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佚經方「陰旦湯、陽旦湯」有誰懂?

所謂古佚「經方」,是指漢代以前醫方的統稱。在《漢書·藝文誌·方技略》中曾專門就「經方」涵義作過論述,並收載了「經方」類著作十一種,274卷。它們均是西漢以前的醫學方書,但早已全部亡佚。張仲景等人醫書中雖引錄了一些古「經方」的佚文,但缺遺頗多。現通過敦煌出土的古醫書卷子本《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發現了不少久已失傳的古代「經方」,其中就包括「陰、陽旦湯」。這就為爭論已久,懸而未決的「陰、陽旦湯」遺案的解決開闢了一條路線。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在論述傷寒誤服桂枝湯致變證及隨證施治之法時曾自設問答,申明其義,從而引出了「陽旦」證。「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攣而譫語,……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故知病可愈。」

此謂證象陽旦(小便數,咽中乾,似乎有熱),即以陽旦湯攻其表(未審腳攣急,心煩屬陰寒),遂致增劇——厥逆,譫語等壞證作矣。然由於隨證救治得法,其病終愈也。這裡雖出「陽旦證」,但未出「陽旦湯」,遂給後世留下千古懸案,醫藥界亦為此而爭論不休矣。

那麼,「陽旦湯」出於何處呢?《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雲:「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

「陽旦湯」宋臣注雲:即桂枝湯。《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脈證治》第17桂枝湯條、《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第93條、《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371條同出桂枝湯,即由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五味藥物組成。為治太陽病不汗或病重者而設,同時又治嘔噦下利及產後中風,表裡同病,表邪未解者。

太陽表證不解,所以說「陽旦證續在」,治當以「陽旦湯」散表邪,調營衛。一般認為陽旦湯證就是桂枝湯證;陽旦湯就是桂枝湯。

但陳修園依據《傷寒論》論述陽旦證時提到「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認為陽旦湯當是桂枝湯增桂加附子;

《醫宗金鑒》《集注》引沈明宗認為太陽表裡有邪謂之陽旦證,故以桂枝東加黃芩而為陽旦湯。

清代吳謙等認為「桂枝證當用桂枝,值時令溫熱,或其人有熱,用陽旦湯,即桂枝東加黃芩也;值時令寒冷,或其人有寒,用陰旦湯,即桂枝東加乾薑也」。

然《古今錄驗方》則認為陽旦湯即桂枝東加黃芩。《外台》卷二引《古今錄驗方》雲療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頸強,鼻鳴乾嘔,陽旦湯主之方。其方由大棗十二枚(擘),桂心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黃芩二兩等六味藥物組成。

若自汗者,去桂心加附子一枚,炮;溫者,去桂加栝蔞三兩;利者,去芍藥、桂加乾薑三兩,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藥加茯苓四兩;虛勞裡急者,正陽旦主之,煎得二升,納膠飴半升,分為再服;若脈浮緊發熱者,不可與也。」

這裡除出陽旦湯證、方、葯外,又出「正陽旦」湯證、方、葯。

據宋臣注「《千金》同」第考《千金方》卷九第五:「治傷寒中風,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頭項強,鼻鳴乾嘔,桂枝湯主之」。《千金方》與《古今錄驗方》論證則一,論方則殊。《千金方》認為陽旦湯即桂枝湯;《古今錄驗方》則認為陽旦湯即桂枝東加黃芩。正陽旦湯二書相同。

《千金方》除收錄陽旦湯外,還收錄有陰旦湯。該條曰:陰旦湯,治傷寒,肢節疼痛,內寒外熱,虛煩方。其方共有芍藥、甘草各二兩,乾薑、黃芩各三兩,桂心四兩,大棗十五枚等六味藥物組成。

在《輔行訣》未發現之前,可以認為陰、陽旦湯有三個,即陽旦湯、陰旦湯、正陽旦湯。《輔行訣》出土之後,這一古佚經方才露其廬山真面目,即陰、陽旦湯共有五個,他們是:

①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其方由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等五味藥物組成。

②小陰旦湯,治天行,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乾嘔,下痢者。其方由黃芩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5味藥物組成。

③大陽旦湯,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懾懾,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其方由黃芪五兩,人蔘、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飴一升8味藥物組成。

④大陰旦湯,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乾,每喜乾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痛,往來寒熱方。其方由柴胡八兩,人蔘、黃芩、生薑各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四兩,大棗十二枚,半夏一升(洗)8味藥物組成。

⑤正陽旦湯。若治虛勞裡急者,正陽旦湯主之。其方由小陽旦東加飴糖一升組成。

從《輔行訣》記述的五個陰、陽旦湯分析看,凡陽旦湯無黃芩,陰旦湯有黃芩。

小陽旦湯即《傷寒論》之桂枝湯,可能誤將生薑三兩記作二兩,抑或小陽旦湯生薑本為二兩,以便與桂枝湯相區別;正陽旦湯即小陽旦東加飴糖一升而成;大陽旦湯即正陽旦東加參芪(編者按:這裡不是吧,正陽旦湯沒有倍芍藥),亦即《金匱要略》之黃芪建中東加人蔘。

小陰旦湯為小陽旦湯去桂枝加黃芩,亦即《傷寒論》之黃芩東加生薑;大陰旦湯為小陰旦東加人蔘、柴胡、半夏,亦即小柴胡東加芍藥。

小陰、陽旦湯治天行熱病,無裡證者用小陽旦湯;有腹中痛、下利等裡證者用小陰旦湯。大陽旦湯治凡病汗多,疲乏力怯,不欲飲食,脈虛大者;大陰旦湯治凡病頭暈目眩,咽乾喜嘔,心煩支痛,往來寒熱。正陽旦湯治虛勞裡急。

透過分析不難看出,《金匱要略》產後風條雖有「陽旦湯」之名,但陽旦湯之方葯已佚。宋臣林億等校注雲「即桂枝湯」是未見原文而致的錯誤。傳世本《千金要方》(江戶醫學館影宋本)亦僅有主治,具體處方脫佚。事實上,《千金要方》卷九第五所記之陰、陽旦湯均系證湯不符,有名無實。《外台》卷二引《古今錄驗方》所記陽旦湯雖主治、處方、煎服法較全,亦與《輔行訣》不合,實際上證屬陽旦,湯為《千金方》之陰旦湯。足證上記林億等的注文是錯誤的。

如果將《古今錄驗方》與敦煌本對照,則敦本的小陽旦湯即桂枝湯,無黃芩;敦本的大陽旦湯即桂枝東加參芪、飴糖,亦無黃芩。陽旦無芩,有黃芩則不為陽旦而為陰旦也。《輔行訣》發現之前,陽旦湯方中有「桂、芍、薑、草、棗、芩」6味,向無人懷疑其中有誤。而《千金要方》所錄之陽旦湯主治病證,煎服方法與《古今錄驗方》基本相同,但藥物組成則同小陽旦湯,似有陰旦之證,陽旦之葯之嫌;而所記之陰旦湯,則屬大陰旦證,小陰旦湯,而又誤多桂心,生薑易為乾薑。《古今錄驗方》之陽旦湯乃「小陰、陽旦湯」兩方誤為一方也。當然屬王氏誤抄,或是宋刻板而訛,抑或甄氏誤錄,今已無從稽考。凡讀《外台》、《千金》者,亦當明察秋毫。

還應提及的是,《輔行訣》古佚經方的發現,歷盡艱辛曲折,令人感慨萬分。此書史料上未見著錄,原為卷子本,藏於敦煌石窟千佛洞中。伯希和盜運敦煌文物時選中此卷子,幸被一裝車道士暗中留下。民國初年售於河北省威縣中醫師張渥南先生。張先生傳於嫡孫張大昌中醫師,世襲而藏,視作珍寶。可惜又於1966年夏毀於「破四舊」之中,實令人痛惜萬分。

今存抄本,一為張大昌的弟子間轉抄者,其間雖偶有省略或抄者妄加改動之處,但保留原貌較多;一為張大昌先生追記而成,內容較全,但難免有誤記之處。此書舊題「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因歷代未見著錄,似難作出定論。但觀此書序言及本書內容,其文字風格及道家思想,確與陶氏接近,陶氏著作亦喜用「訣」字命名,所以該書為陶氏弘景所撰,又有極大可能性。然觀書中校注,知在宋代以前已經後人整理過。可見這份寶貴的醫學遺產得以流傳到今天是多麼的不易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