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丹麥幼兒教育的核心價值中,玩是關鍵

公園裡供孩子玩耍的的高空纜車

丹麥是全球幸福感最高的國家之一。日前,參加老牛基金會支持的“安徒生國際幼兒師范學院”教師培訓,見證了在這個童話國度裡兒童快樂而幸福的生活狀態,其幼兒教育也給我們諸多啟示。

作為高福利國家,所有丹麥兒童從6個月起都可以平等地獲得日托的保障,1-2歲兒童日托率達90%,3-5歲兒童的日托率達98%。

學前教育在丹麥也非義務教育,但政府承擔不少於75%的支出,父母最多支付25%的費用(全職日托約為每月3000克朗,佔一個人月薪的10%~15%)。私立園收費要貴一些,約為3600克朗。父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得折扣,最高可達100%,如貧困或難民家庭。

丹麥對學前教育的重視,不僅是高保障和高普及率;體現在管理體制上,幼托事業不歸教育部管理,不是在學校教育之下、比較弱勢的位置,而是由獨立的政府部門“兒童與社會事務部”主管,具體實施則在地方自治的體制中,由市政當局負責,地方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滿足兒童和家庭多樣化的需求。

這種多樣性體現為有4種類型的幼托機構可供選擇:

是由家長舉辦的家庭日托(Family day-care),面對6個月至6歲的兒童,通常一個家庭園有五六個、七八個孩子,同樣可以享有75%的政府津貼

是面向6個月至3歲的兒童托兒所(Nurseries)

是面向3至6歲兒童的幼稚園(Kindergarten)

是面向6個月至6歲兒童,托兒所和幼稚園合在一起的“綜合機構”(Age-integrated facilities),這類園所的數量最多

園所開放時間必須滿足家長靈活照顧兒童的需求,雖然規定的入園時間是早上8點至9點,但從6:30開始就有家長送孩子來了。

無論選擇公辦還是私人的日托,政府補貼隨孩子而去,包括安排私人照看孩子的家庭,政府也提供財政補貼。

就在我們到訪“兒童與社會事務部”的前一天,5月24日,丹麥議會通過了一項新的國家“日托關愛法案”,確定的三個目標領域分別是“為有孩子的家庭增加靈活性和自由選擇”,“為所有兒童提供更好的學習和福利以及連貫的兒童生活”,“通過專業性和清晰的長官獲得高品質。”新法案重新明確和強化了幼兒教育的這些基本理念:

1

玩是關鍵(Play is key)

“遊戲是兒童的天職”是幼兒教育的名言;在丹麥的所有幼稚園,這也是一個基本現實,“玩中學”(Learing by play)的概念深入人心。

丹麥幼稚園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大量的戶外活動,無論刮風下雨、冰雪嚴寒,兒童每天必須在戶外活動2小時以上,下雨則穿著特製的雨衣。他們的一句名言是“沒有不好的氣象,只有不對的衣服”

兒童穿著雨衣在雨天玩耍

圖片由Lisa Van提供

在遊戲和戶外活動中,兒童不但可以強健身體,提高身體活動的能力,而且要學習自我照顧、合群、交流、克服挫折、解決衝突等等。

丹麥幼稚園對遊戲的態度,與我們所說的“寓教於樂”有所不同,“寓教於樂”的出發點是教育,而用玩樂作為包裝。而“玩中學”重視的是孩子真正的玩,學習只是自然的後果。我們的講師麗薩的金句是孩子不會為了學習而去玩耍,然而學習會在玩耍中自然產生”。

Lisa老師創造的兒童戲劇表演

圖片由Lisa Van 提供

然而,近年來由於科技革命和PISA測試帶來的“教育恐慌”,社會上對兒童以玩為主的教育方法產生質疑,擔心會降低教育品質和競爭力。新法案重申和確定這一價值,意義重大。這也是基於科學研究的結果。丹麥奧胡斯大學Dion Sommer教授在多國做的研究,認為兒童對於知識技能的學習並非越早越好,結論是“Early start-Later loss” ——早期開始,後期失去 。

這意味著要清楚地認識幼兒教育的短期和長期效益,應當追求的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得未來。

/ PISA測試 /

由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開展的針對15歲青少年科學、數學、閱讀三科的學業水準測試,每三年一次。中國2009年由上海參測獲得第一,2012年繼續奪冠。此前的PISA冠軍多為芬蘭。2015年的測試,中國由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組成的四省聯隊獲第十名。經查,丹麥的PISA成績大約在第十名上下。

2

關注孩子的權利和影響

在孩子看來他們自己是有獨特價值的,這是對個體和個性化的關注。由於兒童生而不同,因此不應追求整齊劃一和標準化,孩子有權不高興,有權選擇不參與活動,有個人的興趣愛好,老師需看的只是看到TA、陪伴TA。

因而,丹麥幼稚園最常用的一個概念是接納、包容,相對而言是我們不常用的。

丹麥幼稚園:可以不高興的兒童

圖片由Lisa Van提供

一位丹麥教授介紹他發現的兩國幼兒教育的異同,雖然難免以偏概全,但還是很生動的。

◆ 丹麥老師關注每個兒童的說法,中國老師則傾向於關注表達最好、做的最好的孩子。

◆ 丹麥的兒童教育是過程導向,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參與和情緒,結果並不重要;中國則是結果導向,要求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 丹麥的幼稚園孩子與老師相互尊重,合作完成活動,中國老師則是教導和維系孩子的紀律。

◆ 丹麥的老師認為孩子天生不同,每個人應該做自己;中國的老師認為每個孩子都應該做到最好。

我們在一所幼稚園看到大班兒童的演唱和器樂演奏,與中國幼稚園的表演相比絕對不是高水準的,但它既不是表演也不是公開課,就是兒童日常的活動,孩子們十分高興和投入,這就夠了。這涉及兒童藝術教育的不同目標以美術為例,有人說中國的兒童都不會畫兒童畫,而是畫成人畫。

幼稚園兒童的演唱

3

整體的幼兒教育觀

加強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理念,既包括培養“完整的兒童”,而且強調“所有孩子必須是社區的一部分” ,從而將幼兒教育置於家庭、環境和社區的整體發展之中。這意味著兒童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發展。我們訪問過北菲茵市的市長,他明確將兒童的早期關愛照料視為市政的第一要務(第二是老人,第三是就業)。

這種關愛不僅僅是提供財政支持,而是致力於創建一種“健康生活”從懷孕開始就關懷跟蹤父母的狀況,在孩子出生的頭五個月要進行四次、五個方面的支持和指導,從而正確地開啟一個兒童的人生,培養未來良好的公民。他認為這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高的投入。

在丹麥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在幼稚園、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瘋玩”,攀爬、登高、旋轉、巨大的秋千等等,足令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心驚。

此外,是父親的作用兒童的戶外活動很多是由父親陪伴的。丹麥的夫妻享有兩人累計為一年的育嬰假,於是許多父親可以帶著孩子四處溜達,釀成一種社會性的“暖男”的文化。

基於上述認識,新法案對幼兒教育目標的表述十分發人深省:“教育的目標是創建有利於孩子學習的環境,而非教孩子”,也就是說,兒童是在某種環境中成長的,這種環境比具體的教學法更為重要。

幼稚園主要是創設學習的環境,包括硬體和合乎審美的環境、合適的生師比、從業人員的教育水準,師生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交往關係,遊戲、有計劃的活動、日常活動等等,從而獲得兒童在社會性、情感、體能等各方面的發展。

中國學前教育的“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相似,丹麥新立法確定的國家課程框架, 教育內容的“六大領域”分別是個人發展(個性發展和才藝),社會發展(社交能力和包容性),交流和語言,身體、感官和運動,自然、科學和戶外活動,文化、社區和審美(文化表現形式和價值)。僅從詞語上看,區別在於我們缺乏對自然體驗和戶外活動的特別重視;另外,也缺乏社區的支持和發展審美的概念。

與理念上的差異相比,中丹幼兒教育的真正差異主要是在教學實踐中例如我們的幼稚園過大的規模和過高的生師比,缺乏強製性的、大量的戶外活動,缺乏對不同個性和發展狀態的孩子的包容性,缺乏與所在社區的互動,藝術教育則偏於演唱、表演的技能學習,以及“小學化”的知識教育等等。

在參觀交流中,中國老師最通常的提問是孩子受傷了怎麽辦,幼稚園要承擔什麽責任?對老師沒有任何評價,怎麽能使她努力工作?顯然,背後的文化和制度完全不同。關於這種文化差別,一個老師舉例說,有個男孩玩鬧,潑了女孩一身髒水,來接女孩的母親未置一詞,對女兒說:啊,今天你一定玩得很開心吧?

(圖中照片來源未注明者為作者所攝,在幼稚園所攝照片已獲得家長許可)

作者:楊東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

院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