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家2萬員工的巨頭為什麽永不上市?

秘姐有話說:

文丨來源:IPO頭條(ipo2013)

版權歸原作,若有異議,煩聯繫後台~!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

但西北菜肯定沒聽過,西北菜其實是西貝造出來的一個概念,是一個創新的菜系。這個菜系造就出了300多家直營店,2萬3千名員工,近50億營收,不錯利潤的餐飲黑馬-西貝。

海底撈上市之後,投資機構紛紛約見西貝創始人賈國龍,鼓動西貝登陸資本市場:“賈總,4兆的餐飲規模,年平均增速超10%,海底撈一上市就千億市值,行業裡海底撈之後最具規模和實力的就數西貝了”。

面對各種上市的聲音,賈國龍回應:“西貝永遠不上市,把利分給奮鬥者!”。

西貝緣何受到了市場大力的追棒,而賈國龍又為何言稱西貝永不上市呢?

好吃戰略: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

西貝名字來源於創始人賈國龍的“賈”字上下拆分,而剛好又是“西北”的諧音。

西貝最早可以追溯到1988年5月在蒙古臨河市開業的黃土坡風味小吃店。

1999年7月西貝北京第一家店開業,面積5000平方米,有包廂有散台有大型停車場,整個風格偏西北,為了打響招牌,西貝投入30萬元廣告轟炸,當時火爆北京。

2010年,西貝旗下已經擁有“西貝蓧面村”、“騰格裡塔拉”、“西貝海鮮”、“西貝鍋鍋”、“西貝愛麗格斯火鍋”、“九十九頂氈房”等六個餐飲品牌,門市數也已經達到了26家。

多品牌下有限的資源分配顯得尤為重要,這時候賈國龍接觸了定位理論,在專家的建議下,將主打業務確定為西貝蓧面村。

但賈國龍發現還是經常有人把“蓧(you)面”念成“筱(xiao)面”,很多人依然不知道蓧面是什麽。

為此西貝從2010年開始進行了近4年的品牌定位之路,在這期間西貝的品牌名稱換了四次。

從最初的“西貝蓧面村”,到“西貝西北民間菜”和“西貝西北菜”,再到第三版“西貝烹羊專家”,最後又回到了“西貝蓧面村”。

如此頻繁更換品牌名稱,品牌的傳播力和辨識度會被削弱,但賈國龍深知品牌定位對於企業的重要性。

2013年底,西貝定位重新回到西貝蓧面村。在反覆定位中,西貝請谘詢公司和專家指導的費用累計花了6000多萬。

看似轉了一圈又回到原點,其實西貝在這個過程中明白蓧面代表了健康,它是獨一無二的,西貝決定開發屬於自己的新品類,並做這個品類的第一名。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它的問題是市場認知度低,教育成本很高,不過如果教育成功,品牌的護城河會非常高。

為了讓大家知道“蓧”怎麽念,西貝真是操碎了心,請華與華幫創作了Ilove蓧(yóu)的超級符號,朗濤設計方型LOGO,讓西貝蓧面村品牌一下時尚起來。

拚音都用上了,“蓧”字從此再也沒有被讀錯過。

凡是成功的品牌都代表了一個品類,並且深深植入到消費者的腦海裡。例如提到全聚德就想到烤鴨,星巴克則想到咖啡廳,提到海底撈就想起優質的服務。

而賈國龍似乎野心更大,他希望如果提到西貝蓧面村,消費者的腦海裡出現的是:“道道都好吃”。

2014年底,西貝做出了重大戰略:好吃戰略。讓顧客“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而且“不好吃,不要錢”。

好吃是很難定義的,正所謂眾口難調,尤其連鎖餐飲,你一家店好吃容易做到,店開多了,真的做到好吃,有非常高的難度,其實這就是所謂的餐飲標準化的問題了。

西貝超吃戰略的第一步是精簡菜單,先是把120道菜,精簡到66道以內,後又減至45道。這是為了便於集中力量調試提升,向著“道道都好吃”的目標進發。

第二步就是菜品標準化了,只有每一家店都一樣好吃,這樣的商業模式才能快速穩定地複製。

西貝保留的四五十道菜,每道都擁有一份詳細的“作業指導書”,相應的操作台配有定時器、溫度計、刻度杓等工具。

西貝的標準化有著天然優勢,西北菜主要是烤、燉、煮、燴、燜,用到“炒”的菜品不多,而“炒”菜因為火候不易掌握,標準化是非常困難的。

“道道都好吃”就像包治百病,難免有客戶覺得不好吃,為此西貝設定了2%的退換率,以2017年43億元的營收計算,會有價值8600萬的菜被退回,成本約為4300萬,正是這4300萬換得了顧客的極致體驗和信任,讓顧客愛上西貝的產品。

迭代升級:小而美的“小店模式”

好吃戰略同時也帶來了西貝的業態升級,店鋪經歷了傳統的第一代到第二代再到如今的第三代的迭代升級。

第一代店是相對傳統的大店,被裝修成西北窯洞的風格,面積普遍在5000m2左右,廚房也非常大,賣的也是大菜。

由於面積太大,考慮到租金,一般都是開在城郊地區,單店投入的資金非常高,往往要運營1年多才會盈利,這大大限制了開店的速度。

而且從內部來說,因為是大菜,菜品的準備時間過長,店內的上菜速度太慢。菜品也很多,很難保證菜品的穩定性,這種方式限制了西貝的發展規模。

2009年,西貝開始進駐購物中心,西貝的第二代店隨之誕生,面積相對第一代店只有1000m2。

面積雖然小了,但西北窯洞的風格並沒有改變,很多購物中心“嫌棄”西貝的風格太土,與商場整個時尚風格不搭。

為此西貝也開始在門市設計上加入更多時尚元素,到2013年,西貝的門市數已經達到70家。

第三代店是如今小而美的“小店模式”,面積普遍都在500m2以下,全散台,而且明廚明灶,主要開在城市的主流商業中心。

而且店鋪產去掉所有複雜的炒菜,由西貝自建的三大中央廚房統一供應半成品,盡量在不影響風味的情況下,減少店內製作的工序和複雜度,產品製作的標準化程度更高了。

第三代店,做的是三公里生活圈的生意,其消費頻次高於前兩代店鋪。相對大店,服務效率更高,用戶滿意度也隨之上升,甚至連翻桌率也比從前提升不少。

店鋪面積變小,資金周轉速度加快了,而且標準化的程度越來越高,西貝的開店速度也更快了,第三代店之前,西貝在十多年間門市數不足80家,而2014年第三代店鋪推廣之後,新開的門市數已經超過200家。

行銷:先上舌尖上的中國再進聯合國

除了進行品牌定位,西貝在品牌行銷方面也不遺余力,先上舌尖上的中國再進聯合國。

2012年,由央視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火遍了大江南北,很多品牌開始借勢行銷。西貝結合自身特色,簽約了《舌尖1》的黃老漢,聘請他當西貝黃饃饃形象代言人,使得西貝迅速被更多的人所知曉,兩年時間黃饃饃賣了3000萬個。

2013年,在烹飪協會的帶領下,西貝參加“中華美食走進聯合國”的活動,得到了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認可。西貝借助這段故事成功推廣做口碑行銷,取得了不小的正面效益。

2014年,西貝再次花費600萬買斷《舌尖2》張爺爺的手工空心掛面,並宣布了一年至少1億的銷售計劃。

這三次行銷均落到了實地,都取得了品牌和銷量的雙重成功,西貝得以在全國迅速擴張。

此外,西貝在內容行銷上也是做得較為成功,西貝在線上各渠道,共有1200萬的締約用戶,為了與這1200萬用戶互動西貝組建了一個自媒體矩陣。

顧客每次進店,都是跟品牌的一次連接和互動,線上也一樣,西貝在線上跟用戶的互動增加了用戶的粘性,新菜品沒上市就被1600萬人所關注。

永不上市的背後:4兆元的餐飲大市場,僅4家上市公司

今年是西貝的而立之年,成立30年來,西貝已經擁有了300多家直營店,2萬3千名員工,近50億營收。從規模上看,這在餐飲行業已經算是佼佼者了。

在海底撈上市後,這佼佼者就受到資本的關注,投資機構紛紛鼓動西貝上市。但賈國龍堅決回應:“西貝永遠不上市,把利分給奮鬥者!”

這也許跟西貝內部的利益分配機制有關,讓勞動者分利,也跟賈國龍的性格有關,賈國龍是一個極度重視掌控權的人,他希望自己是西貝這場大戲的總導演,希望西貝能夠搭建華為那樣的架構——創始人任正非隻持有1%的股權,卻享有企業絕對的控制權。

但西貝永不上市的背後也許包含更多的是餐企上市難的老問題-財務不透明、稅務監管難、標準化程度低、合規性差等問題,餐飲企業上市難已成行業共識。

2017年餐飲收入39644億元,同比增長10.7%,近4兆的餐飲大市場,卻只有4家A股上市公司,分別是全聚德、廣州酒家、西安飲食和*ST雲網(主業轉型),就算加上跑到香港、美國上市的,包括包裝成食品公司上市的品牌,一共才15家。

撇開經濟水準差異如果按照韓國、歐洲、美國、日本等比例人口來計算,中國應該分別有30家、52家、240家、1000家餐飲上市企業。

A股上市的四家企業,全聚德和西安飲食是比較純正的餐飲股,但日子過得並不好。全聚德自2012年之後,業績已經連續6年原地踏步。西安飲食自2012年之後,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6年虧損。

曾經的“民營餐飲第一股”湘鄂情如今已經更名為*ST雲網,而國內的湘鄂情均已關店倒閉,在ST雲網的業務板塊中,僅保留了團膳這塊業務。

而廣州酒家成為自湘鄂情之後,8年來首家成功過會的餐飲企業,但其餐飲服務收入不到三成,更多的收入來自食品出售,這讓其代表性含金量大大降低。

廣州酒家也是奮鬥了七年才成功上市,在這期間很多餐企也折戟了。

2011年,俏江南折戟A股、轉戰香港H股,但屢戰屢敗,上市無果後被迫轉手解除當初與鼎暉創投定下的對賭協議,投入境外資本CVC門下。在與CVC的博弈中,創始股東張蘭失去控股權,慘痛出局。幾經易主後,創立十餘年的本土品牌俏江南也受到重創。

2014年更是被業內稱之為“餐飲行業全軍覆滅年”,淨雅食品、順峰、嘉和一品、狗不理紛紛折戟。

2016年,九毛九向A股發起衝刺,歷經2年上市之路,2018年3月,九毛九主動終止了IPO。

到目前為止,就只有同慶樓還在排隊中,不過從去年到現在都處於預披露狀態,遲遲沒有更新的進展。

相對而言,港股上市的程序相對簡單,對企業上市要求相對寬鬆也是很多企業選擇去香港上市的重要原因。

呷哺呷哺、味千中國、唐宮中國、國際天食(上海小南國)、合興集團(吉野家母公司)都已經成功在香港上市。

包括今年9月在香港上市的海底撈,市值近千億,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

而跑到美國上市的鄉村基於2016年在美股退市,據說其想上A股,目前尚無消息。

A股難闖,很多企業就跑到新三板,目前新三板的餐企近30家,但大部分新三板餐企都沒有做市,沒有流通。這樣跑去新三板完成沒有意義,純粹的面子工程。

總的來說A股上市是最好的選擇,港股上市是最快的選擇,而新三板上市是作死的選擇。

為做好餐飲等生活服務類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有關工作,提高信息披露質量,證監會於2012年制定了《關於餐飲等生活服務類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信息披露指引(試行)》。

指引要求發行人詳細披露現有業務發展狀況、主要經營模式及持續發展能力、食品安全衛生、主要管理制度及執行情況、公司治理、商標及商號、員工及社會保障情況。

其實可以歸結為三個點,一是持續盈利問題,二是財務不透明問題,三是內控合規問題。

首先是持續盈利問題,無法規模化發展就不可能較好地持續盈利,而製約傳統中餐無法做大的最大原因是無法標準化,沒有穩定的口味、可複製的標準化出品,中餐就無法連鎖擴張。

海底撈正是選擇了中餐裡最不依賴廚師的品類,它的廚師就是消費者自己。標準化的料包+淨菜,讓海底撈可以保證每家店的口味一致性。

而且由於行業門檻不高,一旦業內有新的熱點出現,市場上便會湧入大量的模仿者,如中式茶飲、連鎖火鍋、創意菜等,同時還要不斷與新品類競爭。

加上餐飲的流行性變化很快,每年的流行趨勢都在變,等爆紅周期一過,盈利水準就會大幅下降,想做到持續盈利更難。即便如美國的麥當勞和肯德基,雖然不斷調整各地的口味和產品,可增長越發的吃力,最後麥當勞無奈賣掉了國內的股權。

其實就是財務不透明的問題,這是餐飲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餐飲企業多是現金交易,账目透明度不高,在採購環節價格一般是進行口頭商定,不能保證每一家供應商都能提供正規的發票。

而且索要發票消費者的比例不高,常會出現成本、收入的計量與實際不符的情況,還可能帶來偷稅漏稅、挪用公款等問題。

最後是內控合規的問題,面對眾多直營店或加盟店,如何建立規範的控制體系,而且員工數量大、類別多、流動性強,社保面臨較大的困難。

此外食品安全是餐飲企業自身很難把控的問題,即使麥當勞、肯德基也這樣高度標準化的快餐企業也無法避免,廣大中餐企業更難以應對。

例如上海“一籠小確幸”餐廳被曝出現食物中毒事件、海底撈後廚衛生問題等均對企業經營造成了影響,嚴重者甚至導致關門倒閉。

本文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