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互聯網法院建區塊鏈:三個月采集數據超百萬條

法制晚報訊(記者 周蔚)由北京互聯網法院主導,與國內領先區塊鏈產業企業共建的電子證據平台天平鏈,運行三個月以來已在線證據采集數據超過100萬條。

在12月22日下午召開的天平鏈發布暨建設、管理與應用研討會上,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張雯介紹,司法區塊鏈節點建設共17個,完成24個互聯網平台或第三方數據平台和存證平台之間的應用數據對接。三個月來,當事人通過電子訴訟平台提交的材料全部通過“天平鏈”進行了存證,截止目前存證材料數已達187623條,驗證證據檔案316個。

研討會上,對天平鏈的建設原則、建設模式以及建設成效的情況、《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證據平台接入與管理規範》及相關操作細則等內容進行發布。

“天平鏈”三個月存證達18萬餘條

在強調“網上案件網上審理”的互聯網審判模式中,證據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電子證據由於易變性、易改無痕等特點,會導致涉網案件存證難、取證難。

據了解,北京互聯網法院天平鏈是由北京互聯網法院主導,與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資訊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百度公司、信任度科技公司等國內領先的區塊鏈產業企業共建的電子證據平台。實現了電子數據的全流程記錄、全鏈路可信、全節點見證。

在司法實踐中,天平鏈一方面可以對當事人上傳到電子訴訟平台的訴訟檔案和證據進行存證,防止篡改,保障訴訟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對進行過天平鏈存證的訴訟證據進行驗證,解決當事人取證難、認證難的問題。

天平鏈運行三個月以來,北京互聯網法院搭建天平鏈證據平台,不斷豐富天平鏈生態,目前已有的生態包括版權、著作權、供應鏈金融、電子合約、第三方數據服務平台、互聯網平台、銀行、保險、互聯網金融。

司法區塊鏈節點建設共17個,完成24個互聯網平台或第三方數據平台和存證平台之間的應用數據對接。截止到12月22日,天平鏈在線證據采集數據超過100萬條。當事人通過電子訴訟平台提交的材料全部通過“天平鏈”進行了存證,截止目前存證材料數已達187623條,驗證證據檔案316個。

聯合公證處及互聯網平台等作為節點

據了解,天平鏈積極聯合司法鑒定中心、公證處、行業組織、大型央企、大型金融機構、大型互聯網平台等作為天平鏈的節點,共同背書、共同治理。

在天平鏈建設、管理與應用研討中,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就電子證據在生成、收集、存儲、傳輸等全流程的安全性與合法性規則進行了深入研討,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乾問題的規定》中關於電子證據認定的相關標準,提出了關於電子證據可信性的相關法律適用性原則與電子證據保護的技術實現指引。

《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證據平台接入與管理規範》是此次天平鏈發布活動的配套檔案。與《規範》相配套的還有《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證據平台接入與管理規範細則》《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證據存證接入申請表》《北京互聯網法院電子證據存證接入接口說明》,這些檔案從實際操作角度更詳細規定接入方的資質要求,接入方電子數據系統環境規範要求,證據平台的司法應用要求等,方便接入方按要求、有序接入。

用區塊鏈存證、取證的費用低

司法實踐中,天平鏈已經表現出很多應用方面的優勢。一是驗證程式上更高效。與傳統的取證程式相比,天平鏈存證相對更加簡潔,對於區塊鏈平台存證的安全性、可信度的審查前置,對於證據是否一致性都可以通過後台的技術支持進行檢驗,法官可以省略掉對於取證程式是否可靠的檢驗。

二是專業化水準得到提升。證據一致性驗證前置,電子訴訟平台會直接進行標記,實現技術與法律相分離,對於驗證了技術標準的平台,呈現在法官面前的是一份已經經過校驗的證據,當事人如果沒有相反的證據,該證據的真實性基本沒有問題,法官可以將注意力集中於證據所體現的事實方面。

三是使權利保護更易實現。由經與當事人了解情況,採用區塊鏈存證、取證的費用較比傳統的取證費用低,而且可以自行操作。

四是促進了司法信任體系構建。在涉及區塊鏈取證的案件中,當事人對於證據真實性的認可度更高,鑒定啟動率大幅下降。當事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的表現更加誠信,易於開展調解工作,提高庭審效率,對提升審判效率和品質有助推作用。

工信部在該院設立區塊鏈司法應用實驗基地

此次論壇吸引了來自司法行政機構、高校、互聯網及實體產業、媒體等各界百餘名專家學者參加。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認為,北京互聯網法院的“天平鏈”有先進技術支持,能夠確保數據真實性、保護用戶隱私、逐步實現互聯網空間的治理法制化,這是區塊鏈技術的優勢體現。

在發布現場,賽迪區塊鏈研究院為北京互聯網法院頒發了賽迪許可鏈測評合格證書。國家資訊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工業和資訊化部區塊鏈技術與數據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何小龍和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張雯共同為工信部重點實驗室區塊鏈技術司法應用實驗基地揭牌。

北京互聯網法院院長張雯表示,未來天平鏈將繼續秉持建設的初衷,將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規律與我國的司法實踐緊密結合,在政策理論研究、技術服務創新、生態運營建設等方面,廣泛邀請各類社會機構參與,積極探索並持續創新。

攝影通訊員劉建華

(法制晚報 周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