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嘉桶”版“後青春時代”,抓不住年輕人的“現實青春”

文|肉狗編輯|樸芳

喬欣想紅,但靠《趁我們還年輕》基本沒什麽可能。

由嘉行傳媒、完美世界影視李崢工作室聯合出品,嘉行傳媒獨家承製的都市勵志劇《趁我們還年輕》,講述了樊書臣(張雲龍飾)、林子渝(喬欣飾)、史唯聰(劉芮麟飾)、紀絢麗(黃夢瑩飾)、李泱泱(代斯飾)五個80後年輕人畢業後進入社會,共同經歷事業起起伏伏,經歷情感迷茫困惑的故事。

又是青春奮鬥,只不過角色成了夾在70後、90後中間的一代的“後青春”人群,即80後;又是嘉行“自家投資、自家出品、自家演員出演”的“全嘉桶”模式,但女主角不是楊冪or迪麗熱巴,而是在《我和我的經紀人》裡和壹心娛樂和平解約的喬欣。

只可惜,從收視率、話題熱度以及觀眾口碑反饋看,嘉行新烹製的這份“全嘉桶”並不暢銷。

80後的青春,也真不是《趁我們還年輕》想象的這樣。

年輕人影響不了年輕人

理想主義又自負的陸濤、個性獨立卻鋒芒畢露的夏琳、偏執且戀愛腦的米萊、愛恨分明並風風火火的楊曉芸……《奮鬥》能成為80後青春的一部代表,與這些在80後現實青春裡具備高度代表性的不同人物角色密不可分。

實際上,這種用年輕人影響年輕人的創作邏輯,在絕大多數青春劇的人物設計上都有體現,《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愛情故事》等能成為不同人心中的青春經典也得益於此。

《趁我們還年輕》走的也是這條路。張雲龍飾演的樊書臣是有為青年的代表,被譽為“公關界偶像版的存在”;喬欣飾演的林子渝是“便利貼”女孩,能吃苦也絕不會讓自己受委屈;劉芮麟飾演的史唯聰是開朗義氣的“媽寶男”,黃夢瑩飾演的紀絢麗是美麗但缺乏安全的交際高手,代斯飾演的李泱泱是體育雜誌界的“硬核白骨精”。

單從人物簡介看,《趁我們都年輕》裡的五個主人公確實角色標簽鮮明,覆蓋了多種類型人群。但實際播出內容裡,這些人物卻基本都是扁平的、立不住的。

樊書臣被神化,幫史唯聰解決工作難題的同時,還能遊刃有余的幫李泱泱化解了專訪難題;身為女主的林子渝,除了笑其他時候臉上基本就是一個表情,樂於叫板的個性有,但乾勁十足的特質卻基本感受不到;相比菲林公關公司B組創意總監,史唯聰更像是菲林公關的太子爺,辦公室亂的像個垃圾場,工作問題全靠樊書臣支招,文件簽字還要下屬苦口婆心地求著簽字……看了劇的80後青年們都懵了,這群人演的是誰?

戲劇化可以有,但現實的底子必須打好。否則這樣一群脫離80後青春現實的懸浮人物,要觀眾怎麽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獲得共鳴,觀眾帶入不了故事,又怎麽會有繼續觀看、甚至自發傳播的欲望。

痛點戳通不了痛點

放大痛點是青春劇引發觀眾共鳴的另一重要手段。《奮鬥》放大了理想和現實的鴻溝,《我的青春誰做主》放大了代際關係矛盾和不同階段的自我責任承擔,《北京愛情故事》放大了愛情和現實的選擇……聚焦80後青春的《趁我還年輕》則選擇從公關行業入手,用職場生活和人生打磨過程裡的痛點去戳通觀眾的心。

想法是好想法,專注公關行業的電視劇市場上寥寥無幾,職場生活的痛點切入也迎合了當下火熱的“996工作製”。只可惜,《趁我們還年輕》卻把這一手好棋下得稀爛。

作為本劇最大宣傳賣點之一的公關行業不僅沒有深入且全面的呈現,甚至存在不少脫離現實的臆想。出現工作失誤的史唯聰不第一時間向老闆負荊請罪,卻把自己以往做的策劃案全鋪在老闆面前,用“客戶付錢的時候,要最便宜的策劃方案,現在完事了又要最貴的效果,你說可能嗎?”為自己辯解。

誠然,這是所用公關乙方心裡的痛,但史唯聰不是一個職場萌新,用這樣的方式為自己開脫也就算了,做啤酒節策劃也不去實地考察,甚至直接照搬前幾年的方案,派個啥都不懂的新人去盯場。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裡早就被炒八百遍魷魚了,能當創意總監除非公司真是他爸開的。

樊書臣給小商戶說明獨家市集,全公司的員工不工作擠在會議室拍視頻、發實時分享;一個體育雜誌界的“硬核白骨精“想找個大拿採訪不僅要依靠朋友的關係網,還要朋友給制定詳細計劃……正是因為這些大量脫離現實的職場生活展現,觀眾才無法從《趁我們還年輕》給出的痛點裡獲得共情。

至於“結婚買房應不應該在房產證上寫上女友名字”、“大齡女青年被催婚”等問題,就已播內容看也基本都是口號化的呈現,沒有深刻的鋪展。

口號裡的“現實青春”

青春劇一直都是市場的重要組成,但諸如《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愛情故事》等關於青春現實討論的劇集卻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忽而今夏》《你好,舊時光》《人不彪悍枉少年》這類80、90後的校園青春,聚焦的問題也基本是高考學業、竹馬同桌戀以及校園友情。

這種情況下,《趁我們還年輕》的出現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青春劇的類型空白,劇中“雖然這個世界有很多規則,但做第一就是最大的捷徑”、“我現在是最好的時候,我有完成自己夢想的機會”、“愛情不是看對方為你做了多少對的事,而是看他為你做了多少傻事”等雞湯熬得也夠濃,劇作方要借分享和解讀“後青春”青年的人生態度,傳遞“青春是一種態度,與年齡無關”的主題也夠格調。

可無論是從豆瓣還是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的觀眾反饋看,《趁我們還年輕》口碑撲街已成既定事。

聚焦青年社會成長是個好切口,主抓勵志奮鬥也是個好主題,但當下,不管是80、90、亦或者00後談青春,光喊口號都走不通了。畢竟,80後都早過了而立之年,心智成熟且閱歷豐富,90、00也都早已窺見了社會的冰山一角。

浪漫、折騰都可以,但對現實的關切絕不能褪色。這是青春劇還原現實的準則,也應該是其引發觀眾共鳴的主創作邏輯。

《趁我們還年輕》或是“全嘉桶”的青春現實,卻不是我等凡人的青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