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Netflix又出高分神劇,血腥、暗黑、機器人一個都少不了

在中文翻譯的具體語境裡,有兩個名字神似的導演,一直有著神壇般的地位。

這裡面一位是大衛·芬奇,以下這篇文章的“男主角”之一;還有一位則是大衛·林奇。

《愛,死亡和機器人》是最近在互聯網圈很火的一部動畫,每集5-15分鐘不等,講述一些關於機器人的小故事。這個劇集的“有意思”在於時長都很短,並且在很短的時間裡盡量做到有反轉,很容易吸引一些以前可能對動畫片或者科幻均不是很感興趣的觀影者。容易理解,極短的時長——如此無門檻的動畫劇集,為了潮流也可以一看。

影壇上的神級動畫短劇不太多,以前一直是皮克斯主打的“製作精良的溫情劇”的天下(精良到毛髮逼真到要能根根豎起為止)。也有一兩次,一些番外劇打破了皮克斯的統治地位,比如《黑客帝國動畫版》等。

大衛·芬奇也是一個科幻片愛好者,很早以前他接棒過《異形3》。即便在雷德利、卡梅隆環伺的時候,也絲毫不遜色。《異形3》還創造了經典的異形皇后,是一代異形迷揮之不去的意像。所以他的參與,基本上就是這個動畫片的品質保證,更何況芬奇還有諸如《七宗罪》這樣的影片加持——他一直就是在想象力和敘事上非常有追求的導演。

順便提一下,與他中文名字很相似的朋友大衛·林奇也是一個極其牛掰的存在。如果你看過《雙峰鎮》和《穆赫蘭道》的話,會知道夢境、碎片化敘事與邪典風結合在一起,有多麽地勾人。事實上,《愛,死亡和機器人》裡面有些東西也稍微有點Cult,以至於一開始我們還以為是大衛·林奇的跨刀相助。

以下,略有劇透和血腥畫面。本片適合晚上加班完被窩裡看看,是很好的談資。Enjoy:

Netflix又出了一部熱劇。

這一次的劇集有點特別:《愛,死亡和機器人》是一個18部動畫短片的合集。每部時長5到15分鐘。

主創大衛·芬奇(《七宗罪》、《搏擊俱樂部》、《紙牌屋》導演、監製)和蒂姆·米勒(《死侍》導演)從世界各地找來不同的團隊來完成這些短片,因此每集的風格和內容都迥然不同。

從2D 到3D,從懸疑到喜劇,從18禁到小清新,這部劇在想象力上稱得上異彩紛呈。

用一位網友的話來形容就是:

鐵甲鋼拳版異形大戰鐵血戰士, 喵版機器人總動員, 色情版銀翼殺手, 機甲版銀河戰隊, 貓版怪形, 優酪乳成精版高堡奇人, 盜夢版星際穿越, 白蛇傳版銃夢, 老年垃圾版寵物小精靈, 狼人版鍋蓋頭, 楊過版地心引力, 滄海桑田版朝聖之路, 光暈女版蒸汽男孩, 我機器人版深海長眠, 攻殼機動版瘋狂的麥克斯, 要把大象裝冰箱版亞瑟和他的迷你王國, 一千種死法版希特勒回來了, 黑暗侵襲版死亡之雪......(@已注銷)

把這麽一大堆串聯起來的除了科幻的主題,就是每集片頭出現的三個神秘符號。

注意,這些符號其實是每集內容的精煉梗概。

我們從這18部短片中挑選出了幾個故事來介紹給大家。

《祝你狩獵愉快》

此集符號:愛情 齒輪 狐狸精

故事從20世紀初的中國開始講起。

那個時候的中國還充斥著山精水怪。梁的父親是一位獵鬼人。某一天,梁跟著父親去捕獵一隻狐狸精。

一番纏鬥後,狐狸精被梁的父親斬首。

但梁卻因為心軟,瞞著父親放過了狐狸精的女兒燕。

到這裡似乎是一個傳統的中國民間傳說,但機器馬上就要登場。五年後,梁的父親去世,世界也因科技進步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於工業化帶來的汙染,天地靈氣散盡。燕無法再幻化成狐狸,只能靠人形的姿色維生。

而梁則在香港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機械師。

有一天,燕來到梁的住所。梁發現,她的身體竟全變成機械了。

原來,英國總督對機械有特殊的癖好,於是某天將燕的身體進行了強製改造。

燕受盡了凌辱。

走投無路的她找到梁,希望梁可以幫助她恢復狐狸的形態。目的只有一個:“我只想要狩獵。狩獵那些以為可以支配我的男人。”

梁答應了。

古老的魔法雖然已經散去,但他決定用機器創造新的魔法。

某一天晚上,燕久違地恢復了狐狸的形態。

在陽台上,梁向燕道別,“祝你狩獵愉快。燕。”

這部短片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的同名小說。他曾經翻譯過《三體》以及《北京折疊》。

在他的筆下,中國民間傳說和西方蒸汽朋克無縫結合,在狐狸精變身機械姬的故事中巧妙帶入了反殖民主義、女性主義和環保主義。

《齊馬的作品》

齊馬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家。他最負盛名的標誌是一種叫做“齊馬藍”的顏色。

齊馬最開始是畫肖像畫的。

但很快,他對人體感到厭倦。為了尋求更深刻的藝術,齊馬把眼光投向宇宙。

在閉關後,齊馬推出了一系列無與倫比的壁畫。但人們卻發現:在畫布的中間,有一個藍色的正方形。

而且在幾十年間,這塊藍色不斷變大、變形......

直到某天,齊馬揭曉了一幅全藍壁畫。

這就是“齊馬藍”的終極形態。人們在驚歎的同時也認為齊馬的作品走到盡頭了。

他們錯了。

為了進一步追尋藝術的真諦,齊馬將自己改造成了一個機器人。

擁有了機器身軀的齊馬能夠忍受極端環境,而且可以識別所有已知光譜。他連氧氣都不需要了。

如此,齊馬就能前往宇宙各處尋找靈感了。

終於,在宇宙的深處,齊馬找到了答案。他決定推出他最後的一幅作品。

在作品揭曉前,齊馬破天荒地請來了一名記者。記者被領到一個泳池前。

“這個泳池和這幅作品有什麽關係?”記者問道。

齊馬答道:“這個泳池一開始的主人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女子。她發明了一個清理泳池的機器人,並且給了它大腦和視覺系統。”

之後,女子不斷用這個機器人測試各種軟體,直到某天這個機器人發展出了自我意識。

女子死後,機器人幾經周轉。在歷屆主人的改進下,機器人變得越來越高級,

“也越來越......像我。”

這便是齊馬的身世。

這時,記者似乎想起什麽似的:“那個泳池瓷磚的顏色......”

齊馬點頭:“這塊藍色的瓷磚是我發展出意識後看到的第一件物品。也就是人們口中的齊馬藍。”

“當我還是一個簡陋的小機器人時,這些瓷磚就是我的世界的全部......”

數日後,齊馬最終作品的揭曉日到來了。

萬眾矚目下,齊馬站在一汪藍色的泳池前。

突然縱身一躍。

在泳池中,齊馬逐漸關閉了自己的高級腦功能

拆解了自己

隻留下了最必要的組件

並開始從清理瓷磚的任務中獲取最純粹的快樂。

齊馬對於真理的探索之旅在今天到達盡頭了。

齊馬回家了。

這部短片改編自英國科幻作家阿拉斯泰爾·雷諾茲的同名小說。許多評論家認為這部短片是整部劇的最佳。

《證人》

銜尾蛇 戴塑膠頭套的妓女 會動的眼睛

這個故事同樣發生在中國。

舊香港的一棟居民樓裡,一名脫衣舞娘死在了男人的槍口下。

開槍聲驚動了對面樓正在化妝的女孩。

女孩本來也沒瞅見凶手在哪,就把窗戶給關上了。

誰知就關窗戶那“砰”地一聲,壞了,把那邊凶手給驚著了。凶手慌忙往對面一瞧,倆人剛好打了個照面。

凶手再一低頭,嚇了一跳。

這倆不是同一個人嗎?

對面女孩一看大事不好,跟殺人犯對上眼了,抓上幾張現鈔,趕緊往樓下跑。

凶手追到樓下。這時候,女孩已經打上計程車,絕塵而去。

在車上她開始打電話報警,接警員問她位置,她慌裡慌張也講不清楚,說了一通廢話就把電話給撂了。

總算是逃到她工作的夜店,她的職業是一名脫衣舞娘。

女孩上去跳脫衣舞,扭著扭著抬頭一看,剛才那個殺人犯,正跟對面坐著呢……

女孩趕緊衝到後台,從抽屜裡翻出一把手槍,揣包裡。

一出門就跟殺人犯撞上了。

女孩玩了命地往家逃。

到家了,但這家可是一點也不安全。男人居然掏鑰匙把女孩家門給打開了。

一陣肉搏過後,男人被女孩亂槍打死。

終於活下來了,女孩抬頭看向窗外。

才發現:

對面的男人正直直地盯著自己……

這部短片來自《蜘蛛人:平行宇宙》前藝術總監Alberto Mielgo的原創劇本,是18集當中唯一一部不是改編的作品。

一個時空循環主題的故事。 女主角的造型是這部蜘蛛人電影早期設定之一:

《幫手》

穿白背心的這個女孩名叫愛麗克斯,是一名宇航員。

為了節約成本,愛麗克斯一個人被派上天執行任務,悶得夠嗆。

這天她出艙作業,不知打哪飛過來一塊釘子形狀的太空垃圾,不偏不倚正砸在愛麗克斯身上。

受這麽一撞,身體瞬間失控。

她在天上飄啊飄啊,越飄離她的船艙越遠。

地面指揮中心傳來消息,說救援隊58分鐘後趕到。

可是愛麗克斯的氧氣瓶讓剛才這一下給撞漏了,只夠堅持14分鐘了。

救援隊是指望不上了,愛麗克斯乾脆切斷地面通話信號,開始脫衣服。

她解下自己的航天服,左臂直接暴露在外太空的極限低溫中,瞬間僵掉了。

強忍著劇痛,她舉起從左臂上摘下來的護套,朝著衛星的反方向奮力一拋,想借助反作用力把自己彈回衛星。

眼看衛星近在咫尺,愛麗克斯伸手一抓,抓空了。

又飄遠了。

她看了看自己已經凍廢的左臂,沒轍了,把胳臂拆了吧。

右手抓左手,就這麽一邊慘叫,一邊嘎吱嘎吱地擰。

哢嚓一聲,一條胳膊真讓她給扯下來了。

還按上回的方法,這次拿自己的胳膊,再扔一次。

愛麗克斯回艙了。

包扎好斷臂,愛麗克斯聯繫上了地面指揮中心。

指揮中心問:So, you still need a hand?(注:“你還需要幫助嗎?”,字面意思為“你還需要一隻手嗎?”)

愛麗克斯苦笑了一聲,說:“問得好。”

“我很快就回家了。”

這部短片改編自Claudine Griggs的同名小說,是一位女科幻作家的作品。

標題“幫手”是一個雙關語……

在《愛,死亡和機器人》播出後,雖然有人批評18集質量良莠不齊,而且沒有連貫的主題,但總體的反饋卻是壓倒性的好評。

目前這部劇的 IMDb 評分是9.1分,豆瓣評分是9.4分。

其實在一開始,大衛·芬奇連願意接下這部劇的電視台都找不到,但他堅信這部劇會成功。

那種傳統的22分鐘和48分鐘的劇集長度對於講好故事有嚴重的限制。

一個故事在它適合的長度結束才能最大化它的娛樂價值。

在與世界各地的團隊合作的過程當中,大衛·芬奇給了他們最大限度的創作自由:

我們對待創作者的方式就是我們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

只要跟我們講清楚你要這麽做的原因,我們就會讓你放手去做。

在這樣的合作模式下誕生的,便是這樣一部天馬行空的劇集。

另一位主創蒂姆·米勒則說:

這部劇是我的夢想中的項目。

幾十年來,我一直受到午夜電影、漫畫和奇幻小說雜誌的啟發。

但這些東西一直被貶低為極客和宅男的邊緣文化。

但現在,創意產業終於準備好迎接它們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參考資料:

https://www.indiewire.com/2019/03/sxsw-david-fincher-tim-miller-netflix-love-death-robots-1202050195/

https://www.rollingstone.com/tv/tv-news/david-fincher-tim-miller-love-death-robots-trailer-794856/

編輯整理:陣內鸚鵡 CPL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