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貴過愛馬仕,可明明就是我家買菜的菜籃子啊?

嘉玲姐花70萬港幣買了兩個菜籃子,哦不,是竹器。請問,梁朝偉先生怎麽看?@梁朝偉

先別吐槽人家有錢任性 ,畢竟金錢有價而藝術無價

接下來,小編帶你走進竹器的世界。

20世紀50年代,一位美國青年在日本服役海軍期間,邂逅了他人生中第一個日本竹籃,就因其獨特的編織技藝和圖案紋理一見鍾情了,無奈當時囊中羞澀。

幾年後,他在美國舊金山的日本古玩店又見到了一件無款的日式竹籃,這次可不能再錯過,花了34美元將它買下,從此開啟了日式竹器的收藏之旅,直到收藏了近千件日本竹編藝術品。

他就是羅伊德·扣岑(Lloyd Cotsen),曾獲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位,還在希臘做過田野發掘,1953年去嶽父的化妝品公司工作,結果1967年就成了露得清公司的總裁,簡直就是被化妝品耽誤的考古學家

▲Lloyd Cotsen(1929-2017)

2006年,扣岑先生從自己的收藏中選出近900個籃子和雕塑,贈送給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使之成為西方最大的日本竹藝專藏。近日,其中69件竹器來到蘇州博物館,就有了這次的“竹之名匠——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日本竹器展”

▲展覽|竹之名匠——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日本竹器展

文人竹籃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

白居易的《養竹記》充分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賦予竹的精神意義,而手工竹藝則將竹的精神與實體形態完美結合。竹編工藝本來是我們老祖宗的技術,宋代文人雅士插花就首選竹編的花籃,覺得花和竹是天生的cp

▲南宋·李嵩《花籃圖》

大約在日本室町時代(1333—1573),相當於中國的明朝時期,我國的竹編工藝漂洋過海,與煎茶一同傳入日本。

江戶末年至明治初年是日本漢文化的全盛時期,大阪、關東等地區漢風盛行,竹器應文人的審美而生,被稱為“文人竹籃”。當時,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花道、茶道,而要是沒有一個好看的竹籃,大概都不好意思請朋友來家裡喝茶

竹藝世家

日本有竹600余種,竹編技藝上百種,關東、關西、九州三大重要區域的竹藝世家,以師徒傳承製提供竹藝培訓。此次展覽按照日本竹藝作品的師承關係安排展品,展現各展品之間的相關關係,以及日本各重要竹藝流派的工藝特點。

關西

關西地區作為煎茶道的發祥地,關注竹藝本身,風格較為傳統,竹藝大師以初代早川尚古齋、初代和田和一齋、初代田邊竹雲齋為代表。

早川尚古齋家族,由父傳子,直至今日已超過五代。初代早川尚古齋(1815-1897)被認為是第一位在作品上落款的竹編藝人,他的作品以編織精巧和裝飾細致聞名,是日本早期竹藝的代表人物。

▲初代早川尚古齋 菓子籃

這組菓子籃就是初代早川尚古齋的作品,5個籃子各不相同,展示了不同的編織技術,這種手法在關西地區被稱為魚鱗編。這種中小型的籃子被用在煎茶儀式上,供應小的茶點或用來盛放泡茶的茶壺

大約一百年後,1977年五代早川尚古齋繼承家族衣缽,突破了傳統編織方式,創造性地發明了平行結構,極具創意,看下面這個籃子,光滑得像個小柿子。2003年,五代早川尚古齋受封為“竹藝史上的國寶”,成為第四個獲此殊榮的藝術家。

▲五代早川尚古齋 輪扇組花籠

關東

與關西地區的文人品味不同,關東地區更講求創造力與現代性。

飯塚家族在關東極富盛名,大正天皇於1914年繼承王位時,曾委託飯塚家製作一對竹籃,來慶祝他的登基大喜。飯塚家族的歷代大師依次是初代飯塚鳳齋、二代飯塚鳳齋、飯塚琅玕齋。

初代飯塚風齋(1851-1916)一家從栃木縣搬到東京後,其竹籃工藝吸收新藝術運動“革新”的主張,推翻了江戶時期所強調的技術性與拘謹的保守主義,采納現代西方的結構主義

▲初代飯塚風齋 桂花籠花入(材質:壽竹;編織技藝:網代編、枡網代編)

他孫子飯塚琅玕齋(1890-1958)也很爭氣,21歲時就顯示出了獨立藝術家的品質,他創作的作品堪稱竹編工藝進入現代化的基石。他將傳統形式、個人創意以及當代設計理念融入竹編藝術中,作品以雕塑感和藝術性脫穎而出。

▲飯塚琅玕齋 花籃 禦座船(材質:信濃赤竹;編織技藝:四目編)

竹子“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品格也許是文人意淫的,但竹藝世家的學徒卻需要實打實的堅韌性,學徒需要在司機家附近住上10年或者更久,每天工作10到12個小時,一周隻休息一天,卻幾乎沒有薪水。正是在這樣的學藝環境下,練就了過硬的技藝。

但只有手頭功夫,顯然是不夠的,任何手工藝都離不開一顆“心”。竹藝大師往往學習繪畫、茶藝、插花和書法等來充實自己,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培養自己的美感,從而給竹藝注入靈魂與生命。

竹子被劈開,梅花就出來

最初,日本手工藝人只是簡單地複製唐物(中國舶來品)竹籠,後來逐漸地發展出了線條、顏色、形態、質感和諧統一的日式竹籃,從實用性的手工藝品,提升為廣受公眾歡迎的藝術品,成為了日本社會重要的藝術門類。

看下圖竹器的形態,已經完全脫離了實用性,成了單純的藝術品。

扣岑先生在一個採訪中曾說日本竹籃吸引他的特質在於“簡單、堅韌、動手的感覺、太空關係和紋理”。在日本竹藝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手工藝人幾乎將編織技藝發展到極致,竹條有生命似地自由盤旋,你無法預測它將呈現怎樣的形態。

在日本手工藝人身上,能看到他們對自然材料的尊重,對傳統工藝的傳承,以及對現代理念的吸收,這份匠心本身也增添了竹器之美。

結語

曾經看過一個飯塚家傳承人的竹編影片,一間日式屋子,一個男人,靜靜地編織著手中的竹條。那種單純的專注裡有一種神奇的治愈力量,讓螢幕另一頭的我也只想一直這麽呆呆地看下去。“竹子被劈開,梅花就出來”,原來生活中的美學如此易得,它就藏於樸素的生活用器之中,讓我們意識到生命本該如此精致

撰文:呀呀

編輯:任辛咚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