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開一顆心》:這就是心臟外科,真實甚至殘酷

韋斯塔比醫生是英國著名的心臟外科醫生,曾經師從國際心臟外科先驅柯克林教授。初次讀到《打開一顆心》這本書,有種非常熟悉的感覺,這裡幾乎是我們心臟外科醫生每天工作和心情的縮寫,非常真實,有時也確實非常殘酷。所以,幾乎沒有時間閱讀大部頭的我,很快就讀完了全書。

在韋斯塔比剛剛開始學習心臟外科手術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正值心臟外科起步和迅速發展的階段。那個時候社會普遍認為能夠做心外科手術的醫生都有如神明,都用非常崇敬的眼光看待他們。是啊,看到開胸後跳動的心臟在藥物和體外循環下停跳、手術後又甦醒過來的過程,就像目睹了一個生命的輪迴,神聖、神奇的同時也意味著危險四伏。本書英文原名Fragile Lives,直譯是「脆弱的生命」,這是在治療心臟疾病過程中,面對眾多複雜和危重的心臟病患者,心臟科醫生常有的體會。書中描寫了幾個失敗的手術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也許對沒有經歷過心臟外科的普通大眾來說,一些手術失敗的場景甚至有恐怖和黑暗的感覺。但在作者的文字中,能夠體會到外科醫生無能為力的無奈和孤獨。醫學是科學,但是很多問題遠沒有研究清楚,很多領域還只是剛開始探索,個體化差異也常使意外事件相伴發生。

更多的手術病例是成功的,甚至有很多案例在一二十年前的當時是世界性、開拓性的工作。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人工心臟輔助和心臟移植技術。各種心臟疾病的晚期都會進入到終末期心力衰竭的階段,很多重症患者對各種劑量的藥物都失去了反應。以往這些患者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死亡。人工機械輔助裝置比如HeartMate系統(文中譯為「心伴侶」)創造了很多奇蹟,讓自體心臟幾乎不動的患者完全靠人工機械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像科幻作品中的機器人一樣,維持生命的發動機竟然不是肉體,而是人工的機械,怎能不覺驚奇!當然,心臟移植也是如此,捐獻者的心臟要被取下、離體,再安裝到心衰患者體內,還能繼續復甦跳動許多年,這些場景可能除了我們親身從事這個行業的醫生外,普通大眾都會覺得有如幻想。需要指出,中國古代史傳中記載了扁鵲的換心術,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關於心臟移植的記錄,承載著人類對心臟移植這一充滿想像色彩的神話的嚮往。

在將近二十年前,韋斯塔比醫生憑著創新性思維和勇於探索的勇氣,即使面對甚至有些古板和苛刻的醫院規章制度,仍然大膽果斷地引進並創造新技術,使之在英國乃至歐洲都是率先使用,挽救了眾多患者寶貴的生命。這些技術,還有書中描述的作者一些其他創新性手術方案設計及其異乎尋常、奇蹟般的治療效果,在韋斯塔比充滿人文色彩的文筆下引人入勝。這並不是韋斯塔比在故意炫酷或誇大其詞,實際上心臟外科醫生每天都在面對個體化的心臟病患者,對每個患者都會有不盡一致的治療和手術方案。只有每一個細節都能夠順利完成,手術治療才能成功,毫不誇張地說,一絲一毫的細小疏忽都可能導致難以挽回的失敗結局。韋斯塔比身為所在醫院乃至全英國著名的心臟外科醫生,也經常為了一個複雜病例手術十幾個小時、甚至跨國二十幾個小時連夜趕回醫院,就是為了爭分奪秒,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心臟外科醫生某種程度上最能體現醫生的人文關懷,幾分鐘的提前努力和一個細節都和一條生命、一個家庭走向幸福還是深淵息息相關。

對作為同樣進行人工心臟輔助和心臟移植臨床和研究的我來說,這些技術已經非常熟悉,但是很可惜在目前中國仍然只有體外膜肺氧合(ECMO)技術和Impella設備可以應用,而像HeartMate、HeartWare等更先進、更長時間使用的人工心臟設備仍然沒有引進,可以想像面對眾多晚期心衰患者,心臟外科醫生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當然安貞醫院是國內最早和最多應用ECMO和Impella系統的醫療機構之一,作為其心外科團隊成員,就像韋斯塔比書中描述的那樣,我已經在臨床中目睹和完成了一些既往難以實現的奇蹟,挽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同時令人欣慰的是,在眾多專家呼籲和政府相關部門的積極努力下,先進人工心臟輔助裝置的國際公司已經有計劃在中國開展這類昂貴的救命設備的臨床使用,預計幾年後中國的心衰患者就有條件使用這些先進設備,從而能夠像韋斯塔比在書中描述的那樣,從瀕臨死亡的境地恢復日常的生活。

順便一提,韋斯塔比醫生不但手術技術精湛,而且文筆細膩生動傳神。他走遍世界進行學術交流和會診手術,也領略了很多異域風情,他描寫這些經歷和景色,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他描寫的英國心臟外科醫生手術室裡勞累時喝喝咖啡,下班後帶著私人獵犬圍著莊園的私人湖泊跑步放鬆,同樣令人神往,這些一張一弛的片段都是國內醫生難以企及的,希望今後中國的外科醫生也有機會享受這難得的片刻休閑,然後才能更好地、元氣滿滿地投入下一個挑戰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