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治療腫瘤的歷史和優勢


一個全民健康的時代

一次深入淺出的體驗

我們用通俗的文字

帶您解碼身體秘密

有五千年歷史的中醫素為中國的「四大國粹」,產生於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對此,楊德志副院長娓娓道來。

中醫治療疾病講究整體觀


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聯繫著的統一整體。在組織結構上,人體的各個臟腑器官都是整體的部分,在生命活動中必然受到整體的調控與製約。

在疾病過程中,中醫重視局部的病理變化與全身臟腑、氣血的傳變影響。例如在疾病診斷上,舌診、脈診之所以成為中醫診療手段中的特色,就是因為舌與脈和全身臟腑功能狀態緊密聯繫,其不同改變可以反映臟腑的功能情況。在病因診斷上,中醫學更注重局部病變與全身臟腑組織的關係,而不是簡單地責之於局部。所謂「治病必求其本」就是將局部病變放在個體心身合一的整體背景下考察,找出致病的內在根源,並在治療時從局部到整體共同考慮,往往可獲得較為長久而穩定的治療效果。

中醫治療疾病講究整體觀,但在適當的情況下也分科。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雒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鹹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漢代名醫華佗,他醫術全面,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現代醫學專業日益細分,而腫瘤作為常見病、多發病,在中醫治療時也應深入研究,精準辯證。

中醫腫瘤文化源遠流長


現存的中醫古籍,有許多關於診治腫瘤的記載。

中醫治腫瘤源於周朝,在甲骨文中,就已記載有「瘤」的病名。《周禮》記載「瘍醫」所主治的「腫瘍」,實際上就包含了我們現代的腫瘤概念。

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篇》雲:「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留者,瘤也,日久則傳舍或留著於各處,此為中醫對轉移腫瘤疾病的最早記載。書中所記載的腸蕈、伏梁、馬刀、石瘕、積聚、噎嗝等病證與現代某些腫瘤的臨床表現極為類似,對某些腫瘤的病因病機也作了許多論述,如認為腫瘤是由於「虛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積」以及「喜怒不適……積聚已留」等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等各種邪氣導致的。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鬱滯不通,均為導致腫瘤發生的原因。

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理法方葯日臻完善。

華佗在《中藏經》中載:「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認識到腫瘤發生機理是人體內部臟腑功能失調、蓄毒不化而成。《後漢書?華佗傳》裡有我國外科手術割治胃腸腫瘤類疾病最早的記載,開創了人類手術治療內臟腫瘤的先河。

到了宋代,東軒居士的《衛濟寶書》中第一次提及「癌」字並論述「癌」的證治,把「癌」列為癰疽「五發」之一。

再到清代,光緒年間出版的《辭源》中已收有「癌」字,其意義與今日所用一致,此後不少醫家都開始使用「癌」這一名稱。

楊院長:

△化腐朽為神奇,中醫藥抗癌出奇蹟


中醫治療腫瘤的歷史悠久,療效確切,優勢主要體現在防、治兩方面。

在預防上,中醫可以早介入,在沒有形成腫瘤之前,就可以發現一大部分人臟腑,經絡功能失調,通過調理人體氣血陰陽,臟腑經絡功能,提高免疫,預防癌症。

在治療上,中醫彌補西醫的短板。術中參與,加快恢復。術後調理,預防複發。結合放化療,靶向治療,減毒增效。晚期不適宜其他治療患者,延緩發展,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我們醫院在腫瘤治療的方面有幾十年的臨床經驗,很多被西醫判了死刑的腫瘤患者能夠通過我們的中醫治療,達到長期生存、甚至是腫瘤消失的狀態。

在臨床中,類似的腫瘤康復患者病例有很多。到目前為止,生存期超過了15年、20年 的病人也大有人在。 有些腫瘤病人的腫瘤消失了,基本上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還有一部分病人帶瘤生存,這也側面證明了中醫的獨特療效。

因此,我們廣大的中晚期腫瘤患者一定要放下心理包袱,把腫瘤當成一個慢性病,堅持中醫治療,即使達不到消除腫瘤的目的,也可以做到與癌共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