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70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302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 二兩(去節) 甘草 二兩(炙)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註解:

這個就是少陰病的正治方了,用了炙甘草。條文中說「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汗也」,應該是指剛病了兩三日,還沒有那麼嚴重的陰證出現,所以可以稍微發一點汗。其實這個汗與不汗,是要看人體自己的,人體有能量可以汗出以排邪,它是會出的。麻黃合附子不是發汗劑。這裡的意思是有可能會微微出點汗,並不是一定會出。古書行文太簡,需要根據一貫的語境和規律來理解。

麻黃附子細辛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的寓意是一實一虛。一個是裡有寒痰寒飲,為實,用細辛溫散之;一個為虛,用炙甘草建中補虛。這個思路和前面的大小柴胡湯,麻黃湯和桂枝湯的思路是一以貫之的。

原文:

303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 四兩 黃芩 二兩 芍藥 二兩 雞子黃 二枚 阿膠 三兩(一雲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註解:

前面說過,當津血虛極的時候,人會眩冒煩躁,這時候不要誤以為有熱,這是陰陽離絕的死症。如果津血沒虛到那麼嚴重,人體只是出於自保亢奮起來產生虛熱,會出現什麼情況?那就是現在這種情況「心中煩,不得臥」。

這個「心中煩」是有上熱的。津血虛不夠供給身體所需,人體便用煩來亢奮,加速運行來生成與供給,在脈象上的反應比較常見的是細數脈;也有可能是大脈,也就是大而沉取虛的脈。細和虛說明裡面血少,陰虛;數和大說明推動力有,陽熱不缺乏,也就是陰虛陽亢。這種情況,一般來講用生地黃,阿膠,麥冬這樣的滋陰葯就可以解決了。陰補上去了,陽火就製約住了。如果陽火更偏勝怎麼辦?那就是現在這個方子,不僅用阿膠,白芍,雞蛋黃滋陰強壯,還用黃連和黃芩清熱。所以中醫說簡單也簡單,中道之醫而已,在能量上不是越強越好,要取居中平衡。過與不及都會生病。現在那些頓頓吃肉還敢進補的人,其實很多病是花錢補出來的,偏離中道了。

「不得臥」,不能躺下,躺下也不能睡。這種情況現在很多,很累了,想躺下睡一會兒卻睡不著,煩亂,甚至躺都躺不了,稍躺一會兒心神不安的又要起來。問題還是出在津血虛上。當人血虛的時候,心臟每跳動一下的帶血是不夠的,人體組織就要缺血,大腦容易缺氧受損。所以血虛的人睡眠時很淺的。更嚴重的血虛,人體就不讓你睡了。很多人用吃安眠藥來入睡,久而久之會失效,因為人體的自保機制也很強大,它和安眠藥的抑製作用是相反的力量,是對抗的力量。血不夠而強行抑製入睡的話,有猝死的危險,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服了安眠藥就醒不過來了;老人有時候會在睡夢中自然死亡也是同樣原理。

有醫家說,這個方子是治「少陰熱化」,倒是也可以這麼說,但這個方子所治是不是歸屬於少陰呢?其實不必分的那麼絕對,只要是陰虛而陽火偏勝都適用。人體只要產生這種困局就可以用這個方子去解這個困局,就可以治一切因此而產生的病。我們舉一個古代的醫案:有人得了腹水,很多醫家治不好,用藥都是些健脾利水破瘀之類,後來有個醫生開了大劑量的阿膠和白芍,病人不敢服,說阿膠滋陰,白芍斂陰,本身有腹水,怎麼能服這個葯呢?後經醫生勸告大膽的服下去了,一劑腹水就消下去了。

這個例子說明葯不是治病的,葯是作用於人體能量場的。當人體陰虛陽亢的時候,會不會出現腹水的情況呢?可能不多見,但也是會有的。這種時候,只是先讓人體能量場回到正常狀態,人體才有可能自己去排病。換言之,只有人體自己能治病,藥物怎麼能直接治病呢?後世醫學之弊,就是臆想某葯治某病,而不去研究藥物與人體真正的關係和作用。這就只能拿經驗說事,但經驗總歸會時驗而時不驗,驗了不知道為什麼驗,一旦不驗又不明白為什麼不驗,然後就束手無策。

原文:

304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附子 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 三兩 人蔘 二兩 白朮 四兩 芍藥 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註解:

少陰病剛開始一兩日的時候,「口中和」,口裡沒有或苦或淡,渴與不渴,或乾或澀之類,說明脾胃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背惡寒」,說明寒邪在表,最好的辦法是灸,因為病在表從表解。病如果只是在表,湯藥沒有外用之法來的快,所以條文中先說當灸之,然後才說該用什麼方子。

這個方子裡為什麼沒有炙甘草?因為寒邪在表,去了炙甘草的緩和作用能增強達表之力,也是因為胃沒有太大問題。這裡炮附子用得多,是二枚,一般隻用一枚。茯苓和白朮是化中焦水飲的,背惡寒,一般來講裡面是會有寒飲的,《金匱要略》裡講咳喘的時候會專門講到。陰證的津虛,又有水飲凝結,水飲化去了,津液不能速生怎麼辦?炙甘草不用,那就用人蔘和白芍來生津液和斂津液。這裡的用量不少,人蔘二兩,白芍三兩,芍藥是偏陰性的,可見這裡的陰證也不是很嚴重,條文中說了,剛「得之一二日」。

原文:

305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註解:

一身皆痛,這是以表證為主的:脈沉說明裡面有寒飲。和上一條的意思是一樣的,附子湯是合用的。

原文:

306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 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乾薑 一兩 粳米 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註解:

這種陰證便血的情況,老年人在醫院吊水後出現得很多,一弔水,拉血了,然後病也越治越複雜。老年人氣血衰退了,一般來講身體比較容易呈現少陰的局面,所以老年人坐著容易打瞌睡,「但欲寐」嘛。吊水,水是陰寒的東西,那麼多水強行打進血管,加之抗生素也是苦味的,苦寒的,所以一弔水,邪反而進去了,變成了裡陰證,這種強行而大量進入人體的寒邪,人體必須立刻調動能量排解,津液不夠就只能動血以驅邪,這就是便血的原因。一便血,西醫就說是有炎症,加量抗生素接著吊,很多人就是這樣給治壞的。

這個方子只有三味葯。粳米是補津液的;乾薑是溫陽驅寒的;赤石脂是金石之葯,金石之葯都有重墜之性,能達下焦,方後寫的是不煎而直接沖服,下行之力就更強了。赤石脂色紅入血,有斂和澀的作用。下行之力能驅下焦之邪,斂澀之力又能斂元氣澀精氣而止下利,是為一舉兩得。

原文:

307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註解:

這一條從行文上來看,似上一條補充,其實完全可以合併成一條,有可能是後人加的註解,傳抄中變成了正文。

從主證而言,下利便膿血用桃花湯是沒問題的,從其兼證來看,腹痛可加白芍;小便不利可加桂枝,茯苓,白朮。但從抓主證的角度來看,抓住其主要矛盾,單用桃花湯是可以的。《傷寒論》的慣有思路是抓大放小,大處解決了,小處自然會隨之解決,無須面面俱到,所以方子裡大都就是幾味葯。這一點對臨證時很有借鑒意義的,若開藥多,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力量的分散和能量場的混亂。現在有的大夫一開幾十味葯,這是亂槍打鳥。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