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董互聯網人看區塊鏈:區塊鏈變革互聯網平台的路徑

互聯網知識經濟 x 讀懂互聯網未來

作者:方軍

10月17日21:00,快知實驗室合夥人、火幣大學顧問合夥人方軍做客「火星財經創始學習群」,做了主題為“區塊鏈變革互聯網平台的路徑”的分享,並與輪值群主郭強進行了深度對話。

方軍認為,區塊鏈是在延續互聯網,最可能改變的是互聯網平台的構成方式與運作方式,而通證的應用並不複雜,一種是消費者和生產者融為一體,即產消合一者(Prosumer),一種是生產者還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是消費者。

關於通證模型的設計,他提到了三點:一是競爭,參考比特幣挖礦機制的設計;二是選擇,通證帶來的價值是給人以選擇權;三是流轉,不僅要考慮資產的價值,還要考慮其流動性。

以下為方軍分享內容,由火星財經整理:

01

區塊鏈是互聯網的延續

這段時間我們都聽了很多單獨看區塊鏈的想法,離開現有的互聯網談。但我覺得,區塊鏈是延續互聯網,而它最可能改變的是互聯網平台的構成方式與運作方式。

談“區塊鏈變革互聯網平台”,那就要先有個共同的討論基礎——怎麽看區塊鏈、通證,怎麽看互聯網平台。

關於區塊鏈,我自己覺得比較容易理解的是,把它看成是一組技術協定,而類比看,這個協定就是WWW(萬維網)協定,WWW是傳遞資訊的,區塊鏈是記錄和轉移價值的。

通常認為WWW協定由三個部分(HTML、HTTP、URL)組成。類似看,我覺得Token(通證)是HTML。有了HTML,就可以更好地表示資訊,至於能做出什麽樣的網頁,做出什麽樣的電商網站,怎樣開發採用AJAX的頁面,那都是慢慢出現的。有了Token,它可以表示價值,至於後面的事,等著大家創新。

當然有很多人在定義Token是什麽,我是把這個當成討論通證經濟的基本理解的,有技術一面,也有經濟一面,就看我們準備用Token來表示什麽。

02

四張圖讀懂通證經濟

關於通證經濟的模型,我想是這樣四個圖:

第一個是通證的流轉。這個是BUMO郭強最早白板上畫的圖,後來又不少人修改,形成最終現在這個樣子。

圖:通證的流轉

很長的時間裡,Token只有左邊的小循環,是金融空轉,而我們認為通證最終還是要進入應用循環才行,並且形成一個大循環。今天即便FCoin已經沒人討論,我還是覺得它當時做了一個大創新,把平台幣嵌入了交易平台自身的核心業務流程。FCoin設計的問題,Henry的文章和前幾天的分享,都非常清楚地討論過。

第二個圖是,要運轉一個通證經濟體,這個運轉的主體是什麽,我們認為是DAC(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mpany,自組織商業體,自商業)。

這個有很多爭議,基本上都說應該是DAO,區塊鏈時代哪有什麽公司?

圖:DAC

其實這個圖更有爭議的應該是下面的“互聯網平台”小方框,前一段時間討論區塊鏈,好像互聯網平台不需要了,但現在開始做應用,我們發現互聯網技術平台還是需要的。

第三個某種程度上是第一個重複,就是說,通證不應只是在投資者之間流轉,還應該在應用中流轉。

圖:流轉

第四個圖是一個示意圖,沒畫完,就是互聯網平台是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新冒出來的利益主體,滴滴、美團、餓了麽、阿里巴巴做了很多的事情,那麽它該從中獲取多少利益呢?

圖:平台創造的價值

現狀就是,互聯網平台是做連接的,協助交易,創造巨大的價值,然後自己從中取了一份。這些平台都比過去的中介都要大方得多,取的比例比過去的少。

「火星公開課」第200期 |快知實驗室合夥人方軍:區塊鏈變革互聯網平台的路徑

有了區塊鏈之後,有一種觀點就是說,平台取的還是太多,最好不取。這個範圍就可能發生變化,從最大方的到更貪婪的,其實都有。

03

區塊鏈如何改變互聯網平台

再補充一點,就是我對互聯網平台的認識,前幾年跟騰訊研究院一起做了一個關於中國的各種互聯網平台的調研,包括電商、服務交易、內容、金融、社交等,我們認為,

平台是連接、匹配和市場機制設計者,

互聯網改變各個行業的方式就是把產業格局變成“生產者-平台-消費者”這樣的產業格局。

平台是做連接、匹配和治理。

同樣重要的是,平台是一個新擠進來的利益主體,要從中分得一份利的,它創造巨大的價值,然後從中自己取得合理的一份。

互聯網這些年帶來的是資訊大爆炸,然後我看周子衡老師的《账戶》一書時,發現他提到交易大爆炸。我想,現在的各種即時到家超市電商,生鮮,外賣,就是交易大爆炸的初期。有了區塊鏈,這個交易大爆炸可能還要進一步擴展。

所以我接下來問自己的問題就是,區塊鏈怎麽改變互聯網平台呢?可以回到互聯網平台最簡單的那個圖。或者更簡單是這個:

圖:平台

04

平台類型一:產消合一者

現在區塊鏈行業裡面,討論最熱鬧的是關於區塊鏈技術本身的討論,公鏈、穩定幣、STO等等。

而我們想要把區塊鏈和通證用起來,也就是所謂的通證經濟,其實討論是硬幣另一面。

看另一面時,我會發現,通證的應用可能也不太複雜。一種是托夫勒說的,消費者和生產者融為一體,所謂的產消合一者(Prosumer),一種是生產者還是生產者,消費者還是消費者。

產消合一者這一類,最符合我們理想的設想,比如開源軟體社區,比如內容社區。區塊鏈項目的一種最理想的設想非常像開源軟體社區,大教堂與集市的集市那一邊。

如果去產消合一者的場景,我想最合適的、普通互聯網用戶能接觸和理解的,就是內容相關的類別。

這一類其實有不少公司了,我們之前為了看這一類,很仔細地看了Steemit。Steemit是創造一個完全平行的自己的小世界,但是它的幣一跟外面的世界聯繫上,那些理想的設計就崩潰了。

後來又有了很多改進,比如國內有幣乎,最近簡書也出了一個方案,但都沒有在實際市場中驗證它們的改進是對還是依然有問題。

這個場景其實可以接著往下延續,我比較熟悉這個領域,比如知識付費,是有法幣進入的,如果用通證和法幣結合起來,有可能會帶來很多變化。比如有了法幣進入,其實它的通證反而可以不只靠信仰,像STEEM幣那樣,而可以有價值的基準。

又比如,有了通證,那麽就可以更好地激勵用戶完成內容的學習,拿幣(有價值的幣)去激勵他們的行為。

光是內容付費可能是小領域,再往後可能是把明星(各種類型的明星,非只是娛樂明星)和粉絲的經濟關係連接起來。

STEEM,知識付費,粉絲經濟,這其實是一個相關的進階:

一個是僅僅“我樂意”的平行世界

一個是有了法幣和激勵融合

一個是粉絲更願意享受(承受)長期價值。

05

平台類型二:生產與消費分開的

短期、中期、長期價值,是個有意思的區分

普通用戶只要短期價值;

合作夥伴願意看看中期有沒有價值;

鐵杆夥伴才說管它好壞,都要跟到底。

那就到了生產者-消費者不合在一起的互聯網平台類型了。

在這個地方我們覺得流傳的一個謬論就是,我們要把長期利益分給計程車的用戶。為什麽覺得是謬論?是因為,

消費者只要短期,你跟他說,拿著這個優惠券別用,將來值1萬,誰信你。

所以在生產者-平台-消費者,也就是典型的計程車這類平台類型中,通證必然要分成兩類:

一類是給普通用戶的,只有短期價值,不存在中期、長期價值;

一類是給服務提供方如司機的,司機可能會想說,看著這公司不錯啊,每天讓我掙1000塊,拿著點他給的東西,說不定三五年變成什麽。

這個也只能是中期的。而長期的,適用的範圍又小很多。

這地方可能適用的模型,可能是過去一直有的合作社模型(COOP),這幾年也有美國人寫書說這是“合作經濟”

區塊鏈帶來的社區、合作經濟很容易被理解成溫情脈脈的,其實沒有。美團與商家、騎手,京東、阿里與商家,滴滴與司機,這些合作關係不是溫情脈脈的,而是利益關係。這個在雙邊市場研究裡面,就有很多經濟理論模型可以用了,比如多屬等等。

區塊鏈在產消合一者類型裡面,可能有一種方式;在生產-消費分開的類型裡面,在用戶那兒是一種,在生產者這裡是一種。

至於怎麽設計,如果我現在知道就好了,只可惜還不知道,我們一邊想著,一邊和不同的項目實踐實踐。

06

通證設計的幾個原則

通證的確是進行利益分配的,但是不是靜態的分配,而是有一個長的時間維度。

“時間”是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再次謝謝周子衡老師的《账戶》一書,他裡面提到時間維度,他也沒怎麽說,我反覆搜索全書也沒看到,但時間維度我記住了。

時間維度和價值的增長,的確也是我們過去看一個拿VC投資的、搞成長公司的基本邏輯,每一輪的投資人不是在分餅,是在看對時間維度的預測。

具體來說,我認為通證的分配有這樣幾個原則,一個原則當然就是區塊鏈和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都是非常明確的,私有財產不能被剝奪。區塊鏈其實實現了這一點,沒有人可以奪取我們錢包裡的幣,而公司的確可以直接廢掉我們期權。(當然,幣、股權也都是可以以合理的方式被稀釋掉的,比如增資等等操作)。

設計一個通證模型的時候,可能有三點:

第一,競爭。

或者退一步說,應該是meritocracy,基於貢獻的。關於這個,理解了比特幣挖礦機制的設計,就很容易理解,沒有算力可能挖到,但挖到還有競爭和不確定的成分在。現在,基於貢獻,這類通證的思路不少,但競爭很明顯被過分忽略了。

第二,選擇。

通證帶來的價值,是給了人選擇,通過競爭得到通證,我們可以拿著,可以賣掉,我們持有者希望有這個選擇權。在通證出現之前,這種選擇權是沒有實現的工具的,而通證帶來了。

第三,流轉。

現在設計通證的時候,我想很多人跟我們之前一樣的想法,去找什麽是有價值的,然後用通證進行表示。這個思路很簡單直接,但可能不對。那些有價值但不流動的東西,我們有必要用通證來表示嗎,比如線下的實物資產?

而我覺得,用通證表示的,核心要件可能應該是它應該流動最快,哪怕價值非常微小。這個如果從會計學上,我想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也就是,設計通證,也許應該用通證去表示流轉最快的微小價值。

說個相對具體的案例。

比如說,現在有不少在招聘等領域想用通證的,但可行嗎?推薦一個簡歷有價值,但那個流轉太慢了,過去互聯網發展的情況是,最後是Linkedin那種點讚、可信度帶來了招聘價值。

現在如果把通證放在推薦一個簡歷上,那流轉太慢,慢的東西在互聯網上恐怕發展不大。

現在看,區塊鏈未來很明確,但路徑是什麽,真是不知道,我們想做的是在現在和未來之間找條路。

07

與主持人的討論

Q1:通證經濟體和通證經濟共同體有什麽關係?

A1:我是這麽區分的,通證經濟體,是一個相對單一的生態,有生產者,有消費者,有第三方,但產品服務比較單一。通證應用起來,可能是在一個通證經濟體內進行流轉。

通證經濟共同體,是很多通證經濟體出現後,我們會發現,這些經濟體之間可能還有些經濟交流的需要,結成一個相對松散的聯盟。類比說,也許是歐盟的一個國家和歐盟的那種關係。

又比如說,在旅遊行業,有很多種通證用的可能性,但如果試圖用一種通證統一互聯網業,估計很難,會出現很多不同的,也許有的是針對導遊的,有的也許是一個旅遊區的,比如海南,也許有的是關於酒店積分、航空積分的,等等。

到了一定時刻,可能會人出來,想要把它們聯合起來。

Q2:之前Henry說不是所有行業都適合通證經濟,你怎麽理解?

A2:肯定不會是所有行業,比如說,我覺得現在要把尚未數字化的行業去應用通證,大概率很慘。1990年代末,亞馬遜和各種美國公司做了好多電商業務,有WebVan那樣的慘敗。那些商品類別現在看,當然可以做,據說淘寶都可以買私人飛機了,但當時肯定不行。

Q3:肖風說將來區塊鏈會產生巨大的、幾兆美金的平台,會是通證經濟模型產生的嗎?

A3:肖風老師做的預測我就不懂了,他肯定對。2007年iPhone出來的時候誰想到蘋果的兆這一天。但他說的事情,恐怕是非常好年後的事,我不敢預測。另外,蘋果怎麽看都是非典型互聯網公司。

資訊互聯網把公司的邊界變了,變成了互聯網平台。價值互聯網,按現在的狂想,可能真的會繼續把人從公司裡解放出來,變成社區。

資訊互聯網到現在為止,改變了資訊,改變了交易,按剛才說的,交易大爆炸還在繼續,再之後,可能改變的是協同。到了交易的後一半,到了協同,就是價值互聯網了。

資訊

交易

協同

08

從資訊互聯網到價值互聯網

(以下為影片節目《筱靜觀察》的記錄)

區塊鏈是傳統互聯網的延續性發展

回顧傳統互聯網的發展變革,我們大致經歷了撥號上網、寬頻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幾個時期。寬頻互聯網時期資訊廣泛的被傳播,人們的視野一下被放大。2010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到來,互聯網與線下生活密切結合,計程車、吃飯、購物、溝通都可以在一部手機上實現;現階段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大型企業開始強調產業互聯網的概念,互聯網經歷了如此多的變化,但始終圍繞的都是“資訊”這一中心。

如今區塊鏈作為價值互聯網快速發展,應當以一個怎樣的視角來理解它呢?火幣大學顧問合夥人方軍一直以傳統互聯網的角度來看待區塊鏈,做客《筱靜觀察》第13期,他現場解讀了自己對價值互聯網的認知。

方軍認為之所以如此肯定區塊鏈是互聯網一次全新迭代的原因在於,過去傳統互聯網的中心由“資訊”轉變為了“價值”。1993-1994年是傳統互聯網的一個節點,“www”協定經歷十年左右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被發明出來。

如果以十年一個節點的時間概念,區塊鏈在2008年完成了第一個應用比特幣的開發,至今也有十年的時間,所以現在這個時期也如同1993-1994年的互聯網一樣處在一個時代的變革上,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在2017年底更多的人開始湧入區塊鏈市場。

但方軍並不認同區塊鏈會顛覆互聯網這一理念,他更認同區塊鏈是傳統互聯網的延續。過去的互聯網改變了兩個方面,一是資訊的傳遞,二是交易過程的流轉速度。但過去互聯網沒有做到的是人與人之間更好的協作,而區塊鏈真正的實現了人與人之間在一個長的時間維度內進行價值的分配。

以公司上市為例,在得知它七年後才能上市時,以往互聯網不能使我們在上市七年前就協同起來,但是區塊鏈可以應用token將人的合作協同在拿到期權時就調整完善。

以平台為中心將人進行協同這在現在的共享經濟中也已經實現,比如滴滴可以通過一個平台實現全國範圍內司機的集合,而區塊鏈的作用是協調好其中的權益分配,並且可以在每一個細分的領域當中進行更好的協同,來解決現在共享經濟中的各種問題。

但區塊鏈對生產關係以及當下問題的解決並不是完全與傳統互聯網所割裂,而是在原有技術上的改進和延續。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的互聯網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有了自己的特色,不再過多的借鑒於歐美發展,因為滴滴、美團、微信等場景型互聯網的快速崛起使我們有了數據及場景這兩大優勢,而區塊鏈作為互聯網的延續也同樣因為數據和場景佔有應用落地上的優勢,所以對於中國來說,方軍認為我們有超越美國之勢。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短時間內區塊鏈會實現商業化,再次回顧傳統互聯網,1995年網頁能夠在小範圍內登陸,1998年中國有了門戶,2003年開始可以網上購物,再到如今可以足不出戶滿足生活所需,這中間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如果現在我們要求區塊鏈商業化,就如同在撥號上網的互聯網時期要求在移動狀態下觀看影片,有一定的不可實現性,所以區塊鏈要實現商業化還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長度當中,區塊鏈也如同互聯網一樣,要經歷巨大的變化和改革,找到適合中國發展的特色,最終實現商業化。

區塊鏈所帶來的協作方式的變化,會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加信任也更加自由,可以作為一個自由的個體選擇自己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跟誰來協作。

而在當下經濟的寒冬,區塊鏈作為唯一出現的風口,似乎也已經不再高調,方軍表示從創業者角度,外界聲稱“區塊鏈是一個變革,需要跨越巨大的鴻溝”這樣的言論往往會使創業者膽怯,但是如果理性看待,從資訊互聯網到價值互聯網所要跨越的並不一定大於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跨越,所以作為創業者要勇敢地跨入新世界。

回復“通證”獲得通證經濟實踐聯盟的《通證經濟共同體報告》報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