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瑞士與中國聯手:智慧醫療“不以患者為中心”

老牌醫療強國瑞士和後起之秀中國如果攜起手來,或許可以在全球下一個億萬級市場——“智慧醫療”中拔得頭籌。

IBM蘇黎世研究中心研究員Matthias Reumann提出,未來的醫療體系不再以“患者”為中心,而是以“公民”為中心,它的使命不僅僅是將患者治療好,而是更早地介入每個人的健康狀況,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和養生服務。

這是10月24日Matthias Reumann在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與瑞信集團舉辦的“智萃中歐2018”蘇黎世論壇上的發言。在這場論壇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創業學和創業實驗室主任張文清,同樣描繪了智慧醫療的未來圖景,並且提到“有病就去看醫生”這一常識會被徹底顛覆。在高科技手段的幫助下,人們可以隨時觀察健康狀況,主宰自己的身體,不必等到病情惡化時再尋求治療。

瑞士信貸集團董事會主席烏爾斯·羅諾(Urs Rohner)說,“瑞士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水準位居世界前列。”醫療事業佔瑞士GDP的比重正逐年增加,蘇黎世更是匯集了眾多前沿科技、高端人才和先鋒理念,該國政府希望進一步將它建設成“醫療產業裡的矽谷”。

依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預測,2018年中國消費市場的價值規模將達到5.7兆美金,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而在二戰之後該寶座一直被美國佔據。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認為,這是商界的一次重大轉折。他認為,在中產階層消費者崛起的影響下,10年後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美國的1.5倍。而他們對健康消費的熱愛,也將帶動醫療行業的急速擴張。

如今,老齡化社會洶湧來襲,各國都在加緊備戰智慧醫療,僅僅在“腦研究”這一個領域,就有歐洲以及中、美、日、韓、澳等國家和地區開展了一系列人類腦計劃項目,借助生物科技和數據計算探索大腦功能。丁遠說,瑞士的技術服務加上中國市場、資金,可以在智慧醫療這片藍海中碰撞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如果企業想要抓住這類機會,建立早期診斷、個性化醫療、定製化養生的醫療體系,就需要集中火力開發技術應用。

在複星集團大健康板塊CTO黃邦瑜看來,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正是顛覆醫療健康領域的主要力量。

移動互聯網重建了醫療機構和患者的關係。過去,傳統的製藥行業很難獲得患者在服藥之後的真實反饋,但在移動互聯網的幫助之下,製造痛風藥的公司可以建立專門社群,把醫生和痛風患者連接在一起,隨時了解他們的處方情況和用藥體驗。

AI技術能幫助基層醫生進行輔助診療。醫信科技創始人兼CEO梁亮觀察到,人工智能正在代替人工,完成診後隨訪、電子病歷等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隨著機器學習的進步,它甚至可以幫助醫生精準甄別病症。中國有大量農村患者,基層醫療資源往往感到力不從心,AI可以協助醫生篩選出疑難雜症,幫助病人轉入相關醫療條件更好的醫院。

與此同時,物聯網將在健康管理、家庭護理等方面大展拳腳,而區塊鏈技術則會為用戶的健康數據保駕護航。

裝備好技術之後,接下來考驗企業長官者與管理者的就是如何讓其實現商業化,企業需要找到恰當的商業模式才能順利駛向藍海。

在碳雲智能創始人、CEO王俊看來,醫療領域的初創企業不容易迅速斬獲短期利潤,因為積累醫療數據需要一個過程,而失去了數據支持,用戶獲得的價值就是一張空頭支票。這一觀點得到了億康基因CEO陸思嘉的認同,初創公司只有關注數據本身,才能開發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產品和服務。

醫信科技創始人兼CEO梁亮提出,創業者可以考慮應用共享經濟。畢竟,傳統醫療服務機構如要創業,需要投入大量的重資產,比如建大樓、雇傭醫資,但如果利用互聯網技術連接公立醫院和公立醫院的醫生,把專業人士的空余時間和知識精華共享出來,讓用戶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顯然能夠事半功倍。

對此,前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技術管理學院院長Christopher L. Tucci也表示,隨著產品和服務創新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未來健康領域將產生豐富的跨界融合應用,除了傳統的醫療行業,保險業也將是其中的活躍參與者。

但黃邦瑜提醒企業家們,大健康行業的生態圈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囊括了患者、醫生、醫療機構、政府、藥廠和醫療器械生產商等,只有在產業鏈布局中掌握主動權,才能建立出完整的生態閉環。

在行業專家和企業家們看來,智慧醫療創業中的一大瓶頸,就是“數據變現”。

一方面,只有可分享的數據能孕育出“智慧”的商業模式,但是目前部分用戶抗拒分享,而各國對於數據的監管也趨於嚴格,比如中、美政府都規定本國的生物標本不能被攜帶出境。王俊說,未來區塊鏈的應用,可以保障資訊的透明和不被濫用,但是想從根源上打消用戶疑慮,還得讓企業建立出讓用戶信任的口碑和文化。

憂慮不止於此。IBM蘇黎世研究中心研究員Matthias Reumann 經過多年觀察發現,醫療領域錯綜複雜,醫院、醫生都是很保守的利益群體,他們喜歡標準化的解決方案,接受創新的速度相對較慢。張文清對此表示認同,醫療技術的發展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沉澱才能實現商業化,比如,基因組測序用十幾年才逐漸降低了成本,有了推廣普及的可能,將其投入市場也需等待監管政策做出調整。

智慧醫療的發展速度和波折程度,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這片乍看一望無際的海域並非風平浪靜,而是充滿了驚濤駭浪,並隨時準備淹沒甚至溺死試水者。

瑞信全球數字化醫療股票基金高級基金經理Thomas Amrein表示,中國和瑞士的企業可以共享在智慧醫療領域的失敗案例,給對方提供智囊支持,共同汲取經驗、分享招數。過去,西方負責創新、中國負責給市場,是中西方企業合作的“套路”,但是億康基因CEO陸思嘉說“這種模式現在已經過時了”,中國和瑞士的企業可以搭建團隊,一同實驗創新,推出革命性的產品和服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