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6個方劑中體會「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奧秘!

這裡沒有雞湯、偏方、謠言、廣告,只有可信賴的道家健康養生知識!

從6個方劑中體會「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奧秘!

如何在臨床上靈活運用「陰中求陽,陽中求陰」?是否發現有時相同的藥方,劑量變化一下,治病就不同了?

「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這句話,是張景嶽先生在「新方八陣」的「補陣」中提出的。

原話為:「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這是陰陽學說指導臨床治療的良好例子。

具體些說,這是《黃帝內經》「用陽和陰,用陰和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等治則的變化運用和進一步發揮。

補法是治病八法中的一個大法。補陰法、補陽法又是補法中的重要方法,它比補氣法、補血法更為深入,更為複雜,運用起來更為困難,但氣血陰陽、陰陽氣血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張景嶽說:「氣虛者,宜補其上,人蔘、黃芪之屬是也;精虛者,宜補其下,熟地、枸杞之屬是也;陽虛者,宜補而兼緩,桂、附、乾薑之屬是也;陰虛者,宜補而兼清,門冬、芍藥、生地之屬是也,此陰陽之治辨也。

其有氣因精而虛者,自當補精以化氣;精因氣而虛者,自當補氣以生精。又有陽失陰而離者,不補陰何以救散亡之氣;水失火而敗者,不補火何以甦垂寂之陰。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

又說「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可混。此陰陽邪正之離合也。」

這些理論看起來好像難以捉摸,實際是中醫觀察疾病變化的客觀規律,用現代話說,就是具體矛盾具體解決,中醫治病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差半分毫釐。

下面就補陰補陽之法,常用於虛勞、癆瘵等病,舉數方分析如下。

1、小建中湯

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治療「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方葯組成有:桂枝、白芍、生薑、炙甘草、大棗、飴糖。

本方重在補陽,但體現了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桂枝、白芍一陰一陽,調和營衛;甘草、飴糖一陰一陽,補和營衛;生薑、大棗一陰一陽,宣和營衛。這些葯互相生化製約,酸甘合化生陰,辛甘合化生陽。

又本方既符合《內經》「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葯」之旨,又合乎「勞者溫之」之治則。

2、八味腎氣丸

出自《金匱要略》,原文是:「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地黃丸主之」。方葯組成是:熟地240克,丹皮90克,山萸120克,澤瀉90克,山藥120克,茯苓90克,附子30克,肉桂30克(原方熟地為生地,肉桂為桂枝,後世均改為今方)。

這八味葯,非常清楚地體現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的精神。本方是補陽之劑,但是在大量補陰的基礎上來補陽。熟地是大量的,但是,是為了用附子,是陰中求陽。

方中都是一對一對的,都是一補一瀉,一溫一涼,一走一守。山萸補,澤瀉瀉;熟地溫則丹皮涼;山藥健脾,茯苓利濕;附子走而不守,肉桂守而不走……都互相製約,這就是陰陽學說的具體體現。說明了陰陽互根,陰陽相助,陰中求陽的道理。

例如油燈的油將盡時,一下加許多油,可使燈火淹滅,這時如一邊加少量油,一邊撥長燈撚,既添油又撥燈,燈就越來越亮。這就可幫助理解八味丸於陰中求陽的道理。

3、薯蕷丸

出自《金匱要略》,原文是:「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

方中用了大量山藥,其他藥味尚有:人蔘、白朮、茯苓、甘草、當歸、芍藥、川芎、生地、麥冬、阿膠、乾薑、大棗、桔梗、杏仁、桂枝、防風、神曲、柴胡、白蘞、豆黃卷。

本方中的甘草用量僅次於薯蕷,體現了「將以甘葯」的精神,抓了後天之本,化生氣血之源。

先天之本是精氣之源,故方中有生地、阿膠。抓後天補先天,以後天來育養先天,山藥本來是靜葯、陰葯,得人蔘、甘草、桂枝等陽葯之氣味而能補氣血,所謂「陰得陽升則泉源不竭」。

總之,陰是基礎,基礎固才能發展陽氣。

4、大補元煎

這是張景嶽補陣中的第一個方劑,治男婦氣血大壞、精神失守等。

方中特別說明人蔘必要時用至2~3兩,熟地必要時可用至幾兩。方中尚有山藥、杜仲、當歸、山萸、枸杞、炙甘草。

此方也是氣中有血、血中有氣,也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能體現「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原則。

5、右歸丸

這也是張景嶽的方劑,治元陽不足。方劑組成為:大熟地、山藥、山萸、枸杞、鹿角膠、菟絲子、杜仲、當歸、肉桂、製附片。

方劑特點是,用大量的熟地,中量的當歸,其餘是一般量。

本方旨在補陽,治元陽不足,故而用了附子、肉桂,但又用了大量的滋陰葯,體現了他自己提出的「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的觀點。

6、左歸丸

亦是張景嶽的方劑,治真陰、腎水不足。方劑組成:大熟地、山藥、枸杞、山萸、川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

本方特點是:補腎用了大量熟地,滋陰用了龜板膠。鹿角是補陽的,但做成膠,又有益陰的作用。鹿角膠是為了鼓動龜板膠更好地生陰而設。

故本方偏於治真陰、腎水不足。

熟地、龜板膠、菟絲子、山萸肉補陰填精;山藥補脾生精,張錫純認為,「山藥色白入肺,味甜入脾,有黏汁入腎」,配以熟地、山萸肉入腎,用牛膝引葯下行而補腎陰。

在大量補腎陰葯中,又配鹿角膠、枸杞等溫性葯,方中的溫性葯、陽性葯有升發的意思,這樣才能達到「陰得陽升則泉源不竭」的目的。

張景嶽的左歸丸、右歸丸,就體現了他自己提出的「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的觀點。這一觀點給後世以很大影響。

7、病例舉隅

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治療原則,在臨床的治驗案例中,更可具體體會。

如楊××,男,47歲,胃手術後由於輸血漿而發生過敏性休克,用西藥搶救已7天,但血壓仍不能維持,須用大量升壓葯來維持,每500毫升液體中需加入10支多巴胺、2支阿拉明,滴速25滴/分,才能維持90~100/60~70毫米汞柱。白細胞很高(66900/毫米3)。

病人惡寒喜暖,身蓋棉被仍覺發冷,目喜閉,口渴思熱飲,無汗,口唇、舌上滿布皰疹,頰內及上齶均有發白口瘡,舌苔白厚少津,脈弱而遲緩。

辨證:病入少陰,心腎兩虛,虛火上炎。

治法:溫腎助陽,引火歸源,佐清心熱。

處方:麻黃附子細辛東加味。

生麻黃5克,製附子3克,細辛3克,紫肉桂3克,生、熟地各10克,連翹10克,川黃連6克,桑螵蛸10克,西洋參10克,覆盆子10克,生白芍10克,木通6克

方中附子壯少陰之陽、溫少陰之經,麻黃溫通太陽之經,使少陰寒邪從太陽外出。細辛辛而能潤,斡旋於附、麻之間。此三味是主葯,溫經而使陽回,邪外出而真陽不損。

桑螵蛸、覆盆子補腎縮尿、攝固膀胱以保津液。生熟地復腎陰而達「陰中求陽」之效。西洋參扶正氣、生津液、除煩渴、降虛火。紫肉桂補腎陽,守而不走,引火歸源,治口舌生瘡之本。此六味為輔葯。

生白芍酸斂益陰,助熟地生精復陰,柔肝以防肝之動。川黃連、連翹清心解毒,治口舌生瘡之標。此三味為佐葯。

木通導心熱下行而不傷陰(配生地),治口舌生瘡之標邪。

患者服1劑,升壓葯即減少一半;服3劑後用很少升壓葯,每1000毫升液體中僅用2支多巴胺、2支阿拉明,滴速15滴/分; 6劑後病痊癒。

此治驗案例,也體現了「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的精神。

我們學中醫分析處方,要著重於內在的聯繫、組織。藥方的差別,療效的好壞,辦法的多少,就在於運用中醫理論是否熟練。

陽中求陰,陰中求陽,是《內經》陰陽學說和治則的具體運用,是補法中補陰、補陽法的深入與發展。

張景嶽對《內經》是有功之臣,應學習他的精神,在繼承發揚祖國醫學的工作中做出貢獻。

點擊鏈接查看更多內容

免費結緣《太上感應篇》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

免費結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結緣《道德真經》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關注道醫,學習正宗道教醫學!

中國道醫

◎ 中國道醫微信平台秉承太上仙道貴生,濟世度人之教義,以傳承道醫精髓、弘揚道教文化及道家養生文化為己任,使道醫文化更好的為現代社會服務,減少人類疾病,提高健康水準。

宗旨:援醫入道,以醫傳教,借醫弘道;又援道入醫,以道治心,以術治身,行道施醫。

如何關注中國道醫微信平台

① 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道醫"一鍵關注。

識別關注

中國道醫訂閱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