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秋明月映照中國人的圓滿

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於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這個中秋節日裡,祝福朋友們,闔家團圓、幸福美滿!在所有的明月中,中秋的明月是天心的圖騰。所有的牽掛,所有的懷念,雖在不同的太空,卻都在這同一個時刻得以抒發和寄託。千古中秋月夜,不變的是中國人的心靈。


中秋·憶團圓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也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有一首《秋有月》:「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唐書·太宗記》中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



李太白問:「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他在唐朝停下的這隻酒杯,被蘇東坡在宋朝遙遙接起,「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停一接之間,何止兩次追問。我們的古人,對頭頂的那輪明月,有著無窮追問,寄託無限情懷。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輪迴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歐陽修說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人生多情,風月只是轉移了我們的情思,給了我們一種寄託。明月這個意象高懸在詩壇上空,中國人從古至今保持著對它溫柔的狂熱,因為它對我們每個人都很公平,入心入懷,成為我們生命中恆久相伴的詩意。



在我十來歲的時候,爸爸有四年多的時間在外地工作,每到中秋都不能團圓。有一年恰恰在中秋前一天,一個叔叔從爸爸工作的地方坐火車來到我們家,大包小裹帶了很多禮物,說是爸爸帶給我們過節的,有燒雞,有點心,有各式的月餅、小吃,還有一個漂亮的洋酒盒子。我一個勁兒地納悶,爸爸會給我們倆帶酒嗎?送走了那位叔叔,我上去一抱盒子,飄輕飄輕的,我說,媽媽,爸爸給咱們帶了一個空盒子耶!


媽媽像一個孩子一樣,一把按住,說,先別拆,你猜猜,這麼輕的盒子,爸爸帶的是什麼?我們倆就猜呀猜呀,好高的一個大盒子呀,輕輕搖晃,裡面有窸窸窣窣的聲音,不是空的,真猜不著。打開一看,居然是一枝桂花。那是爸爸爬到他們省委大院的桂樹上,專門砍下來的一大枝桂花。



那個時候還沒有花泥,怕那麼細碎的花瓣乾枯了,爸爸在花枝的底下包了一層又一層蘸了水的脫脂棉,我不知道那是他去醫務室費了多少口舌才要來的,外面還裹了一層又一層的保鮮膜;整個花枝的外面,細細地套了兩層塑膠袋,穩穩噹噹放在這個大盒子裡。


爸爸並不是一個很精細的男人,但是三十多年過去了,那枝花的包裝,我還記得清清楚楚。桂花枝子的中間放著一張他平時讀書用的小卡片,上面用蠅頭小楷,細細密密、工工整整地寫了一首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撚著這張小卡片,我清清楚楚地看見,媽媽閉上眼睛,長長的睫毛顫啊顫啊,終於吧嗒一滴淚打在卡片上。那一刻,我真的是一個「未解憶長安」的小兒女,而媽媽在朗朗月輝之下,憧憬著「雙照淚痕乾」的那個時刻,真讓人感動。

我從小信任愛情,我的信任不僅僅來自於那些小說,也來自於我父母之間真實的故事。我看見一封又一封爸爸寫給媽媽的信,一律的蠅頭小楷。那樣的書信,在那樣的歲月裡,細細地寫,靜靜地等,收到信後,帶著一份不為人知的雀躍,打開,一個字一個字慢慢讀。



也許不像今天有E-mail、簡訊這麼方便、快捷,但我相信,正是這漫長的等待,讓思念變得更加刻骨,正如木心先生的一句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在連郵差都沒有的時代,中國人還有鴻雁可以傳書,即使在「鴻雁長飛光不度」的時刻,「願逐月華流照君」,還可以隨著月光去照耀著遠方的愛人,那時候的愛情是如此偉大,團圓也是那樣值得期盼。

明月·感人生

月亮周而復始地變化著。從「朔」,經過「望」,再抵達「朔」,完成一個循環,就是一個月。月亮的這個周期,是一種循環,隱喻著一種不死的精神。


大家最常聽到的關於月亮的神話,就是「嫦娥奔月」——因為吃了長生不死之葯,嫦娥飛到天上,居住在月宮;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樹,吳剛一斧接一斧地砍著這棵樹,樹砍而複合,合而復砍。



因此,月亮代表著一種流轉循環的永恆與輪迴,在它的周期性變化裡,在它的陰晴圓缺中,我們品味著時光的承轉流變,命運的悲歡離合,人向明月學會了沉靜,可以以一種淡泊的心情看待世間的是非坎坷,達到自己生命的一種真正的逍遙。


正如老子所說:「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有的東西殘缺了,實際上它獲得了另外一種「圓滿」——月亮只有一彎月牙的時候,是一種「損」,一種缺失,但它已經蓄滿了生命,正在邁向圓滿,這就是「損之而益」。


有的東西圓滿了,實際上卻逐漸走向殘缺——圓月當空,流光瀉地,是一種璀璨,一種「益」,但它的力量已經達到巔峰,無力再更圓一些、更亮一些,只能慢慢消瘦下去,這就是「益之而損」了。



明月照出了一些歡喜,也照出了人生的種種困頓。明月的和諧、寧靜、婉約、朦朧、淡泊,所有的這些特質不僅僅是審美,更重要的,它也是人的心靈映像。世間的紛擾萬物,充滿耳目,嘈雜喧囂,但只有茫茫靜夜中的皎皎明月,可以直指人心。


沉沉靜夜,我們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來,平日裡忙忙碌碌,忙的都是眼前的衣食住行,我們的心事被忽略了多久呢?那些讓我們真正成為自己的夢想、心願、遺憾、悵惘,它們還在嗎?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不圓滿的人生,我們隱藏的心事,才會探出頭來,被明月照耀得纖毫畢現。



《五燈會元》中有一句話說得好:「滿船空載月明歸」。如果說我們劃著一隻船,船看著是空空的,但同時又是滿滿的,這就叫「滿船空載」。滿船空載的是什麼?你只能載動一樣東西,那就是明月。這首詩的題目叫《頌釣者》,釣魚的人沒有載著魚回家,卻把月光載入船艙,你看不見,但知道它的圓滿。有的時候,我們生命中的成長也是如此。


走過了許多歲月,我們會在名片上累積很多頭銜,在工資卡裡累積很多財富,在人情交往中累積很多朋友,還有身邊相伴的親人。所有這一切成就,都是看得見的。但是看不見的財富,我們累積了多少?過於豐盈飽滿的生命,留白也是一份輕靈,那明月清輝的滿船空載,也許更美。



如果能夠懂得明月的這一切,也就真像詩僧寒山說的那樣:「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那一輪光華圓滿、沒有絲毫磨損地掛在天空的,你管它叫明月嗎?我告訴你,那是我的心靈。

相逢·盼歸途

月映人心,或盈或缺,照亮我們團圓時的歡喜,也照亮我們殘缺中的期盼。無常歲月平常心,在這久久的寂寞企望和一瞬的團圓歡喜中,向月光學習一種哲學:用一個月的時光,盼一次圓滿;用一年的時光,盼一次團聚;用一生的時光,去盼生命中的那一輪明月皎皎常在;用所有感恩的理由去祈祝心如朗月,隨萬古光華映照自己的一顆心。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些放不下卻又難以言明的人,如過世的父母,分手的戀人,故鄉的夥伴。即使你們之間漸行漸遠,再難相見,但總有一根情絲系在心頭,念念不忘。於是你驚覺,古人的每一字每一句,說出的都是千年之後你的此時此刻。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一輪明月,流轉之間,包含了我們所有的心事。你覺得明月吝嗇嗎?它真的吝嗇。因為每月最圓只有一天,一年十二月中只有中秋最滿。但是你再想想,月亮慷慨嗎?月亮也真的慷慨。它夜夜相隨,不管你能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不管你是不是願意向它矚目,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向它寄託情感。



總會有代代相傳的明月,總會有生生不息的有情人,以相同的心境在重複著這些詩情。節慶的美好就是人心中有牽掛,於此時此刻,名正言順地放下所有的忙碌,理直氣壯地送出你的問候與牽掛。「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那麼,就讓我們也把這份信任託付給明月,期盼世間歸人隻應相逢,無復別離。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