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奮鬥》到《青春鬥》,趙寶剛還懂年輕人嗎?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關心完80後的青春,蟄伏已久的趙寶剛又開始關注90後的青春。從《奮鬥》開始,到《我的青春我做主》《北京青年》,每一部趙寶剛青春劇都能引發熱議。觀眾要麽特別喜歡,要麽直言批評,喜歡和批評的理由都是——其作品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喜歡的認為貼近大眾,直擊內心痛點;不喜歡的認為脫離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劇中的故事。新上線的《青春鬥》中,鄭爽飾演的向真,就成了箭垛式的人物。

下樓撞倒別人的熱水瓶,一句“回來賠你”就了事。敢情為了一個熱水瓶,就得傻傻地在樓梯間等你?和閨蜜合夥開了一家公司,找一堆學弟學妹寫書稿。最後沒能成功出版,被要債圍堵,反而耍起無賴“我男朋友不好惹,你們看著辦”。嗯,果然欠錢有理了。

這哪裡是啥“青春痘”啊,完全就是讓人心煩的“大閉口”。群毆、互罵、車禍、一起上,愛情、友情、親情一鍋燉。趙導的套路,永遠是一個老年人用一票大齡演員去演一群年輕人的故事。

首先,你得來幾個要好的閨蜜,相親相愛偶爾撕逼;接下來,她們會為了學業、工作、理想以及最重要的“男人”,分崩離析姐妹情斷;最後,當洗盡鉛華,棱角磨平後,幾個姐妹看清了愛情和生活的真諦,重歸於好,笑看風雲。

這就是屬於趙寶剛青春劇的理想主義。不論主角多落魄,總有一個富二代朋友為他的“理想”買單;不論愛情分合有多狗血,總有一份屬於他的愛情靜靜等待;不論親情的衝突有多激烈,總有一個和解最終實現。

只不過,《青春鬥》對90後的理解,似乎遠不如《奮鬥》對80後的理解深了。六十耳順的趙寶剛,尚能握住青春的脈搏否?

向真很“失真”

截至目前,《青春鬥》的觀眾分成了兩個陣營,一派認為這才是青春的活法,是我要的生活;質疑者則認為鄭爽飾演的向真很“失真”,在現實裡能不能活到20歲都是個大問題。

劇中,向真、錢貝貝、晉小妮、丁蘭、於慧五個性格迥異的女孩相識於大學,志趣相投,結為閨蜜。畢業後,她們留在北京,立志奮鬥。然而,年少激進的她們時常碰壁,幾個女孩的友情也經歷了無數的糾葛和考驗。

趙寶剛慣用的典型人設,在《青春鬥》裡可以對號入座:向真機靈活潑,以愛管閑事和情商低著稱。室友談戀愛要向她報備,不然就是偷雞摸狗。男友要對她事必躬親,不然就以分手威脅。為了找到男友下落,她甚至在派出所裡對片警大吼大叫。

丁蘭是個學霸,偶然考了第二就想自殺,和考第一的男生來了一場高智商戀愛;於慧是個勵志書作者,在本科畢業前已出版7本書,卻因為創業失敗,不得不重頭開始;晉小妮是個作女,愛好是監視男朋友的一舉一動,慣用技能是用維生素片冒充安眠藥,上演苦情大戲;錢貝貝是高冷女神,一邊暗戀校草,一邊拒絕他人的告白。

典型的人設,必然需要狗血的劇情配合食用。僅在前6集,硬糖君就經歷了:向真男朋友趙聰把衣服扣老師頭上逃走、向真推不會游泳的錢貝貝下水、男浴室裸體群架、趙聰誤會於慧朋友佔便宜私闖民宅、丁蘭男朋友高原上街買避孕套被車撞骨折、錢貝貝被男朋友程宇變態囚禁眾閨蜜營救、趙聰離奇失蹤向真翻牆進入別墅被拘留等大戲。

這些劇情任選一個,都可以改編成都市夜新聞放送:金蘭姐妹,為何推閨蜜下水?摯愛男友,怎將妙齡少女囚禁?畢業在即,男大學生何故放棄答辯?儘管存在拚貼雜燴的嫌疑,但不得不佩服他們都具有熱搜潛力。

但愛情作為趙式青春劇的拿手好戲,似乎在《青春鬥》裡開始黔驢技窮了。

向真和趙聰的愛情,沒有交代緣起,屬於典型的“女作男願”。無論向真做了什麽事,都由趙聰頂著。創業借6萬塊如是,醉酒沒回寢室如是,欠債被圍堵亦如是。我們當然可以理解成男孩子有擔當,但何嘗又不是向真“索取型”人格的體現。戀愛真這麽談,怕不是要母胎單身?

丁蘭和高原的學霸之戀,也有強點鴛鴦譜的意思。大概趙導意圖展示,90後“勢均力敵”的愛情。可當丁蘭得知高原成績是第一的時候,去質問對方,才注意到對方,似乎特別懸浮。你們班一直有一個考第二的,長得還不錯的男生,你居然到了大四才發現?

青春小時代

趙式青春劇主人公,常常會在內外交困的衝突與壓力中感到困惑,但最終結局則力求把問題象徵性地解決,或是巧妙地回避掉,讓殘酷的現實環境成為理想實現的“青春烏托邦”。

普遍的呈現方式是:貌似反映了現實問題,又遠遠不如現實那麽沉重。比如《青春鬥》裡,向真借款6萬創業失敗,還沒找到工作的她,絲毫不擔心未來;《奮鬥》裡,一個拿不到學位證的同學,情急之下尋了死路,很沉重的一筆。但旋即就被追悼會上,陸濤痛苦裡夾雜調侃的悼詞給衝淡了。

趙寶剛鏡頭下的年輕人,多數是北京土著,操著一口京片子貧個沒完。雖然畢業後生活充滿不確定,但每人都有一個雖不大富大貴,但還溫聲美滿的家庭做後盾。

他們當得起小業主、泡得起吧、開得起汽車、買得起房,朋友圈中再安插一個講義氣的男富二代和家財萬貫的女閨蜜,就是趙式青春劇能輕鬆化解社會問題的金手指。

《青春鬥》裡,在於慧好友的幫助下,向真借到創業的6萬塊。在家庭條件同樣優越的男友趙聰知情後,吃醋又借給向真6萬,並在公司倒閉後,撕掉借條;《奮鬥》裡,在陸濤和米萊的幫助下,朋友們才能在辛苦謀生之餘,還充滿小資情調地生活,在“烏托邦”裡各自心碎,又各自逍遙。

趙寶剛不擅長描寫大學生活,因此劇中的男女主人公總是匆匆畢業,走入社會。(《奮鬥》一集畢業,《青春鬥》五集畢業)他更擅長營造一個過渡性的成長空間,這個空間沒有社會化的權力分布,只有閨蜜友誼和哥們兒義氣。它是工作疲乏的休憩之地,是撫平傷痕繼續奮鬥的心靈港灣。

所以,趙氏青春劇就是在營建一個青春烏托邦,這裡自然映射了一些現實問題。但他的青春劇更多是不諳世事的理想主義,是改造了現實後編織的成人童話。既是青年“鏡像階段”的延續,獲得自我認同的途徑,也是在青年這個過渡期,從少年到成年,得以同社會溝通,實現社會化的載體。

趙寶剛習慣將花朵,移植到溫室中,再慢慢培養觀察。即便是有風吹雨打,那也是可控範圍內的實驗。誠如雅斯貝爾斯所說的,現在的人們“除了追求一些有實際效用的具體目標外,不想去發掘自己的能力;他沒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須立即使他滿意,即便是精神生活也必須服務於他短暫的快樂”。

奮鬥的無奈

在趙寶剛推出《奮鬥》之前,內地青春劇對“講述一代人的成長故事 ”這樣宏大而深刻的命題一貫采取回避態度。

首先,群像式的人物關係,對編導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要建立起完備的社會關係網就要求生活經驗足夠豐富;其次,對時代性挖掘“度”的把握問題,過度強調深刻性會導致主題沉重,過度強調展示性則又流於形式,淪為庸常。

可以說,趙寶剛青春三部曲的成功(《奮鬥》《我的青春誰做主》《北京青年》),源於在敘事母題上觀照主流意識形態,迎合大眾審美趨向,融匯當下精英話語,同時協調了真實與藝術的關係。

而《青春鬥》的敗筆,也在於趙寶剛對90後的把握失準。儘管90後遠非垮掉的一代,但其口號式的奮鬥形態,仍然是對80後《奮鬥》的照搬複製。《青春鬥》的主角們說“只要我們一直奮鬥,說不定哪天理想就實現了”,這話放在《奮鬥》裡似乎也沒有什麽問題。

真正的偏差在於,趙寶剛沒能理解90後的“佛喪雙修”。2007年,他將上世紀50年代的“奮鬥”口號,安置在80後身上,灌注了主流意識形態,取得了《奮鬥》意想不到的成功;但這一套,繼續用在90後身上,已經顯得“不合身”。

為賦新詞強說愁,是一種矯揉。為談勵志硬奮鬥,也是一種造作。向真糊裡糊塗的去創業,並非出於對事業的追求,只是不想依附男友;於慧寫了很多勵志圖書,卻看不到她對寫作的熱愛;而至於丁蘭和高原出國深造,更多也只能被解讀為“不得已而為之”。

早在2012年的《北京青年》裡,趙寶剛尤為拿手的愛情,就有點魔法失靈。為了突出愛情的忠貞,反覆強調“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該劇結尾,白雪皚皚的玉龍雪山上,四對新人,潔白的婚紗,鮮紅的玫瑰,璀璨的鑽石,向觀眾詮釋了“雞湯愛情”的可怕。

而現在的《青春鬥》則近乎妖魔化了90後的愛情:學霸談戀愛只看成績,女神談戀愛只看顏值。都9102年了,趙寶剛還把男生弄得像急色鬼一樣。買個避孕套高興得像中彩票,不看路況一路狂飆。

就連《奮鬥》裡的招牌京味兒幽默,也被含糊不清的鄭爽給消解了。相信我,不看字幕你根本聽不清她在說什麽。趙寶剛這次還誇海口“(鄭爽演技)可以用炸裂來形容,不服跟我辯”。演技炸裂沒有不清楚,反正台詞是被爽姐給炸碎了。

趙寶剛曾說:“如果(作品)還只是真實地反映生活的本質,僅僅表現生活質感的東西,可能社會就不前進了,人的意識就會落後。我覺得應該是位於前面一點,有一點創造,而不能完全照搬生活原生態的那種東西”。

當我們指出趙寶剛的劇不“真實”時,或許早就忽略了他遠離真實的初心。如果12年前的《奮鬥》,80後還能聽到趙寶剛語重心長的呼喊。那麽,12年後的《青春鬥》,90後真的只看見他邁著沉重步伐呼哧帶喘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