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消渴症和糖尿病有區別嗎?

文章來源於整理網路介紹的糖尿病

西醫學解釋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時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

糖尿病是由於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綜合征其中一高血糖為主要標誌.臨床典型病例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等表現即「三多一少」癥狀.可分主一型與二型糖尿病.糖尿病無法治癒其主要危害在於它的併發症尤其是慢性併發症.不暴飲暴食生活有規律吃飯要細嚼慢咽多吃蔬菜舊能不在短時間內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這樣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對保護胰腺功能有幫助多加鍛煉身體少熬夜.目前治療需要加強飲食的控制二型選用口服降糖葯治療一型則需要注射胰島素.


臨床表現

1.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

嚴重高血糖時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三多一少是指多食,多飲,多尿,一少是指消瘦,西醫上很多情況下糖尿病不存在這麼典型的癥狀的,關鍵還是進行血糖的化驗。

2.疲乏無力,肥胖

多見於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發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時診斷,體重會逐漸下降。

常常聽說,西醫的糖尿病,就是中醫的消渴症。事實上,中醫的消渴症,根本就不是西醫的糖尿病!西醫的糖尿病只是血糖、尿糖檢查,結果如慢性併發症沒法向病患者解釋,反而牽強地拿中醫的消渴(三消)症來說糖尿病。西醫的糖尿病——以糖與胰島素的作用而為醫學的標的。實際上被檢查到有一點糖尿病的病患,有三多證狀者,不到百分之一呢!

消渴症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癥狀。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徵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在肺、胃、腎,基本病機為陰津虧耗,燥熱偏盛。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則陰損及陽,熱灼津虧血瘀,而致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絡脈瘀阻,經脈失養,氣血逆亂,臟腑器官受損而出現癤、癰、眩暈、胸痹、耳聾、目盲、肢體麻疼、下肢壞疽、腎衰水腫、中風昏迷等兼症。中國傳統醫學的消渴症始見於《黃帝內經·奇病論》,名為消渴。中醫所論消渴,肺熱傷津、口渴多飲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飢為中消;腎不攝水、小便頻數為下消。肺燥、胃熱、腎虛並見,或有側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千金要方》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慮有大癰。《素問奇病論》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萬病回春》消渴者,口常渴也,小便不利而渴者,知內有濕也,濕宜瀉之,小便自利而渴者,知內有燥也,燥宜潤之,大抵三消者,俱屬內虛有熱也。


消渴口渴的原因在於燥熱、火氣與虛,

體虛而燥熱之氣內蓄,久而成癰疽,

是濕熱內縕而成,不因於糖。

今日糖尿病之頭痛,瘡癤收口慢,也就是有傷口很長時間才好,易疲倦,

乃長期使用胰島素致胰島素之藥物在肝中毒,

故其所造成之病皆在肝經經絡,

癤瘡發作皆始於肝經之大敦穴——即腳之大趾,陰部騷癢糜爛皆因肝經經絡絡於陰器,尤以婦女為甚,視網膜障礙皆在肝經經絡。

如肝經流注圖:足厥陰肝經循經路線:從大趾背毫毛部開始(大敦),向上沿著足背內側(行間、太沖),離內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離內踝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膝膕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裡、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 部,至小腹(急脈;會沖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夾胃旁邊,屬於肝,絡於膽(章門、期門);向上通過膈肌,分布脅肋部,沿氣管之後,向上進入頏顙(喉頭部),連接目系(眼球後的脈絡聯繫),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它的支脈:從「目系」下向頰裡,環繞唇內。它的支脈:從肝分出,通過膈肌,向上流注於肺(接手太陰肺經)。

?

糖尿病所發之病皆在肝經經絡,而不在胰臟,是為肝中胰島素之毒所造成,並非糖份蓄積。騷癢、潰爛與視障若是糖的問題,注射胰島素應該可以消除其糖份的蓄積,而不會單獨蓄積於肝經經絡,長期使用胰島素所造成中毒的結果也。


男性因肝蓄毒,而腎又衰弱,致肝無力運作其經絡而陽痿,肝氣無力通於目,而產生視覺障礙。腎臟衰弱,糖份無法排出,肝又中胰島素之毒,無力使糖分從小便排出致糖份迴流血液中,引起血糖增高,或皮膚騷癢皆肝中毒所造成,

故要消除血糖,當以清除肝中毒素——胰島素,

使肝有力解毒,更補腎水以生肝木,而不是用胰島素降血糖。

西醫的糖尿病中,

或許有些病患具有中醫的消渴症病人,但中醫的消渴症不等於西醫的糖尿病,西醫的糖尿病根本不是中醫的消渴症。要使疾病痊癒當認清這點,否則永遠困於醫療的科學,怨得了誰?

消渴症的「病因」在於燥火、熱,在於內虛,故治療時清熱、潤燥、滋陰補腎,病可以治療痊癒,不禁吃飯、吃糖,而禁吃燥性食物、辛辣酒之類食物。

糖尿病的病因在於糖的數據、在胰島素,一個病人也不能治療痊癒,病人都因被禁吃飯、禁吃糖而被餓死,或被打胰島素中毒而成全身都是併發症——引發心臟病腎損傷及眼疾病,整篇似是而全非的醫學理論,媒體強製灌輸給大眾,科學數據講得多正確、多標準,從頭到尾卻沒有治好一個人,不知殘害了多少人的健康之科學,是否應重新修正,以正視聽呢!

膽固醇、血脂高,皆因肝腎的衰弱,無力排除,迴流血液中,與血液中的糖份——血糖相同,不求肝、腎的恢復作用,而在降血糖、膽固醇、血脂高之檢驗,是否在慢性謀殺人類的健康呢?


上消(肺熱津傷)

證見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洪數。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1.(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加減

處方:天花粉、葛根各30克,生地黃、麥冬各15克,黃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藥、石斛各20克。水煎服。

2.中成藥消渴丸,每次5=10粒,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李振瓊等《奇效驗秘方》)

處方:黃芪40克,生地黃30克,山藥30克,玄參35克,黃芩15克,黃連15克,川芎15克,黃柏15克,赤芍15克,蒼朮15克,梔子20克,茯苓20克,當歸20克,生牡蠣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2)(漆浩《良方大全》)

處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白參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中消(胃熱熾盛)

證見

多食易飢,形體消瘦,大便乾結。舌苔黃乾,脈滑數。

治法

清胃瀉火,養陰生津。

方葯

1.(張介賓《景嶽全書》)加減

處方:麥冬、生地黃、玄參各15克,石膏、天花粉各30克,黃連、梔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若大便乾結者,可合調胃承氣湯。

2.單方驗方

(1)參黃降糖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大黃、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參、生地黃各12。15克,麥冬12克,黃芪30—45克。水煎服。

(2)蘿蔔汁(來春茂《新中醫》1987.8)

處方:紅皮白肉蘿蔔,搗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為1個療程,連用3-4個療程。

(3)(李振瓊等《奇效驗秘方》)

處方:黨參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黃連9克,阿膠9克(溶化),白芍15克,天花粉10克,山藥15克,黃精15克,何首烏15克,麥冬9克,地骨皮9克,雞子黃2枚。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下消(腎虛精虧)

證見

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尿甜,口乾,頭暈,腰腿酸痛。舌質紅少津,脈細數。 [1]

治法

滋陰益腎

方葯

1.《小兒葯證直訣》)加減

處方:山藥20克,山茱萸、生地黃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天花粉30克。水煎服。

若陰損及陽,腎陽亦虛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絲子、巴戟天各12克。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現血瘀之證,可加丹參20克,桃仁、紅花各10克。

消渴症並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醫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稱為「消渴病」,其主要依據是「尿甜」,也就是現在說的「尿糖」。但臨床上很少會觀察尿是否甜,而且,這對治療也沒有多大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出現「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隻佔少部分,將近80%的病人在臨床上並不出現「三多一少」。如果根據尿糖或是出現「三多一少」來診斷,會延誤大多數糖尿病人的病情。現在所講的糖尿病,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與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併發症如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對微小血管的損害。中醫習慣上將小血管叫做脈絡,將大血管叫做經絡。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損害體現在脈絡上,而它對心腦大血管的損害多是間接的,而且只是損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仝小林教授認為,如果中醫要給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絡病」更恰當。將糖尿病稱為「糖絡病」的最大意義就是既著眼於「糖」,又著眼於「絡」。這樣,從發現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會重視疾病對脈絡的損傷,著眼於防治因脈絡損傷而引發的併發症,做到「有則治療,無則預防」。

對確立消渴證的學術價值,也由支持的學者。如聶文濤認為,消渴證關注了人體內的一種驅動力,現代心身醫學稱之為內驅力。也就是身體有高分解的衝動;高分解的結果是消渴。所以,針對消渴的治療方劑,往往同是對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這是中醫立足於身體體征變化解決疾病的價值所在。聶文濤在《是馴服血糖,不是束縛血糖》一文中指出:中醫學強調人體變化是必須有主導力量起作用。也就是誰行「政令」的問題。這種「德」與「位」的關係辨析,也是《易傳·繫辭上》開篇就講的。根據這種基本的中醫思維,人體胰島素不敏感狀態是因為胰島素不當令的原因。那麼,此時由誰來行「政令」呢?這就是胰高糖素。這說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為胰高血糖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分解的,而胰島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合成的。顯然,頻發低血糖、相對低血糖或身體局部血糖供應不全都可能導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強,從而出現糖尿病。因此,必須避免對血糖的這種刺激。所以,中醫學自《黃帝內經》以來一直注意穀物保護。現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經成為公認的糖尿病患者健康進食方式。

古代療法

古代方法治癒糖尿病的記載

近年來圍繞聶文濤治療方案發生很多爭鳴。其實,治癒糖尿病的文獻記載很多。方法也有簡有繁。一些方法似乎更簡單,如梨是我國各地均有出產的水果,以北方品種為佳。梨又可入葯,性微寒,味甘、微酸,入肺、腎經。功效能生津潤燥,清熱化痰,主治熱病傷津煩渴、消渴、肺熱咳嗽、咯血、吐血、噎腸、反胃及便秘等症。糖尿病屬消渴病的範疇。古時有不少人用梨治療煩熱和消渴病,確有良效,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明代李時珍撰《本草綱目》中指出,梨有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降火和解毒之功效,是一味治療消渴病的良藥。他說,宋代有一士人患重病,煩悶無聊,請名醫楊吉老診治。楊診後稱此病乃極為嚴重之熱症,氣血消爍,病勢險惡,無力回春,且預言三年後該士人當患癰疽病而死。揚吉老的診斷,說明那士人患的是消渴病即糖尿病,預言癰疽則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後來士人聽說江蘇茅山有一道士醫術精湛,但不輕易給人治病。士人便穿上仆衣,徑直來到茅山求見道士,且表示自己願意當傭工,求道士收留他。道士應允,讓士人與弟子們生活在一起。不久,士人向道士告知求醫治病的實情。道士診脈後笑著說:「汝便下山,但日日吃好梨一顆。如生梨已盡,則取乾者泡湯,食滓飲汁,病自當平。」士人遵囑照辦。一年之後,諸症悉除,消渴病痊癒。士人再次拜訪楊吉老,楊見他顏貌腴澤,脈息平和,便極其驚訝不解,士人便詳告經過。楊吉老慨嘆學醫不精,願拜茅山道士為師。

據宋代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述,唐代有一士人患風痰已深,醫生拒絕治療,隻勸說他早日返回家鄉。士人在惶恐不已之時遇到了獸醫趙鄂。趙建議士人每天多吃消梨(秋梨的一種,如紅消梨之類),感到口渴就吃梨。數月後,士人病終痊癒。士人雖說患風痰,但從他口渴不已的癥狀來看,也同時患有消渴病。

據最近報導,石化集團第四建設公司離休乾部馮權朝在1971年患糖尿病,用吃甜梨的方法兩個月治癒。醫生總是告誡糖尿病患者,忌食糖份高的甜食,而古傳秘方恰恰相反。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癥狀是口渴、多飲、多食、多尿。馮氏的體驗是,口渴時,吃一兩個甜梨,仍感到口渴,可再吃梨,一直吃到不渴為止。並提出,一定要吃甜梨,如鴨梨、雪花梨、白梨等。遇無梨季節,亦可食白蘿蔔代之(長形甜味),與吃梨有同樣的效果。吃梨治消渴病的記載可以從馮權朝老人吃甜梨治療糖尿病的療效中得到驗證。

現代療法

現代方法治療糖尿病方法:

1、磺脲類——格列齊特等

作用機制:刺激胰島素β細胞釋放和分泌胰島素,是血糖水準迅速降低。

不良反應:β細胞功能衰竭;低血糖等。

2、雙胍類——鹽酸二甲雙胍等

作用機制:延緩葡糖糖在腸道的吸收。

不良反應: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乳酸性酸中毒等。

3、α-葡萄糖乾酶抑製劑——阿卡波糖等

作用機制:延緩消化道對糖的吸收。

不良反應:胃腸道不適,噁心,腹瀉等。

4、中醫治療——恆濟悅泰膠囊等

作用機制:調節胰島分泌功能,保肝護腎,調節臟腑代謝機能等。

不良反應:無毒副作用,但見效慢。 [1]

典型癥狀

1、疲乏無力:這一癥狀主要是因為消渴症病人的胰島素缺乏,血糖不能進入細胞,使得細胞缺乏能量。據報告2/3糖尿病患者有無力的癥狀,甚至超過消瘦的人數。

2、容易感染:消渴症病人由於營養不良,長期的飲食較少,影響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現皮膚疥腫,呼吸、泌尿膽道系統的各種炎症,且治療困難。

3、皮膚感覺異常:這一癥狀的出現是因為消渴症病人的神經系統併發症引起。病人感覺神經障礙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膚感覺異常,如蟻走感,麻木,針刺感,瘙癢,尤其女性外陰瘙癢可為首發癥狀。

4、視力障礙:消渴症可引起眼睛各個部位的合併症,以至出現視力減退、黑蒙、失明等。

5、性功能障:消渴症引起血管、神經系統病變以及心理障礙等引發男性陽痿,女性性冷漠、月經失調等性功能障礙。

6、原因不明的下肢水腫 :這一癥狀出現的原因於免疫功能下降的原因類似。都是因為人體的能量缺乏,蛋白質補充不充足,導致人體的蛋白含量下降,出現低蛋白性的水腫。

7、排尿困難:排尿意識低下,排尿間隔時間延長,乃至排尿困難,膀胱內余尿增多,膀胱擴張等症,都是消渴症的反應。嚴重者可出現尿路感染、尿液逆流、腎功能衰竭等合併症,有的還引起菌血症,難以醫治,預後很差。中老年男性出現排尿困難,隻考慮攝護腺肥大是不全面的,還應聯繫到是否患有糖尿病。

8、女性上身肥胖:肥胖易患消渴症。而上半身肥胖的女性,腰圍/臀圍大於0.7的人,不論體重如何,糖耐量試驗異常要佔60%以上。當腰圍/臀圍大於0.85時,必須做糖耐量試驗檢查,因為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患上了糖尿病。女性上半身肥胖體征,可做為診斷糖尿病的一項重要指標。下半身肥胖女性不易出現上述病變。 [1]

重要文獻及價值

1、《黃帝內經·奇病論》

在中醫經典文獻《黃帝內經·奇病論》中已經明確從行為方式上闡述消渴:"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西方在二百多年前才把消渴證的最多數Ⅱ型糖尿病確認為行為方式疾病,其標誌是John rollo在1797年發現了尿糖。《黃帝內經·奇病論》確定消渴為行為方式疾病,並且認為是脂肪類物質攝入過多,主食攝入過少造成的。這一點在明代醫學著作《景嶽全書》中進一步做了說明:"消渴病,其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皆富貴人病之而貧賤者少有也。"

相比John rollo,《黃帝內經·奇病論》不僅早關注行為問題近二千年,而且得出的結論也是正確的。而John rollo得出的結論但卻包含了大量的錯誤。John rollo通過對Meredith船長的觀察,發現當Meredith吃麵包,穀物,水果等植物食品的時候,尿糖增多;而吃肉類食品的時候尿糖相對減少。於是,John rollo得出結論:糖尿病應定位在腎臟(尿糖問題),是吃含碳水化合物高的植物食品造成的。因此飲食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和蛋白質是該疾病的飲食方案。這種飲食方案影響了十幾代糖尿病患者,造成了患者難以康復的局面。

我們已經知道:

(1)糖尿病的定位應是血糖而非尿糖;

(2)在胰島而不在腎;

(3)是攝入碳水化合物不足發病的而不是過多。實際上,有的時候尿糖增多正表明身體血糖升高的緩解,而不是加重。1999年劍橋大學Hales教授公開的調查結果被全世界所重視:在美國,亞洲人西方生活化後Ⅱ型糖尿病發病率迅速升高,歐洲人的發病率則沒有明顯變化。 Hales教授的證據表明,生活方式(主要是飲食結構)改變造成了Ⅱ型糖尿病的爆發。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更證實了這一點。

現在高碳水化合物已經成為糖尿病人新的飲食指導標準。

2、《諸病原候論》

隋代醫學著作《諸病原候論》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導中直接指出了運動與進餐時間安排問題:"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這不僅提出了通過運動治療和飲食治療來康復消渴,而且首次關注了運動量和吃飯時間的關係。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全世界所有的糖尿病康復指南都把運動治療和飲食治療作為最先手段。

3、《千金方》

唐代醫學著作《千金方》中記載了行為方式不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複發的原因:"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可復作。"這裡的「已」,是解決的意思,也就是治癒。關於古代是否者的治癒過糖尿病的爭議,是基於錯誤控制碳水化合物後見不到康復的糖尿病患者。近年來,對食物結構變化的調查越來越受到重視。穀物對胰島細胞功能的保護作用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尤其是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使很多人相信孫思邈記載的糖尿病康復是真實的。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關注聶文濤的穀物保護曲線的發現和雙高綜合症等認識,提出《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並在發表時被合作者推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授予「改革開放30年中醫藥發展貢獻獎」。王英博士明確指出孫思邈關於消渴證康復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4、《辯證冰鑒》

清代醫學著作《辯證冰鑒》描述了進食對解除消渴的意義:"得食則渴減,飢則渴尤甚。"這些寶貴的經驗,為今天的糖尿病行為研究奠定了基礎。為當代學者發現穀物保護下的血糖曲線提供了文獻支持。這是中國古代記述碳水化合物對胰島功能保護意義的臨床經驗記載。美國糖尿病協會目前主張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也證實了陳氏記載的準確。王英博士在《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中明確指出穀物保護的主張是受到陳士鐸的啟發。 [1]

消渴症的護理

消渴症主要是根據癥狀來命名的,因渴而消瘦。有一些病的癥狀也是"因渴而消",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並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醫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稱為"消渴病",其主要依據是"尿甜",也就是現在說的"尿糖"。但臨床上很少會觀察尿是否甜,而且,這對治療也沒有多大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出現"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隻佔少部分,將近80%的病人在臨床上並不出現"三多一少"。如果根據尿糖或是出現"三多一少"來診斷,會延誤大多數糖尿病人的病情。

現在所講的糖尿病,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與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併發症如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對微小血管的損害。

消渴症的護理要點如下:

1.發現"三多一少"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醫,明確診斷。已確定為消渴症時,需住院治療者,即住院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老年人癥狀常不明顯,應定期檢查尿糖、血糖(半年或一年檢查一次)。

2.調整生活規律。糖尿病屬慢性病,生活規律非常重要,在身體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按時起居,有利於糖代謝。每周按時測量體重,作為計算飲食和觀察療效的依據。

3.合理飲食調配。少進糖食、根莖類蔬菜如:土豆、白薯、山藥。要適當限制水果。應增進粗纖維的食物如:糙米、玉米、豆類、綠葉蔬菜、白菜、綠豆芽、黃瓜、芹菜、蕃茄等。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魚類。選用植物油,少進動物內臟類食物等。

4。適當規律的活動是治療糖尿病的一種重要手段,可採取多種活動方式,如散步,做健美操,打太極拳,跳老年迪斯科舞、打乒乓球、游泳、跑步。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相愛好,選擇活動方式。要持之以恆。

5.心理調節方面:一個好的心態對糖尿病的預防也是有其積極作用的。各種心理不平衡會進一步加強胰島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發生,有例子說明,有些人因為精神刺激,很長時間愁眉不展,很快就得了糖尿病。

消渴(三消)症的病人,食物應該忌諱燥、熱,如餅乾、炒花生米、油炸物、辣椒等,吃後令人口乾舌燥、口苦想喝水的食物,並不是糖或飯等含糖食物,因為糖或飯並不會使人口乾舌燥想喝水。

如豬牛、雞鴨魚肉用煮、用蒸的烹調,食後不會使人口乾舌燥,若用油炸,如炸豬排、炸魚排、炸雞腿等,食後令人口乾舌燥,故食物的忌諱並不在雞鴨魚肉,而在其烹調的方法。

食物的量亦不須忌諱,因我們身體需要的,身體會吸收,不需要的大小便會自動排除,故其量不需要刻意的計算。每天、每餐的飯量,身體會因氣候,情緒的不同而所需不同,有的人夏天喝碗水可過一餐,冬天一餐卻要三碗飯,隨著身體自然的調節,若刻意的計算多少熱量卡路裡,病人不病死也會餓死累死。

天下沒有不治之症,了解疾病的原因,病情的變化,則疾病的痊癒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可解決,錯誤的醫學理論,才是要人命的真兇,只為了發明血糖、尿糖數據的檢查,而拿中醫的三消(消渴)症,做為其牽強附會的科學,才是一個病人也治不好的真正原因。

今日許多小孩、年輕人如軍人在曬太陽,或悶熱的房間裡中暑、傷暑。疲倦、嘔吐、口渴則皆拜檢查之所賜,而為糖尿病或血癌,冤死多少小孩、青少年寶貴的生命?若以中暑、傷暑治療,則這些糖尿病的小孩很快就能得到痊癒,但大眾卻無法得到這些醫療資訊,良可嘆哪!

許多糖尿病的病患很想吃糖?想吃乃身體需要而產生自然的反應,想獲取應有的營養也,想吃又不敢吃,這是為什麼呢?若吃糖不舒服,乃身體不需要,並非糖尿病問題,而是肝或胃所造成。

一個病人也治不好的糖尿病,其科學數據可以做為我們獲取健康,袪除疾病的醫療依據嗎?

蔣經國、蔣孝武先生,以及許多病患者都成為科學的祭品,都是被醫學理論治死了。胰島素的過用、亂用,造成血糖太低,令心臟血液不能獲得充分的糖分產生體力,乃是心臟負荷過重而致昏迷或死亡的主因,並非太多糖而昏迷,或因缺糖的補充致沒有體力而疲倦異常,皆因被禁食含糖食物所致。

我們看到的「糖尿病」昏迷,發生危險的病患都是因為,用胰島素將血糖降得太低,導致心臟因缺乏糖份的供應,從而造成昏迷,導致有生命危險。昏迷病患,只要喝口糖水或塞口糖,心臟得到糖供應,即可脫離危險。我們並未看到血糖、尿糖太高而昏迷的病患,更未見到沒有用過胰島素治療,而為糖尿病演變成尿毒症的病患。而都是不敢吃飯、不敢吃糖,且被用胰島素治療十幾廿年的病歷,消除血中糖份,累積才有因缺糖致昏迷的病患。塞口糖到病患嘴裡就能急救的醫學,是如何的在危害大眾健康呢?

為何大眾還要迷信,相信一個病人也治不好,且被治得全身都是併發症,甚至死亡的科學呢?要到何年何月何日大眾才能清醒,認清醫學權威——有權威脅大眾健康的科學?

消渴雖有上、中、下消之分,肺燥、胃熱、腎虛之別。實際上三消證狀,往往同時存在,僅表現程度上有輕重的不同。或有明顯的多飲,其它二者不甚顯著,或以多食為主,其它二者為次,或以多尿為重,其它二者較輕,故上中下三消之治療,應當辨證以論治。

《經雲》

心傳熱於肺,傳為鬲消,治療上消者,宜清熱潤肺,兼清其胃以生津止渴,治中消以清胃養陰,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陰補腎,兼補其肺,使金能生水,為治消渴之基本原則。

《金匱要略》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食一鬥,小便一鬥,腎氣丸主之。又曰:渴飲水乾燥者,主白虎加人蔘湯(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炙)二兩,粳米六合,人蔘三兩。)之。主治

傷寒、溫病、暑病氣分熱盛,津氣兩傷,身熱而渴,汗出惡寒,脈虛大無力;火熱迫肺,上消多飲者。方中石膏辛寒質重,善清透氣熱;知母苦寒滑潤,善瀉火滋陰。二葯合用,既清且透,滋液潤燥,為治陽明無形熱邪之要葯。甘草、粳米益氣和中,使瀉火而不傷脾胃。加人蔘益氣生津。

配伍特點

石膏為君葯,知母為臣葯,人蔘為佐葯,甘草、粳米為使葯。

運用

臨床凡是裡熱熾盛,傷津較重,或伴傷氣癥狀,熱、渴、煩、汗、惡風、舌紅、脈大為主症,可選白虎加人蔘湯。目前用本方治療糖尿病、各種腦炎、小兒夏季熱、暑熱證、大葉性肺炎、結核性胸膜炎、紅斑狼瘡、產褥中暑等。

附方1、白虎湯

組成 石膏(碎)15-45g,知母9-15g,甘草(炙)3-6g,粳米30g。

功用 清氣瀉熱,除煩生津。

主治 (1)陽明熱盛,津液灼傷,煩渴引飲,胸中煩熱,面赤惡熱,不惡寒,自汗出,溲短赤,脈洪大滑數,苔黃質紅而乾。(2)胃熱,牙齦腫痛,口乾而渴,以及胃熱消渴證。

出處 《傷寒論》

附方2、聖白虎湯

組成 人蔘、知母、五味子、麥門冬、石膏、炙甘草。

功用 清熱瀉火,斂陰止汗,益氣生津。

主治 自汗煩渴,脈洪澀者。

出處 《醫略六書》

《景嶽全書》

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證也,大渴引飲,隨飲隨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雲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謂之膈消也。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飢,不為肌肉,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謂之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為淋為濁,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故又名腎消也。此三消者,古人悉認為火證,然有實火者,以邪熱有餘也。有虛火者,以真陰不足也。

治消證而不辨虛實,則未有不誤者矣!

《醫學心悟》

三消之證,皆燥熱結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湯主之。

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生地八物湯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地黃湯,生脈散並主之。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傷肺也。中消滋腎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專執本經,

但滋其化源,則病易痊矣!

以上文章來源於網路,供大家參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