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留不住人的新區規劃,都長啥樣?

文 | 3551字

來源:真叫盧俊

曾有位專注社區改造的朋友和我分享過這麽一句話,“你到底是生活在城市裡,還是社區中。”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對生活很回味無窮的洞察,只是再仔細琢磨琢磨,其實城市間毛細的肌理,還是有微操作空間的。

但一個城市一旦成年了,能讓你動刀的地方就不會多了,所以你能找出很多能影響城市的線條,但最粗的那條脈絡,基本就是規劃了。

之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討論下這個問題,是因為前幾天我們發了一篇關於浦東文章,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大家的爭議點居然是,浦東和浦西到底誰宜居?

其實浦東浦西之爭也不是什麽新話題了,但是放到宜居這個立面上,卻很鮮見。

今天,三魚正好就想順著這個維度,和各位聊聊,那些規劃很好,或者看起來很美好的城市,可能真的未必宜居。

01首先,接著上面的浦東,沒人能忽視有“三件套”壓軸的陸家嘴,在上海或者中國的門臉擔當。

實際上,作為中國最早全力營造的國家級新城和CBD,陸家嘴的規劃也為一直行內津津樂道,關於這點,還有個很有趣的故事。

差不多在91年吧,大家都知道要做陸家嘴,但是怎麽做,誰也沒個譜,就搞了場國際競標。

應該說,參標的英,法,意,日和中方,拿出方案都很有鑒別度,而最後陸家嘴成型,總體上還是用了我們自己這版為藍本,幾乎揉捏了各大方案的特點,便有現在的浦東起步。

但你看下當年評為第一的英方規劃,就很有意思,大概是下面這個圓盤樣子。

以當下視角看,這個方案哪怕現在也不過時,簡單說,放棄了天際線和純商務區的面子,把陸家嘴做成一個超大的中央景觀花園和活動區(CAZ)。

而且英國當時步子太大了,直接放棄汽車優先原則,大膽採用這兩年剛在中國流行的TOD模式,說實話,以我們當時的能力上限和視野,這樣的方案能採用,才是unbelievable。

不管怎麽樣,沒人能否認陸家嘴作為頭部CBD的優秀,但是我個人在陸家嘴的肉身感受,樓是越長越高,但是真的走進去,會發現每棟辦公大樓都很忙碌,但是外面確實挺冷清,不怎麽想多待,似乎也沒什麽生活味。

這就是當初,沒有預留多少複合型的功能區,卻供人們去交往休閑和生活。

當然,這樣去苛責中國城市規劃的先驅者未免不近人情,並且以陸家嘴為基點,浦東在外拓中,越來越重視社區化,產城結合這些複合型生活維度。

02好,浦東到底是不是宜居,這點上,只有真正意義上生活在浦東的朋友才有資格去置評。

這裡,我給大家分享兩個高能級規劃城市,人們生活在其中,卻都想搬家的

有這麽兩個城市,無論是平視視角還是俯視視角,都充滿了美感,對稱的,機械的那種美感。

因為都是白紙作畫,兩個城市把當時能用的最先進的城市理念,看起來最帶感的城市建築都用上了,甚至其中一座人均綠地面積可以達到100萬平以上,整個城市肌理和線條可以美好到像一塊瑞士手錶的內部結構那般。

這兩座城市,一個叫巴西利亞,巴西首都。

一個叫堪培拉,澳大利亞首都。

很少有人否定這兩城規劃當初的超前,如果說國際公認生活很失敗,還是外人視角的話,那麽生活其間的人,真的是用腳投票逃走的。

以巴西利亞為例好了,因為是首都和新興城市,主要生活著兩種人,一種是公務員,一種基層服務勞動者。

結果,公務員只要周末都會回到近千公里外的聖保羅和裡約熱內盧居住,底層勞動者每天來回一個巴西利亞十公里外貧民窟。

等你真的走入巴西利亞的話,這樣的景象沒必要奇怪。

首先,雖然規劃時要導入大量人口,但為了保持“飛機”形狀的美感,不被破壞,城市內居然不準建設住宅,而是要在周圍建設衛星城通勤。

接著,整個城市功能區切割的非常細且過於分明,這樣可以建設寬敞的馬路,明亮的綠化和各種大氣建築,但生活其間,你可能會遇到這樣場景,即便看個病,對不起,必須穿越整個城市去到那頭醫務區。

所以,對巴西利亞的中上階層來說,在這生活實在無聊,而對底層而言,在這生活實在不方便。

03其實,這樣場景在國內未必少見。

三四線看的太多,我就不說了,就說去過的某個二線城市,面積上,應該是我看過國內新城前三的,誇張的中軸,各種牛氣的建築,然而,就是少了點人氣。

問了下當地人,那邊上班產業倒還好,就是生活便利真沒法老城比,老城人願意忍受通勤去上班,但就不願意搬過去生活。

總結下,一切規劃上被嫌棄的城市,不怪別人,而是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規劃而規劃,而忘了最基本的常識,因為有人生活的聚集,才有了城市,規劃,是人而規劃。

好,那你說,國內規劃城市沒有宜居的嗎?

這點上,我想和各位也說說一個例子,應該說他是國內規劃比較成功的範本了。

當然,我不是要吹捧他,因為三魚在這裡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我能真實聊聊我的切身感知。

蘇州工業園區,是幸運的,不是因為他一開始比別人牛在哪裡,而是最早操盤的,是新加坡這個老師。

除了經濟和政治奇跡,這個神奇的國家,也是世界級城市規劃的教科書。

也因為規劃的全盤輸出,蘇州園區從90年代起步,就敢確立,“規劃大於市長”。

也因此現在效果圖,能和20多年的規劃草圖神奇的重合,其實我們國內從來不缺好規劃,但是不走樣,能一擼到底的規劃,真的太少。

而對看不見的城市規劃細節,更不會妥協,比如為了改善園區地勢低窪內澇問題,直接整體填土加高80公分,一絕後患。

好了,有著這兩層保障,園區進度卻開始出奇的慢了下來。

先是圍繞金雞湖,做了一個超大的活動區,商務,住宅,公園,景觀,設施啊互相穿插,雖然沒了抖音上壯觀的天際線,但是生活在金雞湖邊真的很有樂趣。

接著,從金雞湖外延的過程中,就是園區的精髓,鄰裡中心了。

應該說,國內做鄰裡中心的很普及了,但園區是做的最早,也是最前置的那個。

這樣一開始,就能保證生活的私密性,還能生活便利性一次打包在步行一碗茶的距離上。

哪怕這樣的縫縫補補,配鑰匙的細節都沒有忘記。

重要的是,預留了大量互動式的場景,搞搞什麽鄰裡活動,我在園區真挺常見的。

而園區就在這樣的演化下,最終變成這樣一個新城,一開始進來都是不適應,但只要生活上一段時間,就怎麽也捨不得走了。

說到底,鞋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的。

04

那麽,我們回到上面,浦東是座規劃先行的新城,那浦西,真的宜居嗎?

這點上,我無意再挑起什麽撕逼之戰,因為很low,且就像前文說的,自己的鞋自己知道,所以我打算和各位再分享一個,上海一直用來對標的城市,紐約。

這兩個全球興起時間不長的超級都市,彼此有點像鏡子,至少在大家的印象中,應該是壯觀。

只是如果以紐約來說,除了中央公園恢弘和天際線的齊整,規劃上對居住者宜居考量,極容易被忽視。

拿出紐約的成型和規劃圖,粗看會發現會很單調枯燥的。

但是城市肌理的尺度感拿捏的很好,這就能埋很多構想。

在紐約,平均每三分鐘就能穿過一個街區,而且底商看起來是落後時代的,但是紐約街頭到處保留了大大小小各種品類的底商。

這樣做的好處有3個,

第一,生活在紐約有種參與感,

第二,每棟公寓都能在5分鐘步行內找到自己生活大部分需求,

第三,場景切換很快,這個城市不枯燥,很有趣。

最難的是,紐約作為一個真正的移民城市,規劃上還要考慮到種族的生活和文化習慣問題。

這方面,紐約在規劃上沒有為族群問題設置隔離區,但對自發形成的文化界限和聚集區,又能保持默許,民族間的開放和私密維持了很界限的平衡。

在紐約,一個華人可以不出唐人街過完他的一生,又隨時選擇去能去旁邊的意大利區感受風情。

其實這些都不是規劃出來的,只是因為當初在規劃時,放手了大量留白,正是這些留白的隨機生長,才有了城市獨特個性。

紐約,終於變成了那個人人都會黑兩下,但是每個人都想去生活或者體驗一下的城市了。

05

其實寫到這,我多少都有點感慨,自己也算見過國內不少的城市,但很多都是,新城界面看著很高大上,但是找個便利店都很困難,老城雖很有煙火氣,但也基本沒什麽私密和規劃可言。

最近,三魚難得在追一部劇,叫《長安十二時辰》,講了一個唐朝的反恐故事,地點,長安

坦白講,哪怕放在現在,我個人依然認為,長安,無論縱向還是橫向,都是中國最偉大的城市。

不僅僅是以當時條件承載了百萬人口的恢弘,我曾特地去查過長安排汙系統,幾乎完全已經有了現在化的體系模板,明渠,暗渠和池苑,能保證上遊飲水安全和下遊的排汙清潔。

劇中有一個爭奪焦點,叫長安輿圖,其實就長安規劃圖,哪怕現在去看這份規劃,軸向,功能,種族,無一不在生活上做了全面考量。

最後,有了那個,長安。

06

我突然想到朋友開頭那句話,那麽,好吧。

“我願意生活在街道和社區裡,但那也是城市的街道,無論他是規劃的美好,還是沉澱了煙火,生活,那就選讓自己感到活的舒服的城市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