不合我們這位來自美食之鄉廣東的梁老先生的口味。

《李鴻章舊影》

兩百幅珍貴歷史照片,百年前西方報刊史料,多國視角換位解讀,從頭到腳細說李鴻章。

內容簡介

一人即是一部中國近代史,讀一人之傳即可知晚清四十年之大事。本書以珍貴的陳年舊影,多國的視野,鮮活的敘事風格,真實還原那段風雨飄搖的晚清歲月。

作者多年來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美國國會圖書館收集到千余幅封存了一百多年的有關晚清的陳年老照片和銅版畫,全書即從這些百年前的珍貴影像入手,分為九章,梳理歷史細節,為讀者呈現出歷史人物的真實面影。

作者簡介

張社生,1984年在上海文廣集團任文藝編導,1994年獲美國紐約理工學院傳媒藝術系電影和電腦特技專業碩士學位。後在美國從事電視製作和影視獨立製片人工作。2001年回國發展,多次和中央電視台合作,其作品在國內外多次獲獎。其參加執導的《森林之歌》獲得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電視紀錄片最佳編導獎。

編輯:曹雲

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於《李鴻章舊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