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罹患抑鬱症何以「常伴」失眠?中國科學家最新解謎有望助力攻克抑鬱症

罹患抑鬱症何以通常伴有睡眠問題?儘管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繫早已為人所知,其背後的「所以然」卻長期不甚明晰。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領銜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憑藉10000例以上樣本觀測數,首次在腦神經機制層面解謎。

研究結果顯示,在腦區靠近眼睛部分——外側眶額皮層,楔葉以及背側前額葉皮層等腦區共同構成抑鬱問題與睡眠品質關係的腦神經環路基礎。這一研究首次發現了抑鬱症與睡眠問題的共病病理機制,有望為改善大眾尤其是抑鬱症患者睡眠品質問題,甚至治療抑鬱症帶來革命性突破。今天(26日)凌晨1點,團隊相關論文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卷》。

睡眠以及抑鬱問題相關聯腦區(AC)以及腦功能連接(BD)在腦中的分布情況   課題組提供

臨床上,70%的抑鬱症患者有睡眠問題,而有睡眠問題的群體患抑鬱症或焦慮症的風險亦顯著高於睡眠正常群體。為了探究原因,當下流行的腦功能影像數據成為了研究人員展開研究的著手處。「簡單來說,我們通過對大樣本腦影像數據的挖掘,找到了調製睡眠品質與抑鬱癥狀之間關係的腦神經環路。」研究團隊成員、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程煒介紹,通過整合國際兩大腦影像資料庫:美國人腦連接組計劃(HCP)以及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對萬名被試的影像行為大數據進行分析,這一數量之多,居全球同類研究首位。

課題組發現,睡眠品質較差人群的外側眶額皮層(負面情緒相關的腦功能區),楔葉(自我相關的腦功能區)以及背側前額葉皮層(短時記憶相關的腦功能區)等腦區間的信號同步性(功能連接)顯著升高;同時,這些神經環路在具有較高抑鬱症打分的人群中也呈現顯著升高的模式。正是這些同步性增強調製著抑鬱與睡眠間的關係。對此,馮建峰對一種可能性進行了闡釋,他指出,這些腦區間的連接增強可能使得這組人群長期處於某些負面情緒中,進而導致睡眠品質下降。

值得關注的是,找到同時與抑鬱和睡眠問題相關聯的腦神經環路,意味著將在臨床層面為針對這兩種心理問題的治療提供新的靶點腦區。通過對這些腦區進行特定的刺激,或將同時改善抑鬱癥狀和睡眠問題。「在2010年左右,我們就已經開始開展相關研究。」馮建峰介紹,其研究團隊與抑鬱症研究的淵源由來已久。聯合國內外多所高校和醫院,這一國際成員人數接近三分之一、聚合了神經科醫生、神經生物學家、數學家以及心理學家等各領域人才的團隊,在多年的抑鬱症「尋根」過程中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屢次發表於領域內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卷》《分子精神病學》《腦》《大腦皮質》等。

其中,團隊於2016年發表於《腦》(Brain)雜誌的精準定位抑鬱症腦功能異常區域相關成果已成功應用於臨床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利用1Hz經顱磁刺激對團隊研究定位的異常腦區外側眶額皮層進行刺激治療,經過一個月的療程,臨床顯示能夠改善首發抑鬱症患者約46%的臨床癥狀,對於難治性抑鬱症也能改善近33%的癥狀。「我們的研究發現,與抑鬱症顯著關聯的區域大腦眶額皮層中涉及獎賞以及非獎賞功能的腦區呈現相反的異常模式,這提示我們抑鬱症可能的病因是大腦中「正(獎勵)」和「負(懲罰)」神經調控的失衡。目前,我們也正在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緊鑼密鼓地推進更進一步臨床試驗。」程煒透露。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項建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